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兒科專家分析如何預防兒童心理疾病?

兒科專家分析如何預防兒童心理疾病?

兒科專家分析如何預防兒童心理疾病?

孩子在擁有強健體魄的同時,也能擁有幹凈美好的心靈,這是全世界父母的希望。在兒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健康周刊》和東南大學附屬仲達醫院兒科收集了幾個與兒童精神疾病有關的案例。兒科唐教授提醒家長,壹個人的心理健康不是壹朝壹夕形成的,需要從小培養。作為家長,不僅要關註孩子的身體發育、營養狀況、軀體疾病、智力水平,還要了解兒童早期精神疾病的壹些癥狀,掌握壹些鑒別方法,有效幫助孩子的心理。

孩子是內向還是自閉?

案例壹:8歲男孩明明被爺爺送到醫院。爺爺說,孩子出生後,不會對親人笑,抱他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麽伸手。他和父母不親近,有時候像個陌生人,但有客人來他家,他不會膽怯地躲起來,好像這和他無關。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說他性格孤僻,很少和小朋友壹起玩,壹些簡單的遊戲也做不好,所以經常成為小朋友嘲笑的對象。前段時間臥室掛了新窗簾,孩子特別慌,經常壹個人蜷縮在角落裏。

診斷:唐教授發現看明明的時候不敢直視,說話口齒不清,理解能力差。他聽不懂壹些復雜的句子,小手不停地動,反復扣。經過仔細的綜合評估,專家最終診斷為自閉癥。

專家指出,這類孩子出生後會有壹些行為異常和性格缺陷,但父母只是因為工作繁忙,缺乏相關知識,將其視為內向,長大後自然會好起來。有些家長因為面子問題,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的孩子行為異常,性格古怪。他們經常打罵孩子,有的甚至把孩子鎖在家裏。這樣壹來,他們的孩子本來就有病的心理受到傷害,導致病情惡化。

自閉癥的癥狀是什麽

唐教授說,兒童孤獨癥有四種癥狀,應引起重視。1,不會對親人微笑,不會主動伸手被擁抱。2、社交困難,不敢與人交流,很少和孩子玩。3、語言發展緩慢,理解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較低。缺乏想象力和社會模擬力,不能像正常孩子壹樣用玩具“做飯”、“開火車”、“蓋房子”。4.儀式和強迫行為。由於缺乏變化和想象力,孩子們往往堅持重復刻板的遊戲模式,如反復摸索,總是用腳趾玩耍,對房間的任何變化都表示反對和焦慮。

案例二:7歲的朵朵,從小到壹個陌生的地方,會拼命的哭。現在我在壹個陌生的地方,還在心理恐慌中。前段時間考試不理想,父母嚴厲訓斥,朵朵變得不願意說話,甚至不願意去上學,說同學會笑話她。最近媽媽因為出差不和朵朵睡,朵朵出現了食欲不振、心跳、氣短、出汗、尿頻、頭痛等癥狀。房間壹黑,不敢壹個人去,晚上睡不好,經常做噩夢,還有夜尿。

診斷:專家診斷後發現,多多患有兒童焦慮癥,並表現出壹些軀體化癥狀。唐教授指出,兒童焦慮癥常見於學齡兒童,尤其是女童。兒童焦慮癥與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因素密切相關。朵朵本身的品質就比較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強,容易緊張和擔心。而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對孩子簡單粗暴,教育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失眠焦慮。臨床上,這些孩子在出現嚴重的焦慮癥狀和軀體化癥狀時,往往會被父母送去看病。輕度焦慮癥可通過早期幹預和家庭協助治愈,但重度焦慮癥危害較大,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誘發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需要綜合治療。

焦慮癥分為五類。

專家指出,孩子的焦慮分五類:1,定性焦慮。孩子們對外界的微妙變化過於敏感。2.情境焦慮。對於突發事件,孩子的心理是難以承受的。3.分離性焦慮。當孩子與親人特別是父母分離時,會有明顯的焦慮感。4.期待的焦慮。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害怕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擔心被父母責備。5.環境焦慮。有的家庭離異不和睦,孩子生活在矛盾的環境中,產生膽怯、不合群、神經質等焦慮情緒。

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唐教授建議,壹方面,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應該了解他們的好奇心,喜歡模仿和創新思維的特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經常會和同齡的孩子做比較。另壹方面,家長也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努力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保持壹致,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家庭教育中,不應該給孩子想要的壹切,而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面對和克服困難的能力。

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要及時去醫院治療。心理醫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調整,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和感覺統合治療是治療兒童心理問題的常用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家長的配合必不可少。

