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愛因斯坦的傳記在那裏。

愛因斯坦的傳記在那裏。

愛因斯坦:傳記、名望、生活和機會主義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2005-01-28

原文來源:三思而後行

愛因斯坦傳奇般的名聲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他是壹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因為他為現代物理學貢獻了光電子理論、全新的時空觀——特殊意義和廣義相對論,尤其是與原子彈制造聯系在壹起的簡單而神奇的公式E=mc2。面對德國納粹和兩次世界大戰,他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對政治的參與是與他的科學聲譽聯系在壹起的,即使他只是簡單地、被動地參與,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他還是結過兩次婚的丈夫,至少三個孩子的父親,擁有多重國籍的公民,被提名為總統的人,尤其是猶太人。

作為科學史上的著名人物,愛因斯坦的壹生充滿了爭議。圍繞愛因斯坦最有爭議的問題是:在科學上,愛因斯坦是獨立發現了相對論,還是剽竊了別人的思想?壹個專利局職員真的會在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的1905年壹個人發表那麽多劃時代的論文嗎?在生活中,愛因斯坦是對婚姻家庭盡到了壹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還是壹直玩弄女性的感情來推卸家庭責任:為什麽和自由戀愛的妻子陷入感情困境,拋棄未婚私生女,剛離婚就再婚?在社會活動方面,愛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幼稚還是成熟:為什麽支持美國造原子彈,為什麽拒絕當以色列總理?

1傳記概述

對自然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個人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廣泛領域,以及人格的復雜性,使得愛因斯坦吸引了眾多傳記作家。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中,除了家族成員,還有他不同時期的同事,專門研究近代物理學史的學者,傳記作者和記者。愛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傳記最多的科學家。普通大眾只有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才能了解和認識關於愛因斯坦的方方面面。這些傳記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回憶錄,側重於介紹愛因斯坦對社會的貢獻的評論性傳記,側重於解釋愛因斯坦科學原理的科學傳記,側重於描述愛因斯坦生平故事的文學傳記,側重於各種照片並配以簡單文字描述的圖片傳記,以及側重於愛因斯坦生活的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傳記。

傳記作者試圖“告訴妳真實的愛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傳記中打上了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認同,或排斥。大多數崇拜者把愛因斯坦描述成英雄和偉人,把愛因斯坦推向科學和道德的雙重神壇。他們似乎有意識地回避這些有爭議的問題,認為要麽是無中生有,要麽是小題大做。雖然贊同者並不回避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但他們極力維護愛因斯坦的偉人形象,認為其他瑕疵掩蓋不了他的光輝。排外主義者專註於曝光和揭露。為了揭開籠罩在愛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紗,他們常常用批判和諷刺的話語誇大愛因斯坦在某壹方面的缺點。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

從以下用英語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愛因斯坦是如何被描述和分析的,以及愛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愛因斯坦傳記的歷史也是現代傳記文體的進化史(參見羅傑·史密斯。科學家傳記:帶註釋的參考書目。稻草人出版社,Inc. 1998對於國內未翻譯出版的傳記基本內容)。瓦蘭丁的愛因斯坦和他的私人生活,喜力的愛因斯坦,塞利希的愛因斯坦,佩斯的上帝是微妙的,壹個時代的神話:愛因斯坦的壹生,伯恩斯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物理學前沿,庫茲涅佐夫的愛因斯坦-壹生。)。

在H.Gordon Garbedian於1939年出版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宇宙的創造者》中,作者以贊美的口吻、華麗的文字、生動的細節描述了愛因斯坦早期的科學生活,滿足了大眾對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因為出版較早,這本傳記沒有涉及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哥本哈根量子解釋的科學爭論以及愛因斯坦參與的各種政治活動,所以這本書自然是不完整的。此外,過多的虛構情節使該書顯得臃腫,毫無意義,也降低了其史料價值。

