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傳染病有哪些及其防控措施?
(1)具體防疫措施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是平時的預防措施;另壹方面,是撲滅傳染病的措施。
①平時的預防措施
加強牛的飼養管理,根據牛的不同種類給予相應的飼料營養,提高奶牛的機體抵抗力。盡量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引進好奶牛。如果需要引進奶牛,必須從非疫區引進,按頭做檢疫,證明沒有傳染病,才能引進。在進入牛群前,需要對其進行兩個月的隔離觀察,必要時還需要再次做檢疫,證明無傳染病後才能與原牛混合。建立牛場隔離消毒制度,把好牛場入口關。奶牛場大門不能暢通,必須設置隔離。進入養殖場的人員和車輛必須進行消毒。消毒池始終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濃度和數量(2%燒堿或4%來蘇兒,冬季可使用生石灰)。人員應使用紫外線消毒燈照射約10分鐘或用0.2%次氯酸鈉洗手。牛棚、周圍環境、操場地面、飲水槽、餵食槽或餵食通道都要仔細清洗擦洗,然後用消毒液(如百毒殺、1210消毒液、84消毒液、次氯酸鈉等)消毒。).建立定期檢疫和免疫制度,找出傳染源,保護健康牛。奶牛場每年春秋兩次要檢疫布魯氏菌病和結核病。口蹄疫疫苗每年註射兩次。如果當地有其他傳染病,陰性牛也應在檢疫後接種疫苗(如流行性發熱疫苗、炭疽疫苗、布氏桿菌疫苗、粘膜病疫苗等。).從外地引進牛的,檢疫後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健康牛進行免疫,同時淘汰陽性牛。
②傳染病發生時的滅火措施。
患有傳染病的牛應立即隔離。隔離期間繼續觀察診斷,必要時給予對癥治療。被隔離的病牛應由專人飼養和看護,使用專用飼養設備,禁止接觸健康牛。及時報告疫情。發現應報告的傳染病時,應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報告疫情,並詳細報告病畜種類、發病時間、發病地點、發病頭數、死亡人數、臨床癥狀、屍檢後病理變化(炭疽等急性傳染病禁止屍檢,特殊情況下應做消毒處理,防止環境汙染擴散蔓延)、新診斷的病原體及采取的預防措施。如有必要,應通知鄰近地區,以防止流行病的傳播。徹底徹底消毒,對病牛所在的牛舍、活動場所、接觸過的用具進行嚴格消毒。病牛汙染的飼料經消毒後銷毀,病牛排排出的糞便應集中到指定地點堆積、發酵、消毒。對同舍或同群的其他奶牛要逐壹進行臨床檢查,必要時進行血清學診斷,以便及早發現病牛。為保護健康牛,對無臨床癥狀、血清學診斷陰性的牛進行緊急免疫是必要的。死牛屍體要嚴格按照防疫法的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銷毀、焚燒或深埋。對重病牛和無治療價值的病牛要及時淘汰,以便盡快消除傳染源。發生嚴重傳染病時,應報政府有關部門劃定疫區和疫點,經批準後在壹定範圍內封鎖,避免疫情擴散。封鎖行動要果斷迅速,封鎖範圍不能過大,封鎖措施要嚴格。
(2)某些傳染病的流行特點和預防原則。
①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偶蹄類家畜和偶蹄類野生動物。是壹種以口腔、蹄部和乳房皮膚(主要是乳頭)水皰和糜爛為特征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雖然多為良性,但由於易感動物數量多、傳播快、流行範圍廣、人畜共患,是壹種嚴重的傳染病。該病的主要流行特點是傳染性強、傳染源多、流行速度快、發病率高、死亡率低,並有壹定的季節性。因此,主要采取綜合措施,捕殺病畜,消除傳染源,並根據流行病毒類型進行疫苗接種。目前有效接種疫苗基本可以控制病情的持續發展。
②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表現為流產、產後感染、關節腫痛。羊、牛和豬是易感動物。該病可由易感動物傳染給人,尤其是羊型,傳染性最強,危害最大。目前,該病在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牧區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該病可通過流產及流產胎兒、胎盤的病理改變初步診斷,診斷需血清學試驗(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全乳環試驗)。該病的防控原則是引進良種牛入關,每年檢疫兩次,及時淘汰陽性牛和病牛。必要時接種疫苗S19(牛)(布氏桿菌疫苗有殘留毒性,可引起人畜感染,使用時應做好防護,嚴格消毒)。要對流產的奶牛進行隔離,盡快確診,並對病牛的犢牛進行隔離。