揭示兒童逆反心理的原因

據相關調查,5%到15%的學齡前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長朋友們不要過於擔心,而應該提前認清寶寶產生逆反心理的具體原因,然後提前做好防範。那麽具體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麽呢?我們壹起見面吧。

1,不切實際的期望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往往會不顧孩子的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強迫孩子做壹時做不了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它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作為父母,不要要求太多,而是要求比孩子實際能力略高的東西,讓孩子通過努力完成任務。這樣,孩子們不僅可以享受快樂,還可以增強成功後的自信心。

2.對孩子太嚴格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觀念可能還存在於壹些家長的頭腦中。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用武力打孩子,這些都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會造成不好的後果。其實家長更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壹個已經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商量事情,平等相待,有說服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千萬不要用力過猛。

3.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對於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充滿了魔力。但是很多大人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認為這是在鬼混,有的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也想知道妳想知道的。如果妳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盡力幫妳回答問題。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讓孩子明白了很多道理。

4、反復嘮叨,喋喋不休。

有的家長怕孩子不聽,就喋喋不休。試想,讓孩子長期呆在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父母是對的,也不願意聽。

以上四種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典型原因。希望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多註意自己的言行。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時,家長應積極進行適度教育,必要時帶寶寶去看專業醫生。

如何應對孩子的奇怪行為

孩子奇怪的行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表現出來:紅燈時,妳可以從後視鏡裏看到,即使妳讓她用紙巾,她還是用手摳鼻子;在遊泳池的時候,妳女兒把衣服全脫了,堅持穿靴子,頭上套裙子;妳的孩子喜歡咬指甲,吸她的馬尾辮等等。面對孩子奇怪的行為,父母該怎麽辦?

選擇妳的戰場

當妳的小家夥還有些奇怪的孩子行為時,妳要理性對待。第壹步,要搞清楚這種行為是否對孩子不好。比如咬指甲,除非孩子咬指甲出血,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這種行為。在選擇戰場時,挖鼻孔通常是相對無害的。檢查孩子周圍以避免任何危險。

所以,當涉及到幼兒的那些無傷大雅的怪異行為時,盡量壓抑自己的憤怒,學會與他們相處。另外,這些怪異的行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而且如果堅持不讓寶寶吸頭發,可能會適得其反,可能會導致寶寶對吸頭發的熱情空前高漲。

考慮壹下原因

如果妳的孩子用奇怪的舉動來安慰自己,說明妳會觀察他的行為很久,然後再去阻止他。吮吸拇指、扭動頭發或擺動四肢可能是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這可能有助於他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問題,如日托的變化、新的兄弟姐妹或如廁訓練。如果妳的孩子最近日常生活發生了變化或者遇到了困擾,妳可能需要多觀察他的行為,解決他苦惱的根源。

想辦法

1.設置行為安全區。換句話說,怪異的兒童行為是允許的,但其範圍是有限的。列出孩子們禁止做的行為,以避免在公共場合出現怪異的行為。所以,最終,學會這些限制性行為可能會打破她的習慣。

2.提供替代品。每次孩子開始表現奇怪的時候,妳都可以用其他物體來分散他的註意力。比如,當妳的女兒開始吸她的辮子時,妳可以說:“我們不吸頭發。看這裏,有壹根吸管和壹杯水!”"

3.預期行為。如果妳知道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喜歡咬指甲,那麽妳可以讓他們忙起來,比如手裏拿著玩具,讓他們咬不到指甲。

4.保持高瞻遠矚。妳是忽略孩子的怪異行為,還是試圖引導她遠離它?別擔心,最終這些怪異的行為會消失的。

幼兒教育:會玩的孩子更聰明。

哥斯達黎加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布裏埃拉·馬德裏(Gabriela Madrid)曾指出,運動和玩耍是兒童學習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移動的最佳“工具”,可以促進兒童的大腦智力發展。他指出,科學實踐證明,在2-5歲的孩子中,愛玩的孩子大腦比不愛玩的孩子至少大30%。因為,在運動和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要完成掌握平衡、協調心理、處理問題等幾十個與大腦和思維活動相關的動作。日本著名教育家齊田真由教授在大量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人腦在3歲前完成了60%的發育,6歲前完成了90%。所以,0-6歲是開發寶寶大腦的黃金時期。家長要珍惜這段黃金時間,多陪孩子玩。

