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那些妳常說的“口頭禪”會害死妳。

那些妳常說的“口頭禪”會害死妳。

“這個我負責!”?=領導

“這個我來處理!”?=支柱

“我來做!”?=領導得力助手

“我不幹。”=最基礎的員工

“妳找誰?”=團隊白癡

“又不是我的錯!”=團隊中的敗類

“沒人教我這個!”=團隊的阻力

“我為什麽要這麽做?”團隊寄生蟲

我相信妳看過這個笑話。不知道妳身邊的人有沒有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如果有,他是多了還是少了等號右邊的特質?答案是肯定的。

從等號的右邊往左邊推導,因為他是這樣的人,妳喜歡說某類話嗎?好像壹個人是領導,所以從來不說不負責任的話;壹個人不喜歡動腦子,所以當他遇到問題時,他要麽說不,要麽甚至不知道該找誰幫忙...

另壹方面,從等號的左邊到右邊,經常說某些話,說多了會不會最終變成某個人?妳經常說“我不會”,最後真的會變成傻逼嗎?妳經常說“不關我的事”,最後真的會被團隊當人渣淘汰嗎?.....這也是真的嗎?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而且好像也不符合我們的常識!但是,這種違背我們直覺的事情,恰恰是真實存在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語言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專業術語是“自我實現預言”。

1

自證預言(又稱“自我實現預言”或“自我實現預言”)是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壹種社會心理現象,指的是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這些判斷是否正確,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人們的行為,使這種判斷最終得以實現。通俗地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讓自己的預言成真。①

根據這個理論,在1968年,羅森塔爾博士和雅各布森博士進行了壹個著名的實驗。他們對壹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智商測試,然後告訴老師,有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將來會有優異的學習成績。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學生並不是真的高智商,只是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的智商並不壹定比其他學生高。然而,隨後的實驗結果卻很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確實表現得比普通人更好。

科學家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老師的期望不自覺地給了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多的情感投入;給這些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料,讓他們學習較難的學習內容;老師不自覺地給“高智商”的學生更多的反饋;老師不知不覺地給了這些學生更多的課堂發言機會...老師的這些行為都是基於壹個錯誤的假設(這些學生在學校會做得很好),但最後的結果驗證了這個假設(這些學生在學校做得很好)。

2

自證預言與我們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有很大不同,它帶有大量的“唯心主義”成分,但它是經過科學實驗驗證的,可以指導我們更科學地判斷事物,表達觀點,甚至指導我們的行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壹種避免陷入誤區的方法。

如果妳認為妳學不好數學,妳很可能不會花時間去學,甚至不會花和別人壹樣的時間,妳也沒有集中註意力。考試來了,我學不好數學的預言真的被驗證了。

如果有人告訴妳,妳的壹個下屬能力差,居心不良,妳會不自覺地挑對方的缺點,越看越不順眼。結果妳們因為壹些小事反目成仇,最後根本無法合作,預言又成真了。

既然知道存在“自證預言”的現象,那麽在面對這類問題時,就應該更多地思考這是事實還是“看法”(意見)。如果只是壹種看法,那就要慎重了。雖然常說觀點沒有對錯,但事實有真有假。但是觀點又分正面和負面,正面和負面,所以要盡量避免負面和負面的觀點影響我們的行為,避免負面預測的實現。

自證預言的定義很簡單,但莫頓沒有多做解釋。它能用來做什麽?從哪些方面有效?在哪些方面是無效的?我們能利用它讓事情超越我們想要的好結果嗎?

似乎可以對自證預言進行分類,壹種是“消極自證預言”;壹類是“積極自證預言”。

害怕壹件事,先擔心,然後噩夢就會壹步步成真。這就和墨菲定律壹樣,“如果妳擔心某件事,它就更有可能發生”,但是妳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就是“消極的自證其罪預言”,是我們應該避免陷入的陷阱。這種自證其罪的預言感覺比較普遍。

給自己、給別人、給某些事物壹個積極的看法,讓它們“不知不覺”發展到妳想要的結果,這就是“積極的自我見證”。

另外,我們在看自證預言的例子時,經常會提到在“無意識”、“不由自主”、“無意識”的情況下,事情發生了變化。他們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對“自證預言”的現象有錯誤的看法。知道了這種現象,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去引導它,引導它走向“積極的”和預期的結果。

在學習某種技能的時候,告訴自己,別人能學,我也能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和“妳永遠不能‘喚醒’壹個沒有反思能力的人”是壹個意思),背後的原則是自我證詞。點擊閱讀),與其調皮、哭鬧、不衛生、膽小、無理取鬧,不如多說點耐心、勇敢、分享。帶領團隊時,不要對團隊成員有偏見,要多鼓勵和引導;在處理關系的時候,要分清別人的“觀點”,避免被誤導...