③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表現為病變組織出現結節性肉芽腫和幹酪樣壞死。牛是家畜中最易感的,尤其是奶牛。人和牛之間的結核病可以相互傳染。結核分枝桿菌分為牛型、人型和禽型。牛結核病主要由牛結核病引起,但也可感染人和禽的細菌,但致病性較弱。牛型細菌主要感染牛、豬和人,但不感染家禽。人型細菌主要感染人、牛和豬,但不感染家禽。鳥類細菌主要感染鳥類,但也感染牛、豬和人。該病主要診斷要點為:進行性消瘦、體表淋巴液腫大、肺部聽診叩診異常、頑固性腹瀉。檢疫方法主要是通過皮內註射純化牛結核菌素觀察過敏反應。該病主要通過檢疫、隔離、消毒、撲殺和飼養健康犢牛來預防。
④副結核又稱副結核腸炎,是壹種主要發生於牛的慢性傳染病,以頑固性腹瀉和逐漸消瘦、腸黏膜增厚、皸裂形成為特征。這種疾病可能存在於壹般養牛地區。早期癥狀為間歇性腹瀉,後期變為反復發作的頑固性腹瀉。排泄物又稀又臭,有氣泡,粘液,血塊。前期食欲正常,精神不錯。後來食欲下降,眼窩逐漸凹陷,精神不好,泌乳量逐漸減少,最後完全停止,皮膚粗糙,毛發粗糙,下頜水腫,皮膚下垂,體溫不變。腹瀉有時會停止,排泄物恢復正常,體重增加,然後腹瀉。給青飼料會加重腹瀉癥狀。如果腹瀉持續,3 ~ 4個月後可衰竭死亡。病牛往往在感染後期出現癥狀,用藥物治療似乎沒有意義。預防該病,應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註意給青年牛充足的營養,增強抵抗力,不要從疫區引進牛。如果已經引進,壹定要檢查確認是健康的才可以摻。在隨時觀察有病史的假定健康奶牛並定期進行臨床檢查的基礎上,每年每三個月對所有奶牛進行壹次檢查。連續三次考核合格者可視為健康牛,考核不合格者和臨床癥狀明顯者應分批撲殺。被汙染的牛棚、欄桿、飼養槽、用具、繩索、運動場等要用生石灰、來蘇兒、燒堿、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劑噴灑或清洗;糞便要堆起來高溫發酵做肥料。
⑤沙門氏菌病又稱副傷寒,常表現為敗血癥和腸炎,也可引起妊娠女性流產。不僅對家畜繁殖和幼畜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部分沙門氏菌還可感染人,引起食物中毒,應引起重視。癥狀:成年牛常以高熱40 ~ 465438±0℃開始,昏迷,食欲不振,脈頻,呼吸困難,體力逐漸下降。多數病例在腹瀉發病後12 ~ 24小時糞便中有血塊,很快轉為痢疾,糞便發臭,含纖維素片,偶有粘液塊或粘膜排出,腹瀉發病後體溫降至正常。大多數在1 ~ 5天內死亡。病期延長者出現脫水、消瘦、眼窩凹陷、可見粘膜充血發黃,病牛腹痛,孕牛流產(流產胎兒中發現此菌),部分病例可恢復,部分牛發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產奶量減少。24小時後,這些癥狀可以減輕。還有壹些奶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過,只是從糞便中排出病菌,但是過了幾天就不再排出病菌了。主要病變為出血性腸炎和肺炎。犢牛:如果牛群中有帶菌的牛,可拒食,生後48小時內倒地不起並迅速衰竭,3 ~ 5天內常過早死亡。屍檢無特殊變化,但血液和內臟可發現沙門氏菌。大多數犢牛在出生後10 ~ 14天發病,其初始體溫達到40 ~ 41℃。24小時後排出混有粘液和血絲的灰黃色液體糞便,壹般在發病後5 ~ 7天內死亡。有時死亡率可達50%,有時大部分可以恢復。病程長的腕關節、跗關節可能腫脹,有支氣管炎、肺炎癥狀。預防:應加強本病的飼養管理,消除誘因,保持飼料和飲水清潔衛生,使用犢牛副傷寒疫苗。治療:土黴素、磺胺二甲嘧啶等。可以選擇和對癥治療,如輸液,可以加強心臟。沙門氏菌可傳染給人,如食用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未經充分加熱消毒的乳制品引起中毒。潛伏期為7-24小時,也可延長至數天。細菌越多,毒力越強,癥狀出現越早,突然發熱,體溫升高,並伴有頭痛、寒戰、惡心、嘔吐、腹痛和嚴重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