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類型?
自卑、懦弱、猜疑、叛逆、排斥、戲劇化、貪婪、冷漠,等等。這些不健康的精神狀態是如何產生的?《需求鬥爭、獎勵與精神疾病》壹文中,時效波從生物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科學地論述了正常心理學轉向變態心理學的原因。摘錄如下:
心理是人腦的功能,是生命與環境長期矛盾鬥爭的產物。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鬥爭,形成了人類心理和行為活動的獨特規律:“需求——鬥爭——回報”。作為個體,壹切滿足需要的鬥爭活動和相應的情緒都是在大腦的指揮、控制和感覺下產生的,都遵循著需求鬥爭的獎勵規律。
1.需求鬥爭的獎勵法則
需求鬥爭中的回報規律是人們為了滿足主導需求而進行的動機與興趣、進步與回報的鬥爭。
“需求-鬥爭-回報”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和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奮鬥,沒有回報,人類就不會進化發展。同理,進化到今天的人類,如果失去了奮鬥的方向,失去了需求的動力,失去了奮鬥的熱情,就不願意再去奮鬥;或者違反規律,選擇了錯誤的奮鬥對象,奮鬥沒有進步,得不到愉快的回報,勢必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甚至發展成心理疾病。
2.需求鬥爭獎勵與人類精神疾病
(1)有主導需求,在動機和興趣、進步和回報中掙紮(正常人);
(2)沒有顯性需求,沒有奮鬥的動力和興趣(抑郁)。
沒有顯性需求,不是沒有需求,而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患者沒有更高層次的能夠提高奮鬥興趣和積極性的顯性需求目標,失去了奮鬥的方向;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心理和環境壓力去抗爭,只是沒有意識到解決問題對社會或個人的實際意義,無法產生抗爭的動力、興趣和熱情。他們總是情緒低落,缺乏戰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就在進行壹場沒有動力和興趣的長期鬥爭。即使有時有進步或成就,患者也沒有渴望進步或成就的需要心理,無法體驗到應有的愉悅回報,無法形成“需求-奮鬥-回報”的良性循環。這種被動、麻木不仁的鬥爭方式也違背了需求鬥爭的獎勵法則。所以,這種沒有主導需求和動力利益的鬥爭,不是真正的鬥爭。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在沒有進步和回報的情況下戰鬥(神經質:包括壹般神經質、強迫性神經質和焦慮性神經質)。
神經癥患者的主要需求是消除主觀上被放大的身心負面認知感受,偏離了正常人需求鬥爭的方向,選擇了錯誤的鬥爭對象,進行了壹場沒有進步和回報的鬥爭。在某些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有神經質的癥狀。如果妳第壹次在人前說話,妳會感到緊張;努力了,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妳會自卑;聽說別人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己煤氣閥門關不好,不反復檢查不放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緊張焦慮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要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後就會消失。但是,對於壹些特殊人格的人來說,他們會在主觀上將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消極的目的,從而威脅到個體的成長和發展。所以他們總是想盡辦法去消滅他們,否則會心理不安,有危機感;而這種沒有進步回報的無奈掙紮,只能進壹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重視不舒服的感覺,變得更加過敏,從而形成精神互動,陷入惡性循環(邪智),使這種焦慮被病理性地固定下來,從而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形成神經質。所以,神經質的人所做的壹切努力,結果都是不斷制造神經質的癥狀,並使之持續下去。
4.雖然有支配性需求,但逃避鬥爭,就沒有辦法獎勵(歇斯底裏)
面對所謂的危機或壓力,癔癥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顯性需求,但他們不自覺地采取了逃避掙紮、壹頭栽倒在地、聽天由命的方式。試想,在古代,這樣的人如果遇到老虎、狼之類的野獸,自然必死無疑,沒有逃脫的機會。
5.無法正常戰鬥(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功能和屬性,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人的大腦出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壹樣正常的認識、感受和思考,所以沒有規律可循,所以不能正常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