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知識對當代教師有什麽幫助?
我們在建構對壹個事物的認識時,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經驗去填補那些“空白”,讓壹個事物變得完整。
我們知道的具體事實越少,我們需要填空的內容就越多。事實上,最終構建的這個東西的形象,很大壹部分來自於我們的主觀意識,而不是客觀事實。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真實的現實?這個需要驗證。
如果能做到這壹點,其實也是壹種“讀心術”。但很明顯,這種讀心術永遠不可能輕易練出來,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壹切盡在掌握。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在壹所學校做過壹個測試。他從每個班隨機抽取三個學生,寫在壹張表格上,告訴校長,這些學生都通過了科學測試,都是智商很高、潛力很大的人才。
半年後,羅森塔爾來到學校,發現這些被抽中的學生成績有了很大進步,長大後壹直很優秀。其實這並不是心理測試的結果,而是老師所期望的結果。
因為心理學家的預測,老師和家長有了語言實現的預期,最終得到想要的結果。
心理健康對教師及其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加強師德修養和知識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必須知道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是有針對性地調整心理狀態,優化心理素質結構,不斷提高心理健康維護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那麽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麽呢?教育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人認為應該包括:角色認同、和諧人際關系、正確認識自我等。有人認為應該包括: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師德,良好的自我意識。下面,我們根據教師的職業特點,從心理素質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良好的教育人際關系。教育人際關系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領導、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的人際關系。這種教育人際關系構成了教師工作和生活的獨特環境,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能否搞好教育人際關系是衡量教師心理健康的另壹個指標。建立和諧的教育人際關系,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加強相互了解和理解,求同存異,盡量縮小關系對象的心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