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的科學劃分
在古代中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從天亮到第二天天亮。聖賢在地上豎起直桿,制作出壹代水平日晷。晴天日晷最短的時間是中午,白天分為上半部和下半部,夜晚分為上半部和下半部。迄今為止,居民仍在使用這種方法。後來日晷的表面改進為壹代單邊赤道日晷和平行於地彈簧赤道面的雙邊赤道日晷。
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徒和其他國家都崇拜月亮。每天從黃昏開始算-18,夜和日是壹整天。公歷和現代夏歷(俗稱“陰歷”)每天從子夜(俗稱“子夜”)算起,壹天分為24小時。人們習慣將1天分為兩段:0~12為上午,12~24為下午,13為下午。公歷中的壹天分為12小時,2小時,0~1為子小時,1~3為醜小時,3~5為印石小時,5~7為石矛小時,7~9為晨小時,9~11為晨小時。15~17為申請時間,17~19為酉時間,19~21為時間,21~23為時間,23~24為時間。
(2)季節性日晷和壹年的分段
公元前46年采用儒略歷時,計劃以冬季至日為元旦,但由於以新月為起點的舊習俗(當時冬季至日是新月前10天),推遲了10天,在地球近日點附近沿用至今。公歷按序數稱為至日季(漢語中“第壹”這個詞可以省略)。
埃塞俄比亞歷法和其他阿拉伯人以秋分(公歷9月23日)為第壹年。
漢武帝第七年(公元前104年),命天文學家落下閎、鄧等觀測日影和星辰。若日影長度為壹年,則將二十四節氣除以壹年的平均長度(稱為“平氣法”)納入太初歷法,改為始元年,以冬季至日至次年冬季至日為“壹年之年”(回)奇數節氣稱為“中氣”:冬季至日(冬月、正午)、嚴寒(臘月、醜時)、 雨(正月,陰),春分(二月,毛),小滿(三月,陳),芒草(四月,司),夏(五月,午)和大暑。 唐太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傅和創制的《五音圓歷》,只是采用了將黃道按角度劃分為二十四節氣的方法。元代天文歷法學家郭守敬(1231 ~ 1316AD)將日晷和標準表改進為半球形的楊儀,其中光心的孔反映在球體上,經度上顯示當地時間,緯度上顯示二十四節氣。
作者運用現代天文、地理、數學知識,開發了壹項實用新型專利——經緯度角量化定位、科普文化景點和裝飾日晷“赤道盤和回歸線盤的組合”,專利號:ZL00251258.0,節氣,材質可以是不銹鋼管或瓷磚或塑料。它可以在南緯66度到北緯66度,每天有幾個小時日照的地區使用。赤道日晷是壹個平面圓環,光線中心有太極八卦玄寂板的三角孔。在經線上顯示當地(按北京)情況,在緯線上顯示二十四節氣、黃道十二宮(與中英文名稱、古代名稱對比)及其公歷日期,使中西文化交融,溝通古今,生動演示天體運行規律。展示源遠流長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的自信、自豪與和諧,啟迪智慧,創造和引導人與自然、工農業生產和醫療,吸引中外遊客。壹個日晷,以促進傳統文化在國內外,壹個新的商機。
(3)與各年相比,
沈括的十二年歷、太平天國的年歷、新四年歷、單月歷和鄭源歷主張立春(公歷2月4日)改為春夏秋冬。但由於北半球四季相反,北半球的冬天適合南半球的夏天,各國氣候差異很大。歷法會在同壹年重復34天,所以很難總結出中國人熟悉的季節劃分方法。***2頁,當前頁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