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服務需求與需要的區別和聯系
1,產生方式不同。
衛生服務需求是從經濟和價值觀的角度來看,人們在壹定時期內,在壹定價格水平下,願意並能夠消費的衛生服務量。
需求主要取決於居民自身的健康狀況,是基於人們實際健康狀況與“理想健康狀況”之間的差距,對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服務的客觀要求,包括個人感知的需求和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判斷的需求。
2.不同的消費水平
健康需求也指患病者、患病者和患病者實際接受健康服務的程度,即患者不僅願意而且能夠(如經濟能力)接受健康服務。
衛生服務需求受到服務價格、個人收入、健康知識和衛生普惠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反映衛生服務需求的指標包括:健康教育參與率、就醫率、非就醫率、住院率和非住院率。
3.不同的表達形式
健康服務需求反映了公眾對政府衛生、環保等相關部門和機構的希望、要求和建議。公眾對改善社會衛生工作的呼聲、反映和關註,經常在報紙、雜誌和廣播電視節目中看到和聽到。
衛生服務需求是在專門組織的健康詢問調查中收集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例如,在壹次農村衛生服務抽樣調查中收集到的意見中,43%呼籲降低醫療費用,11%希望增加醫療設備和提高技術水平。
但6%的人要求向農村派出高水平的醫療衛生人員,4%的人希望衛生部門改善服務態度,這反映出農村居民希望得到經濟、有效、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聯系人:
對衛生服務的需求是由需要轉化而來的。只有把人們的健康服務需求轉化為需要,才能利用衛生資源,滿足需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並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轉化為需要。
擴展數據:
衛生服務需求的特點主要如下:
1.消費者缺乏信息
由於健康服務行業的復雜性,健康服務消費者很難像其他商品的消費者壹樣,事先對健康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在使用健康服務時往往是盲目的。首先,消費者不確定生病後需要什麽樣的健康服務。
他們通常會在醫生的安排下接受各種檢查和藥物。至於這些檢查和藥物是否必要,消費者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即在接受健康服務時必須依賴提供者;第二,消費。
對衛生服務的價格水平也缺乏了解,往往在不知道確切價格的情況下接受服務;第三,消費者不確定使用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在這些意義上,健康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判斷和做出自己的消費選擇。
2.衛生服務需求的被動性
由於消費者缺乏保健服務知識,對保健服務的感知需求總是有限的。患者只有經過醫生的檢查和醫生的認可,才能正確有效地使用衛生服務。患者的就醫願望與醫生對健康服務質量和數量的判斷存在壹定差距,健康服務需求主要由醫生決定,消費者使用健康服務處於明顯的被動狀態。
患者之所以被醫生主導,不僅僅是因為缺乏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因病去醫院就醫時,往往會有求助的心理。因為醫生可以幫助患者解除痛苦,使其轉危為安,所以是搶救與被搶救的關系,健康服務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不存在平等的交換關系。
3.衛生服務利用效益的外部性
保健服務的利用不同於其他商品或服務的消費。消費者購買壹般商品並進行消費時,這類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只有消費者自己享受。健康服務的消費是不壹樣的,比如傳染病的防治。易感人群接種疫苗,就相當於切斷了傳播途徑。那麽,受益者不僅是接種疫苗的個人,也包括與之接觸的人。
換句話說,衛生服務的利用在消費者之外實現了正收益,體現了衛生服務利用的外部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消費者沒有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或者沒有支付能力,導致健康服務需求不足,政府和社會有責任采取壹定的措施,保證他們獲得壹定的、必要的健康服務,以保障他人的健康。
4.衛生服務需求的不確定性
如果衛生服務需求可以用患病率或就醫率來反映,那麽就可以預測某壹人群的衛生服務需求水平。但是很難預測哪壹個人會生病和使用衛生服務。因為個體是否患病是壹個偶然事件,健康服務需求存在不確定性。
5.衛生服務支付的多種來源。
由於衛生服務的特殊性,衛生服務領域成為醫療保險、社會救助、企業和政府幹預的對象。這些幹預措施將壹部分人的收入轉移給了健康服務消費者,從而改變了健康服務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健康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也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