1954年,瓦倫汀出版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戲劇》。瓦倫汀是愛因斯坦第二任妻子的密友。這裏的“戲劇”指的是愛因斯坦在德國遭受迫害,因猶太人身份而逃離納粹統治的生動場景。雖然書中也介紹了愛因斯坦的年輕、教育、理論和聲譽,但作者在愛因斯坦逃離德國到定居美國這段時間裏投入了大量筆墨。像許多早期傳記壹樣,這本書也將愛因斯坦描述為偶像。

羅納德·威廉·克拉克於1971出版的《愛因斯坦:生活與時代》被譽為第壹本相對中立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生平,並把同樣的精力投入到他的科學理論、政治社會活動和個人生活中。作者不僅簡要介紹了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基本觀點,還特別關註了愛因斯坦參加猶太復國運動和反對納粹政府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作者精心運用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試圖以不偏不倚的態度,耐心地糾正那些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說,防止虛假故事的進壹步傳播。

愛因斯坦:創造者和叛逆者

1972年,巴內什·霍夫曼和杜卡斯出版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造者和叛逆者》,目的是“在這本書裏勾勒出壹個完全簡單的人類故事”。在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中,霍夫曼和愛因斯坦互相效力,杜卡斯是愛因斯坦的秘書和管家。這本書的基調顯然受到了朋友們的崇拜。因為霍夫曼是物理學家兼作家,自然能把相對論解釋得非常清楚,適合外行人閱讀。受杜卡斯的影響,該書以豐富的材料、生動的畫面和最親切的態度觀察愛因斯坦。1981年,他們合著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人性的壹面:從他的檔案中新瞥見》壹書。這本書通過摘錄過去從未發表過的信件、雜誌隨筆和各種評論文章,展現了愛因斯坦有趣、快樂、友善、謙遜、睿智、無畏、孤獨的人性壹面,可以作為枕邊書。遺憾的是,該書忽略了愛因斯坦戲劇性的愛情和婚姻生活。

1982年,亞伯拉罕·派斯撰寫的愛因斯坦傳記《微妙是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科學與壹生》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傳統的以科學家生平為主的傳記不同,這本書是壹本典型的科學傳記。派斯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晚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愛因斯坦共事。他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科學理論最理想的詮釋者。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闡述愛因斯坦科學理論的起源、形成和意義,而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如教育背景、職業經歷等則零星穿插。這是壹本普通讀者很難讀懂的傳記。閱讀起來需要基本的物理和微積分知識,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的物理教材。作為這本傳記的補充,派斯出版了另壹本關於愛因斯坦的書,愛因斯坦住在這裏,1994。在這本易於閱讀的散文式傳記中,派斯描述了愛因斯坦與妻子和孩子的關系,他與尼爾斯·玻爾和德布羅意的友誼,他如何獲得諾貝爾獎,他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通信,他如何出現在報紙版面上,以及愛因斯坦的哲學觀點。

愛因斯坦曾經住在這裏

《愛因斯坦在美國》由傑米·塞恩在1985年出版,主要講述愛因斯坦在美國的生活(從1933到1955)。除了與玻爾等人的科學辯論,當時的愛因斯坦還參與了大量科學研究以外的活動。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回顧了愛因斯坦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尤其是愛因斯坦參與國際主義、曼哈頓計劃和核武器控制、猶太復國主義、和平主義和反麥卡錫主義。

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出版於1993。兩位作者海菲爾德和保羅·卡特通過閱讀新獲得的信件和檔案,試圖重新評估愛因斯坦的人格特征。正如書名所示,這本書的主題在於人性而非科學。在作者看來,長久以來科學聖人的形象掩蓋了愛因斯坦作為壹個男人的激情和作為壹個父親和丈夫的軟弱。通過采訪熟悉愛因斯坦生活的人,作者重點講述了愛因斯坦與他的第壹任妻子米列娃、他的兩個孩子、他的第二任妻子艾爾莎以及他生活中其他女性的關系。書中將愛因斯坦描述為“女性虐待狂”,因為它太喜歡暴露隱私。