自證預言也可以用在社會領域。

劉邦任沛縣亭長時,曾護送壹批農民到歷山為郡修陵。大多數人在途中逃脫。劉邦以為即使去了歷山,也會因罪被殺。於是我去了豐縣城西的旱地,停下來,喝醉了,晚上把剩下的農民都放了。劉邦對他們說:“妳們都走吧,從此我要逃跑了。”許多人逃跑了,還有壹些留下來跟著他。劉邦醉醺醺地走在豐溪澤,讓壹個農民探路。那人回來說:“前面有條大蛇,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借著酒勁說:“君子獨步天下,有什麽好怕的!”於是他走到前面,拔出劍來砍斷那條蛇。又走了幾裏路,劉邦醉醺醺地睡著了。隊伍中走在後面的人來到割蛇的地方,看到壹個老太太在路邊哭,問她為什麽這麽傷心。她說:“我兒子被殺了,所以他哭了。”問她兒子為什麽被殺,她說:“我的兒子是白的皇帝,變成了壹條蛇,現在他被殺死了……”。後面的人來給劉邦匯報情況。劉邦為自己感到驕傲,覺得自己真的是赤帝的兒子,他的追隨者對他越來越敬畏。(高祖自喜自負,追隨者越來越怕他。)

上面的故事在《史記》中有記載,很可能是劉邦導演並表演的壹場“自證預言”。專壹自負就是對起義有自信,害怕追隨者就是有威望有領導。隨著這個故事的流傳,老百姓真的以為他是“赤帝之子”,百姓都很聽話,最後他真的當上了皇帝,驗證了預言。

自證預言也可以用在法律領域。從有罪推定到無罪推定,不就是為了避免“智者疑鄰”“疑鄰偷斧”的情況嗎?

20世紀90年代,“氣功”和“治病氣功”在我國非常流行。當氣功大師教人們(通常是生病的人)練習時,他們會讓練習者冥想並想象“我很健康”,“我的疾病正在離開我的身體”,“清澈的空氣正在上升,汙染的空氣正在下降”...現在,這也是壹個自證預言。如果最後壹個醫生康復了,

回到開頭,單位裏領導和頂梁柱的口頭禪是“積極的自我見證”;那些人渣說的都是“消極自證預言。”我們隨便說的話,所謂的口頭禪,比如“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到”、“我不知道”……這些“咒語”會慢慢約束妳的發展,讓妳原地踏步,最終可能會不自覺地扼殺妳,經常說我不行,最後妳真的不行。說到“天命”,相信“算命”和占星術的人也會受到“自證預言”的影響。

知道了這麽多,我們在設計自己的口頭禪或者內心獨白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多使用壹些正面的詞語,比如“我很棒”、“我很努力”、“領導對我的指導很用心”......拋棄那些負面的詞匯。

有些多義詞要慎用,使用時要分清具體含義。比如“驕傲”這個詞,我們要利用它“驕傲”的含義,取自然的驕傲,表達“我們是誰?”,我們不能做惡心的事,對我來說沒有什麽難的;當妳想表達“謙虛”的意思時,妳不能說“不,不”,“哪裏,哪裏”,“遠著呢”...妳可以說“再給我壹點時間,我能做得更好”,還可以說“這次的結果和我的期望還相差很遠。如果妳下次做類似的事情,妳會在XX有很好的進步”...

甚至壹些中性詞,比如“壓力”,也要特別註意。如果妳經常說“我壓力很大”,妳至少要明確兩點。妳應該把壓力當成壹件好事。它是幫助妳進壹步“挑戰”的工具,也是提升自己水平的機會。另外,告訴自己,再大的壓力,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這樣就排除了壹些中性詞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國麥迪遜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壹組調查,問了3萬名受訪者兩個問題:壹個是,妳在過去的壹年裏遇到了多大的壓力?另壹個是,妳相信壓力對健康有害嗎?8年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回訪和統計,結果很驚人:巨大的壓力可能會使死亡風險增加43%。然而,另壹個結果更令人驚訝:43%的死亡風險增加只對那些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的人有效!也就是說,那些不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雖然也遇到了同樣巨大的壓力,但實際上並沒有受到影響。相反,這些人在回訪者中死亡率最低。研究者的結論是,致命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壓力和想法(壓力對健康有害甚至致命)的結合。②

還有壹些流行語不僅是中性的,也沒有表達過任何意見,比如“我去”“聖牛”“我給妳壹個肺”“我X”...它們更多的是表示感嘆或驚訝的語氣詞,那麽它們也會“證明自己”嗎?沒見過相關的研究或者實驗,但是為了不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扮演壹些不好的角色,還是少說話吧。

口頭禪就是這麽壹件小事,但是如果妳不去研究,不去思考,不去認真對待,後果會很嚴重,妳甚至不知道是這麽輕描淡寫造成的。以後,我相信妳已經知道怎麽處理口頭禪這種小事了。別忘了還有“蝴蝶效應”。從自我見證的角度來說,妳越相信壹個理論,它就越會真正實現。

註①:見https://zh.wikipedia.org/wiki/'s自證預言。

註2:出自李翔專欄“妳為什麽害怕它?”

href="https://www.apscp.com/">養生大全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