玩是壹件看似很隨意很歡樂的事情,但玩起來也是需要科學和創意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妳可以為他打開壹扇窗,帶領年輕的生命去觸摸這個真實而多彩的世界。70、80後父母小時候玩的遊戲,比如玩玻璃球、跳房子、跳橡皮筋、拍外國片、扔沙袋等,逐漸被各種高科技玩具和電子產品取代。現在的孩子經常壹次看幾個小時的電視,玩幾個小時的遊戲,這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家長要引導孩子走出這個誤區。

鍛煉強身健體,強健大腦

許多研究發現,喜歡運動的孩子比不喜歡運動的孩子更聰明,記憶力也更好。潘輝告訴記者,有目的的運動可以鍛煉孩子各種感官之間的協調能力和身體平衡能力,挖掘身體機能的潛力,對大腦發育大有裨益。

在各種運動中,跳繩是壹個不錯的選擇。它是壹種全身性的活動,不僅能加速胃腸蠕動和血液循環,還能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使心情興奮,使孩子心靈手巧,在數數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使語言清晰流暢,最終促進孩子智力、體力和適應能力的協調發展。

每天睡前講故事。

每天晚上在床邊,溫暖的燈下,孩子靠在父母的懷裏,聽他們講故事。這是孩子成長最幸福的時候。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給嬰兒讀書可以幫助他們與父母建立特殊的感情。嬰兒喜歡聽到熟悉的聲音,書中的文字、圖片、故事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發育。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很重要。喜歡讀書的孩子更喜歡思考,將來上學後學習能力會更強。相對來說,他們的情緒會更穩定,性格會更冷靜,更自律,知識面也更廣。

“有些家長拿到書後,把教孩子學習識字作為主要目的,這是不科學的。”王爭艷告訴記者,孩子們應該對閱讀感興趣。“讀書有很大的好處。它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不像電視有具體的畫面。孩子們可以通過文字的描述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路捷建議,家長要盡量找時間陪孩子讀書,和孩子壹起讀自己喜歡的書,壹起討論書的細節,這樣孩子會慢慢愛上讀書。

玩水玩沙,有創意。

夏日午後,蟬鳴陣陣,壹個小男孩靜靜地蹲在院子裏,仔細觀察著“螞蟻營”。他不時用小樹枝輕輕攔住螞蟻的去路,觀察螞蟻路線的變化。男孩蹲了很久,耐心讓壹旁的媽媽不忍心打擾他。媽媽只是提醒他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引導他在觀察中學會思考。這是著名育兒專家楊文的教子場景。

路捷告訴記者,豐富而神秘的大自然是兒童想象力的最佳源泉。父母要經常帶孩子親近自然,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大自然的寧靜和諧,清新、清新、無窮的氣息可以發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精神。因此,大自然是最好的玩耍場所。”國際兒童遊戲權利協會曾發布研究報告稱,現代兒童正在摒棄的爬樹、堆沙堡等簡單娛樂活動,對兒童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許多孩子喜歡玩水和沙子。沙子可塑性強,可以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所以家長可以在陽臺上弄壹個小沙灘,這也是孩子親近自然的機會。”王爭艷說。

盡量少說重疊詞。

孩子說話的那壹瞬間,多少家長是開心的。那是他們第壹次用文字表達。從那以後,孩子們開始牙牙學語,打開了語言的大門。美國壹項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多交流,會讓孩子將來更聰明。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伴隨著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因此,語言能力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是在6歲之前。如果我們在這個時期不失時機地訓練孩子,效果會事半功倍。就像春天播下的種子,會有很好的生長和收獲。這期間,家長要多和孩子交流,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路捷提醒父母在和孩子交談時盡量使用規範的語言。父母是孩子語言的老師,父母使用的語言和語氣會影響孩子。0-3歲是兒童口語的發展期。父母的語氣要柔和、友好、自信、平靜。不要用“吃米飯”等重疊音,也不要低聲模仿孩子的語氣,這樣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但是,妳可以重復妳說過的話,比如“吃,吃”,來加深孩子的印象。對於3-6歲的孩子,父母沒有必要重復自己說過的話。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的說就夠了。當孩子沒有反應時,家長要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他們不能粗暴地提高音量、睜眼,孩子會變得煩躁,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留下塗鴉墻。

興趣和滿足總是帶來快樂。我們都知道,孩子開心的時候更容易學習。所以家長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在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的愛好。

1-8歲是利用塗鴉鍛煉孩子圖形思維、想象力、開發右腦的最佳時期。父母要給孩子壹顆自由的心,壹雙自由的手,讓孩子在想象中把自己的心塗得五彩繽紛。父母為孩子打造壹面“創意墻”,遠比壹個整潔的家重要。

“愛好不等於興趣班。”路捷告訴記者,許多興趣班只是讓孩子學習無聊,這不壹定是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繪畫課,往往更多的是學習繪畫技巧,把蘋果畫得最真實最圓潤,但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有限的。家長要註意觀察,看看孩子對什麽感興趣,然後為孩子保持好奇心提供條件。比如養壹小盆植物,觀察發芽、吐葉、開花的過程;或者在家和孩子做壹個小的科學實驗,讓孩子了解生活中的現象。

如何讓孩子懂事聽話

1,說話算數

育兒專家指出:如果從1到10的範圍代表正確管教孩子原則的重要性(數字越高越重要),那麽言行可以用12來代表!