愛因斯坦:科學的壹生

與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相反,《愛因斯坦:科學生活》也出版於1993,作者是邁克爾·懷特和格裏賓。兩位作者發現,那些聚焦愛因斯坦個性的傳記,明顯誇大了愛因斯坦所謂不負責任的家庭和玩弄女性的惡劣行為,目的是為了強化反神秘化的特效,以打破愛因斯坦已經非常牢固的形象。他們認為愛因斯坦確實有道德弱點,但值得人們欣賞和學習的是他的科學天才而不是錯誤。因此,作者只簡單提及愛因斯坦的相關爭議,重點介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創新思想和政治信仰。

愛因斯坦的壹生

丹尼斯·布萊恩(Denis Brian)於1996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壹生》(Einstein: A Life)壹書,並沒有深入探討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而是試圖糾正愛因斯坦被嚴重扭曲的私生活和公眾形象。在采訪了愛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查閱了愛因斯坦在20世紀80年代公開的婚姻檔案後,作者將對尚未解決的爭議問題給出新的思考。他認為愛因斯坦並不像許多傳記中描述的那樣,政治上不成熟,對家庭漠不關心。布萊恩審查了愛因斯坦所謂私生子的證據,證實愛因斯坦在男女關系上並不認真,這也在壹定程度上貶損了愛因斯坦的名譽。克拉克、派斯、布萊恩寫的三本傳記相輔相成,完全可以構成對愛因斯坦的基本認知。

愛因斯坦傳記

65438年至099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壹本傳記》在美國翻譯出版,作者是德國科學記者沃爾夫辛。作者重點講述愛因斯坦赴美前在美國的生活,只簡略提及他在美國的生活,以便作者集中講述愛因斯坦如何從青年時代壹步步走上科學巔峰做出卓越貢獻,如何在最困難的時期面對各種生活難題。面對普通讀者,讀者異常詳細清晰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形成過程,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建立在科學和哲學的廣闊背景知識之上。作者在與其他物理學家相處、宣揚和平主義、支持猶太難民等方面展現了愛因斯坦性格的復雜性,也談到了愛因斯坦的愛情和被遺棄的女兒。

戀愛中的愛因斯坦:浪漫的科學史

2000年,奧弗比出版了《戀愛中的愛因斯坦:壹部科學羅曼史》,首次將愛因斯坦理論的思維過程與他的戀愛過程結合起來。作者將傳記時間限定在愛因斯坦最有創造力的時期1900 ~ 1920,討論了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家的成就和個人生活中的各種插曲。在作者看來,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是受到了他的第壹任妻子米列娃·馬裏克的啟發。即使愛因斯坦沒有抄襲米列娃的論文,米列娃促進了愛因斯坦科學理論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報只有悲傷和背叛。作者被批評說,科學理論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內部的自主性,任何將外部效應與愛因斯坦的發現用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做法都是值得懷疑的。

愛因斯坦:不可救藥的抄襲者

克裏斯托弗·喬恩·克尼斯於2002年出版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可救藥的剽竊者》。這是典型的反神秘化傳記,意在從根本上摧毀愛因斯坦的偉大科學家形象。作者揭示,愛因斯坦是通過借用和抄襲洛倫茨、龐加萊、希爾伯特等前輩或同時代科學家的論文而獲得榮譽的,因為愛因斯坦不使用這些人的成果就無法推導出自己的結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獻。作者引用了當代科學家大量發表的聲明,證明他們已經發現了愛因斯坦的抄襲行為。該書的批評者認為,作者犯了某種“敬畏聖人”的毛病,竭力向偉人施展毒劍。商業化和炒作大大降低了這本傳記的價值。事實上,所有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誠然,愛因斯坦從洛倫茨、龐加萊、希爾伯特等科學家那裏獲得了靈感,但這與抄襲無關。

