為什麽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比較多?
另壹方面,現在孩子少了,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與生俱來的高度孤獨感,讓他們從小就有強烈的思考。他們既沒有食物,也沒有衣服,他們思考的問題直接是壹個形而上的問題:“人為什麽要活著?”
這種想法導致煩惱和抑郁,因為生活毫無意義。
高度的競爭意識和孤獨感,這兩個因素集中在壹起,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最常見的問題是學業焦慮。高三,不好好學習,整天看小說看手機。
還有更復雜的抑郁癥和性別障礙的問題,比如男生穿著家裏媽媽的絲襪和胸罩躺在床上,女生因為性別不合而抑郁自殺等等。
焦慮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大人。以前來咨詢的最小的是幼兒園大班,現在連寶寶都來了。家長看到2歲的寶寶打人,還以為是出了問題,來咨詢,可見家長有多著急。
壹個好家庭的性別。
所有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庭問題。
家庭健康,孩子健康。孩子有問題,其實是家庭制度有問題。這個制度不完善,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
幸福的家庭有壹個共同點——家裏沒有人控制欲很強。
夫妻雙方都成熟了。成熟與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無關,農民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表現是:沒有強烈的控制欲,事物相對獨立。在家庭中,每個成員做自己的事情,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家人互相關心,但不互相控制。這樣的家庭更健康。
比如16歲的男生出去參加同學聚會,成熟的媽媽會說:“註意安全,錢夠嗎?”“夠了!”然後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很自由,很放松。他在同學面前也很自然,因為他不受控制。
控制欲強的母親會問,“妳和誰在壹起?多少人?什麽活動?什麽性質?妳有多少錢?只能用多少錢……”這樣的孩子出門,行為舉止都不壹樣。遊戲進行到壹半,媽媽又打來電話:“妳在哪裏?妳能回來嗎?已經9點了。不是說9點嗎?”
家裏有壹個控制欲強的人,別人會有壓力,問題會慢慢產生。比如家長控制孩子做作業的問題,孩子學習的時候就不會獨立做作業。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大人不要插手。如果弄混了,孩子壹定不能自己做作業,拖著腳做這做那。
在我見過的所有幸福家庭中,沒有壹個人控制欲很強,大家都相對獨立,各做各的事。好家庭都是這樣,但是好家庭的比例越來越低。
每個壞家庭都有自己的問題。
1,家庭結構的問題
壹個是單親家庭。並不是說單親孩子就不會好好成長。而單親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否定對方,攻擊、醜化對方,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另壹種是老人過度參與孩子的管教。四個大人帶壹個孩子,老人全面參與孩子的管教,性格上總有些不足。比如幼稚,不聽人話,容易生氣。因為他註意力高度集中,註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容易生氣。如果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那就是幼稚,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在健康的家庭結構中,老年人應該是不可分割的。在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是幫助者,孩子的父母才是下決心的人。孩子父母下班回家,老人要退出,周六周日留給孩子父母。如果老人們分不清界限,就會產生很多矛盾。除了夫妻之間在教育孩子上的矛盾,奶奶和女婿、母女之間也會有矛盾。
2、夫妻關系
夫妻不和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夫妻多年爭鬥,即使不離婚,這樣家庭的孩子也會有問題。
很多年前,壹個醫生的媽媽帶著兒子來找我咨詢。當時她和丈夫分居,和孩子住在壹起。她兒子上壹年級,成績還不錯。
我勸她等到孩子青春期再說。前幾天他們來了,孩子已經長得很高了,上初二了。他媽媽反映,孩子壹直學習很好,到了初二就不行了,也有社交困難。
他們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離婚。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盡快改變婚姻狀況。如果繼續保持這種狀態,兒子會越來越差。
兒子還跟我說,他想讓父母離婚。因為對於壹個孩子來說,好像壹直在等第二只靴子落下,永遠掛在那裏太難受了!孩子壹定要感受到壹個陽光的母親,對生活充滿向往,擁抱生活。媽媽必須照顧好自己。自己處理好了,孩子就變了,成績也上去了。
3.親子關系問題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壹個非常隱蔽的問題就是親子關系。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時候不是愛的問題,單純是恨的問題,只是用愛的形式表現出來。
舉個母女關系的例子。幼兒園園長的女兒永遠是小學第壹。初壹的時候她來咨詢,發現自己是精神分裂癥,要去醫院治療。這個女生是怎麽拿到第壹名的?她很努力,廢寢忘食的學習,因為考試前媽媽要求她考第三。
原因在於她的母親。
我跟孩子媽媽說,這種對孩子的極端要求是不正常的,是虐待。她真的哭了起來。原來這位母親是家中的第三個女兒,她的出生並不受家人歡迎,因為他們期待的是她的兒子,她只有先通過考試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視。而這種心理延續到了女兒身上。
在中國,這種被媽媽拒絕的情況並不少見。許多患有厭食癥和貪食癥的女兒都有壹個拒絕她的母親。女性很難獲得自我認同,往往會把不認同傳遞給下壹代。這和我們中國重男輕女有關系。
父子關系也有問題。兒子長大了,比爸爸高了,但是爸爸的角色不能變。本來是為了保護兒子,來自於壹種保護小雄性動物的本能,但是現在孩子大了就不知道怎麽對付自己了。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對兒子不滿,處處挑剔,互相攻擊,演變成父子大戰。這和母親沒有處理好有關系。
母子關系中的問題壹般表現在不讓兒子長大,控制欲強。因為潛意識裏有壹種觀念,母親是看重孩子的。
父女關系的問題壹定是夫妻關系不好造成的。當母親把女兒當盟友,說父親壞話,女兒就會攻擊父親。
家庭的靈魂是母親。
能稱得上“家”的不是大別墅,能稱得上“家”的是破房子裏的媽媽。
壹個母親會影響三代人。我多年的臨床咨詢經驗發現,大部分問題的根源都在我媽。抓住媽媽的鼻子,妳就準了。
因為在壹個普通的家庭裏,只要沒有大的問題,母親就會成為家庭的核心。女人在處理家庭問題上更勝壹籌。因為男人的大腦更擅長邏輯思維,女人更擅長感知他人的需求。所以女性在理解和控制人方面更有優勢。
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也是最特殊的。雖然出生時臍帶就被剪斷了,但他們的潛意識是完全相連的。所有的孩子都會為母親犧牲。
我們有壹個誤區,認為母親是為孩子犧牲的,但其實孩子會為母親犧牲。如果母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整天罵罵咧咧的壞心情,那麽孩子也會覺得母親不開心,很痛苦,他會立刻把這種情緒背在背上,覺得自己不開心是因為母親。
每個人人格中的超我都是家庭教育賦予的。例如,母親教導他們的孩子,茶杯必須放在桌子上。如果放在地板上,會被罵的。然後,孩子們只能把茶杯放在桌子上——這是服從,是服從母親的意誌。
服從會逐漸發展成認同。比如孩子上小學,邀請同學到家裏玩,同學把茶杯放在地上。孩子會要求同學把它撿起來,不要放在地板上——這是認可。
等孩子長大了,媽媽有了阿爾茨海默病,把杯子放在地上,他會讓老太太撿起來放好——這是完全內化了的。
所以人格的超我部分其實是父母給的。父母有什麽樣的認識和觀念,孩子就會逐漸形成這樣的認識和觀念,成為人格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