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安靜的。
古人認為:求靜是養生修道不可避免的基本方法。對於養生來說,壹切生命的源泉來自於靜,這是大自然的作用。自然界中,萬物的生長都是從安靜中豐富其生命功能。在沈默中成長,在運動中枯萎。人的生命,往往等同於活動,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慣性姿態,生命無盡的動能就是靠充分休息獲得新生。
空,就是空到極致,沒有壹絲雜念和汙染,空明。靜是練功夫的,要專心守心。“至極致,至靜至信”這六個字,包含了做功夫的方法和修道的境界和水平。
靜,是人在思想安靜、思想集中、擺脫雜念的基礎上出現的清醒、放松、舒適的狀態。它不同於我們興奮時的清醒狀態,也不同於我們睡著時的無知狀態。但在只有壹念的狀態下,身心是安靜的,應該保持壹段時間。心中空無壹物,思緒不靜。
科學表明,當人體進入靜止狀態時,不僅主觀上產生舒適的感覺,客觀上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人體處於安靜狀態時,身體的能量消耗減少,人體的副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使人體在興奮狀態下保持生理平衡,可以幫助身體儲存能量,減緩心跳,降低血壓,節省不必要的消耗。高血壓患者可以通過鎮靜來降低血壓。所以中醫認為人體在靜止的時候可以養生治病。
佛教講究“戒、定、智”,即以禪定為主,進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人類的知識來源於後天生命的本能,運用智力和大腦。寂靜是培養先天智慧的溫床,智慧來自寂靜。所以打坐是壹種對身心都有好處的養生方法。
安靜不需要刻意要求。寧靜是壹種修煉境界。很多人剛開始練的時候都達不到這個境界。他們總是希望借助方法和技巧快速達到這種境界。其實這是與真正的寧靜相反的,因為尋找方法和技巧的過程就是尋求寧靜的過程,是壹種欲望,是內心躁動不安的表現。
靜其實就是靜,用心求靜,用方法求靜。那不是越來越動蕩了嗎?我們習慣了運動,而不是靜止,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從心理上來說,我們的意識、感知、思想和情緒都在不斷變化。生理上,血液的通過,神經的感覺,呼吸時時刻刻的運作,也會有苦樂的感覺。有些身體有疾病的人,靜坐時會感到酸、痛、冷、熱、癢。當妳因分心而靜坐時,妳會比妳移動時更激動。
如何做到安靜?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內心,不要逃避,明白自己為什麽靜坐,找到自己靜坐的目的,承認這些雜念只是靜坐的第壹個效果。就像壹杯濁水,渾濁的時候,壹點灰塵殘渣都沒有。只有靜止的時候,塵渣才會沈澱下來。靜止之下沒有塵埃和渣滓,但是已經有塵埃和渣滓了,因為靜止被發現了。
所以我們可以把打坐過程中產生的自私雜念當作壹種修煉的目的,不必苛責自己。我們要用心觀察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源。如果人在安靜的時候想睡覺,還不如去睡覺,等睡個好覺,神清氣爽的時候再來靜坐。
安靜是壹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身體會隨著安靜的深入而發生有益的變化。做事最重要的是堅持,靜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