或許,就像“壹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壹千個傳記作家也有壹千個愛因斯坦,但其基本事實是不可篡改的。當歷史褪去偉人光環,還原其本來面目時,愛因斯坦的基本形象是:具有獨特創新智慧、人格缺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科學天才。

2 .學術聲譽和社會聲譽

雖然愛因斯坦在他的奇跡年1905發表了五篇革命性的論文,包括光量子假說的提出、布朗運動的解釋、確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和狹義相對論的誕生(詳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譯出版的《愛因斯坦的奇跡年——改變物理學面貌的五篇論文》壹書),但愛因斯坦的學術聲譽來得有點晚。從1909開始到10,這是他第壹次被奧斯特瓦爾德提名為191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奧斯特瓦爾德是1909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被提名的原因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方面的工作,可以與哥白尼和達爾文相提並論。也就是1909,10年,愛因斯坦開始在蘇黎世大學做副教授,結束了他的非專業科學家生涯。他在伯尼爾大學獲得了他的第壹個榮譽學位。奧斯特瓦爾德在1912和1913中重復了他的提名。此後,愛因斯坦在許多方面多次被許多科學家提名。除了奧斯特瓦爾德,他還被韋恩(1911)、艾格尼絲(1913)、勞厄(1914)、普朗克(1918)、玻爾(1922)等著名科學家提名。因為Gullstrand(1911)因為對眼睛折射光學的研究獲得了生理醫學獎,所以他在191 ~ 1929,1923 ~ 65438期間擔任瑞典學院物理學獎委員會委員。1922愛因斯坦因發現光電效應定律獲得1921的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相對論而獲獎。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某些物理學家反對相對論,而是因為諾貝爾獎的授予原則主要是授予那些經過多次實驗驗證的理論假說。亞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的《愛因斯坦曾在此居住》壹書中詳細描述了愛因斯坦的獲獎過程。換句話說,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改變頒獎原則,愛因斯坦可能會獲得很多獎項。這就是為什麽霍金沒有獲得黑洞研究獎,楊振寧沒有再次獲得規範場理論獎。

1925之後,愛因斯坦的學術聲望只是他之前工作的延續。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中寫道:“1915 165438+10月,隨著引力場方程的建立,經典物理學得到完善,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達到頂峰。之後他的作品沒有明顯的衰落跡象。盡管愛因斯坦生病了,從916到1920,他在相對論和量子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1920開始出現緩慢下跌。從恢復到1924結束。在那之後,盡管他在接下來的30年裏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但創作期突然結束了。”(科技文獻出版社,1988,第390頁)

愛因斯坦第壹次以廣告詞出現在報紙上是在1902年,但愛因斯坦在社會上的名氣是從1919年開始的。“愛因斯坦的傳奇故事始於倫敦《泰晤士報》1919 65438+10月7日報道這壹消息。”(第374頁)這是由於愛丁頓的測量。壹夜之間,愛因斯坦從壹個學術人物變成了公眾人物,從此,愛因斯坦的名聲越來越大。對於愛因斯坦被大眾崇拜的原因,佩斯給出了兩個解釋:第壹,他生逢其時。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的動蕩和恐慌讓人類陷入了絕望的境地。這時,愛因斯坦應運而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宇宙秩序。通過模仿英國詩人蒲柏贊美牛頓的詩來贊美愛因斯坦,即“人類和人類的秩序隱藏在混沌中,上帝說,愛因斯坦,加油;結果,世界突然放晴了。“第二是神秘。因為介紹愛因斯坦的貢獻必須用通俗的語言,但隱藏在語言背後的是深不可測的神秘理論。日常用語和高深理論反差極大,讓人為創造理論的人瘋狂。

