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吃健康的飲食。

吃健康的飲食。

來源:人民日報

地圖集

目前,肥胖已經成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而大多數慢性病都是“吃出來的病”。為了倡導合理健康的飲食,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聯合發出倡議:根據不同的年齡、體力活動和身體狀況,確定三餐的食物搭配和比例,避免暴飲暴食,享受美食。倡導合理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飲食相關的慢性疾病,為家庭健康打好基礎。

暴飲暴食傷害胃腸道。

吃得過飽,超過身體生理需要,不僅浪費食物,還會增加身體負擔,為疾病埋下伏筆。

在網上,重慶壹位“大胃王”吃了300份餛飩,60斤小龍蝦,30碗面條,幾碗蛋炒飯...

雖然“大胃王”只是壹個極端案例,但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喜歡吃得“很飽”。吃多了,超出了身體的負荷,浪費食物,傷胃。

專家認為,如果吃得太多,人體會調動各種保護機制,排出多余的容量,防止胃被“撐破”。“邊吃邊吐”是身體預防胃破裂的有效手段,過度嘔吐可能導致賁門撕裂、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

人體的胃就像壹個氣球,柔韌性很強。膨脹後能容納的食物量稱為“胃容量”。從嬰兒到成人,胃的體積逐漸從櫻桃大小發展到蜜瓜大小。壹般來說,壹個普通人完全禁食時,胃容量是50-100ml;正常飽餐壹頓後,胃容量可達1200-1600 ml。也就是說,人在吃飽的時候,胃囊的大小可以達到空腹的20-30倍。

“吃多了是因為胃的容積有限,胃壁的延展性有限。”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愛明強調,當胃腔內食物因各種原因體積增大,超過胃所能容納的限度時,有時會出現嚴重問題,甚至休克,甚至死亡。臨床上有很多病例報道。有些人因暴飲暴食而出現急性胃脹,導致休克或死亡。

在楊愛明看來,如果長期暴飲暴食,胃壁的肌肉會被拉伸變薄,彈性降低,可能導致胃動力減弱,出現胃下垂、胃無力、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腸功能障礙。吃多了會擠入其他內臟器官,比如膈肌、心臟、肺,影響器官的正常工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表示,進食和飲酒後胃壓力增加會導致急性胃擴張。在進食和飲水後,人體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在短時間內消化食物,這將明顯增加胰腺的負擔,增加十二指腸內的壓力,從而增加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膽囊炎的風險。

專家認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食欲可以有效控制食物攝入量,保持健康體重。吃多了就是吃飽了,吃不飽。有些人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食量,往往超出實際需要,導致能量攝入過多,體重增加過多。吃得太多,超過身體生理需求的飲食,不僅浪費食物,還會增加身體負擔,為疾病埋下伏筆。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的平均能量攝入是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城市18-59歲男性為2200千卡,相當於每天攝入約300克糧食、400克蔬菜、300克水果、150克肉、禽、魚蝦、50克雞蛋、40克豆及豆制品、300克牛奶及乳制品、25克油。成年女性每日所需能量為1800大卡,相當於每日攝入的食物:谷類250g,蔬菜300g,水果200g,肉、禽、魚、蝦100g,雞蛋25g,豆及豆制品30g,奶及乳制品300g,油25g。

楊愛明提醒市民,壹小碗米飯相當於100g,壹個雞蛋約50g。正常成年人吃飯需要量的概念,這樣才不會吃太多。吃太多意味著限制食物的量,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肥胖導致許多疾病。

吃得太多不僅會催生肥胖,導致國民體質下降,還會增加經濟和醫療負擔。

36歲的吳先生壹頓飯能吃好幾個人的飯。10年間,他的身體就像吹氣球壹樣,體重從120 kg增加到210 kg。從此,他告別了標準的體型,成了“肥胖壹族”。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報告》(2015)指出,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突出。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分別比2002年提高7.3和4.8個百分點。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明顯上升。

判斷肥胖的方法之壹是體重指數(身體質量指數)法,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中國人的正常體重指數在18.5-23.9之間。如果在24-27.9之間,則超重;如果超過28,就是肥胖。還有壹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測量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這就是腹型肥胖。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但90%以上的根源在於飲食。以吃米飯為例,壹碗100g的米飯熱量為116大卡。每天多吃飯。保守估計每天在體內積累的能量是25千卡,1年就會積累9125千卡,相當於多長了2.5公斤肉。

馬冠生指出,當食物進入人體,它就變成了能量。能量是人體維持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從事體力活動和其他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體重增加,大多是因為攝入的食物中能量過多,多余的能量會轉化為脂肪,造成脂肪堆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常翠青認為,如果吃得太多,能量就會儲存在體內。能量在體內的儲存形式是脂肪,脂肪在體內的異常堆積會導致肥胖,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負擔,並可能成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癥、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只有通過運動代謝多余的能量,我們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重和身體活力。

慢性病多由肥胖引起。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看,肥胖對生活的短期影響沒有心臟病和腫瘤嚴重。然而,肥胖的長期後果不容忽視。肥胖已成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的危險因素。國內外許多長期研究結果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人體重增加後會發生很多代謝變化。血液中膽固醇和脂肪的含量會增加,但對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會降低。多余的脂肪對血管和心臟的壓力也增加了這些器官的負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嚴重的後果導致冠心病和中風。

有研究表明,體重每增加5公斤,患冠心病的概率將增加14%,中風的風險增加4%,缺血性中風增加16%。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等。都會因為肥胖而增加發病率。

馬冠生指出,吃得太多不僅會導致肥胖,導致人們體質下降,還會增加經濟和醫療負擔。

合理膳食和均衡營養

妳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活動量來安排食量,控制總攝入量,不要吃得過飽,更不要說吃飽了。最好只吃七八分。

隨著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失衡問題已經顯現,其中最突出的是脂肪攝入量不斷增加,導致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慢性病的發生。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躍新表示,合理膳食是指每天攝入的各種食物所提供的能量,不多於或少於人體所需的能量。不同的食物提供不同的能量,蔬菜提供較低的能量,油提供較高的能量。食物的合理搭配可以保證能量和營養的平衡。對於正常人來說,碳水化合物攝入應占總熱量的55%-65%,脂肪20%-30%,蛋白質10%-15%。

楊躍新建議,膳食中要有蔬菜,每天攝入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1/2。每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g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新鮮水果。吃各種奶制品,相當於每天喝300克液態奶。經常吃豆制品,適量吃堅果。

專家建議,無論在家吃飯還是外出吃飯,都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活動量來安排食量,控制總攝入量。不要完全吃飽,更不要吃飽。最好只吃七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