在我看來,愛因斯坦是在後半生以科學家的名義作為政治人物出現在公眾面前,才使得他的社會聲譽如此之大,並得以維持。如果說愛因斯坦“壹生都在政治和方程之間猶豫不決”,那麽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後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會活動。他願意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發表對社會問題的看法(這與他學術獨立、日常生活孤獨的個性正好相反);他反對反猶主義的鬥爭(有人把相對論等同於猶太人,壹起反對,所以他要同時為自己的相對論和猶太血統而鬥爭),他與美國核彈政治的聯系(因為他相信德國科學家可以制造核彈,他建議美國應該研制自己的原子彈),他主張和平主義(他呼籲對核武器進行國際管制)。換句話說,如果拋開他的學術成就,光是他的政治行為就能引起公眾人物的興趣。

有人認為是媒體的炒作造就了愛因斯坦的神奇名聲。其實對於評價壹個真正的科學家來說,社會聲譽只是學術聲譽的附屬物,兩者不能混為壹談。壹個科學家之所以被說偉大,是因為他對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是靠自己,其次是通過引導或影響他人),否則那些只沈迷於學術,有所成就的科學家就不會排在科學家名人榜的前列。這也是壹些傳記作者把傳記重點放在愛因斯坦半身像上的原因之壹。

3愛情、婚姻和激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在科學和社會活動之外的私人生活中存在缺陷。愛因斯坦被詬病的私生活涉及他的兩段婚姻和幾段婚外情,以及他對孩子的態度。

年輕時,愛因斯坦有過壹段放蕩不羈的現代浪漫愛情。愛因斯坦真正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瑞士理工學院。他們1896年相遇後不到1年,18歲的他與大他三歲的女同學米列娃的關系,超越了普通同學的界限,也讓他結束了與鄰家女孩的朦朧初戀,這段戀情只持續了幾個星期。盡管身體有缺陷,但米列娃是當時最優秀的女性之壹,也是瑞士理工學院歷史上第五位女學生。他們的愛情可能建立在對物理的相同愛好上,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父母的暴力幹涉,原因有很多:米列娃不是猶太人,比愛因斯坦年長,身體殘疾,是個知識女性。當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愛因斯坦身上時,她原本優秀的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她兩次考試不及格,逐漸放棄了理科,而愛因斯坦則相反,癡迷於物理研究。這期間,米列娃得了猩紅熱,未婚先孕,進壹步拉大了與愛因斯坦的智力和學術距離。他們在女兒小麗莎出生後1903,1年結婚。小麗莎兩歲後得了猩紅熱,未來命運不明。她可能已經死了或者被收養了。從此,米列娃全面服務家庭,撫養孩子,處理家務,而愛因斯坦的事業也開始蒸蒸日上,名聲大噪。雖然這段婚姻壹直持續到1919,但是在1912年愛因斯坦和他的表妹艾爾莎開始約會的時候就結束了。

愛因斯坦為什麽對私生女的生死漠不關心?為什麽愛因斯坦會迅速與曾經熱戀的妻子分開,投入另壹個女人的懷抱?可能永遠不會有唯壹正確的答案。

對前者可能的解釋是:第壹,米列娃身體不好,而愛因斯坦不願意為了照顧壹個生病的孩子而放棄物理研究;二是愛因斯坦擔心私生子會影響他的名聲,妨礙他在保守的瑞士公共機構的前途;第三,愛因斯坦正處於壹生中非常艱難的時期。他父親剛去世,家境不太好。但他在瑞士專利局的工作剛剛開始,收入微薄,很難照顧兩個家庭。

後者可能的解釋是,首先,當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越走越遠的時候,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夥伴。米列娃的智力,尤其是他的數學水平,在愛因斯坦面前變得微不足道。愛因斯坦需要的是能照顧好自己生活的人,而不是對科學感興趣的人。當時,米列娃對物理學和精神病學仍保持著壹定的興趣。其次,在經歷了學業受挫、未婚生子、婆婆反對的尷尬局面後,米列娃變得陰郁多疑,很難與人相處。艾爾莎溫柔熱情,沒有孩子,願意照顧愛因斯坦;第三,米列娃為愛因斯坦生了兩個男孩。第二個男孩愛德華患有精神病。她必須全力以赴照顧兩個孩子,她不習慣柏林的生活。兩地分居使她無法照顧經常生病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對妻子以外的女性的吸引力因為他的名聲而放任自流,他不可避免地被崇拜他的女性包圍;也和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隨性和悲觀態度有關。愛因斯坦沒有拒絕其他女人的攻勢,經常和她們壹起看歌劇,壹起乘船外出。埃爾莎盡管吃醋,也只好默默接受。愛因斯坦需要艾爾莎的愛,而不是艾爾莎的關心。同樣,與其說艾爾莎需要愛因斯坦的愛,不如說愛因斯坦可以滿足艾爾莎作為偉人妻子的虛榮心。埃爾莎去世得早,從而使愛因斯坦擺脫了更多的情感束縛。1936年艾爾莎去世後,愛因斯坦再也沒有結婚,可能是因為厭倦了婚姻生活。愛因斯坦多次表達對婚姻的看法,這可能是他對兩次失敗婚姻的真實感受。例如,“婚姻是壹種不成功的嘗試,試圖讓偶然發生的事情持續下去”,“所有的婚姻都是危險的”。婚姻的確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奴隸制”,“婚姻使人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財產,不再是自由的個體”。

總的來說,愛因斯坦對家庭生活非常冷漠,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婚姻壹樣隨便,缺乏責任感,盡管他曾經把諾貝爾獎的壹部分給了他離婚的妻子。當壹個人把他所有的激情和理性都獻給了他認為最重要的科學事業時,他對其他生命的感情似乎也不得不處於壹種非理性的放任狀態。顯然,我們不能依靠道德標準來評價壹個科學家是不是偉人,也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來苛求壹個科學偉人,但人們還是希望壹個科學偉人在其他方面也是壹個完美的、理想的偉人。

4愛因斯坦的個人主義和機會主義

為什麽愛因斯坦和妻子關系壹般,不關心孩子,對家庭生活表現出非人的冷漠?這是由於天才們的壹個共同特征,即極端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個人主義者認為自己在乎的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己比別人更重要。這個特點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是性格缺陷,但在很多天才身上卻是優點,可以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對日常生活心不在焉,下意識地把所有的思維活動都集中在壹個目標上,從而取得成功。換句話說,很多天才都是典型的偏執狂。所以,對於愛因斯坦來說,婚姻和家庭在他心中幾乎沒有位置。比愛因斯坦更極端的例子是牛頓,他從未戀愛也從未結婚。天才表面上可能和藹可親,面帶微笑,但內心深處總是孤獨的。如果愛因斯坦晚年“喜歡生活在女人中間,熱愛性愛”,也許是他排解內心孤獨的壹種方式,就像牛頓晚年專心研究煉金術和神學壹樣。

《愛因斯坦全集》的現任主編羅伯特·舒爾曼給出了另壹個解釋愛因斯坦行為的理由。在回答傳記作者布萊恩關於愛因斯坦為什麽不關心私生子的問題時,舒曼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在普林斯頓大家都習慣把他當成聖人,但我不認為應該排除他是壹個機會主義者。大多數人不願意提到‘機會主義者’這個詞。這個詞其實很中性,只是說永遠不會有人錯過估計利弊的機會。壹旦妳這樣看待愛因斯坦,很多動作就能理解了。”(引自鄧德祥譯《愛因斯坦(上)》布萊恩著,臺灣省天下視野出版公司,1998,第81頁)。以此類推,為什麽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卻不反對被稱為德國科學家,因為德國有認可他的科學理論的權威科學家,比如能斯特、普朗克、菲舍爾等。;為什麽,作為壹個和平主義者,他支持美國研制原子彈,因為他認為納粹德國如果早點造出原子彈,危害會更大;為什麽他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而不是當以色列總統?因為他認為猶太人畢竟不算太多,在國際舞臺上很難有所作為。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行為準則與常人無異。

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style/tj.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