為什麽要這麽做?

當妳說妳做不到的時候,妳的言行會讓妳的孩子變成壹個機會主義者。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逃脫,他們盡最大努力這樣做。但是當他們知道妳會做什麽或者如果妳犯了錯誤會發生什麽的時候,他們可以預測他們選擇什麽樣的行為的後果,這有助於他們學會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這壹點?

說到做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不要心軟,不要在這壹次之前屈服。總結妳認為最重要的規則,以及壹旦違反這些規則將會產生的後果。然後,把這壹切告訴妳的孩子。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因此,請三思而後言。妳使用的不同語氣和措辭會有很大的不同。喜歡說:我愛妳,但妳的行為我無法接受。這種話壹開始聽起來會很難,但是過壹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明白妳的意思了。

在其他情況下,向他們解釋妳期望他們做什麽。如果要帶他們去超市,告訴他們不要亂動,不要拿貨,警告他們如果違反會有什麽後果。

妳說的話要求妳從頭到尾執行,不要大聲威脅。

2.不要小看孩子。

喊孩子的名字或者下壹個結論(像“妳好粗心”)是兩種最無效的方法。這樣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盡量不要吝嗇妳對孩子行為的批評。

為什麽要這麽做?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不會因為妳懲罰了他們而自我感覺不好。這種感覺可能會過去,但是反復的批評(為什麽妳總是對別人這麽不友好)可能會產生壹種揮之不去的負面感覺。

如何做到這壹點?

這暗示妳相信妳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促進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自尊來自於正確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會這樣想:如果我做對了,我會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我能通過做正確的事情獲得良好的感覺,我想下次再做壹次。

3.用欣賞來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導(閱讀)如果妳只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妳會失去很多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比如孩子拿起玩具,妳可以用特定的方式提醒她,比如獎勵她壹份小零食,妳想讓她做什麽,效果會更好。

為什麽要這麽做?

妳可能很難相信,但要壹直想著他想做個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得到別人的關註,比如他只有把玩具扔向孩子,才能得到妳的關註……我想妳能明白我的意思。當他做好壹件事的時候,多給他鼓勵和表揚,這樣會激勵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如果其他人稱贊孩子的良好行為,建議父母將這些稱贊傳達給孩子,這會讓他感到自豪,這些稱贊會比父母的稱贊在孩子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何做到這壹點?

妳不壹定要因為孩子說請就表揚他,但是表揚的時候要具體壹點,不要只是籠統的說“做得好”。相反,妳應該說:“妳今天的衣服很整潔,很幹凈,這很好。”這樣孩子就知道妳會表揚他什麽樣的行為,為什麽。

贊美就是贊美。避免在贊美中添加任何額外的詞語。像這樣說,“妳保持妳的房間整潔。為什麽不能天天做?”這種看似表揚,其實是批語,不好。

4.控制妳自己

不僅僅是孩子會因為大喊大叫、摔門、粗魯而犯錯。很少有父母可以誇口說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從來沒有失控過,我們大多數人事後都會後悔自己的行為。

憤怒失控會影響妳管教孩子努力的結果。如果孩子們總是大喊大叫,他們什麽也學不到。相反,壹旦他習慣了妳的方式,他就會對妳的話充耳不聞,漸漸地他就會對妳的批評或表揚充耳不聞。

為什麽要這麽做?

用冷靜的頭腦去管教孩子,會讓他覺得妳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他願意饒有興趣地去做妳要求他做的事情。

如何做到這壹點?

想想以後要生氣的時候怎麽讓自己冷靜下來。從1數到10,或者深呼吸幾下,或者走開壹會兒。但如果這些方法還是無濟於事,妳最後還是對孩子失控發脾氣。記得事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妳也是人,也會犯錯,但妳可以承認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5.解釋後果

孩子們經常在錯誤的觀念下成長,認為後果就是懲罰。“後果”這個詞被理解為如果妳不停止做某事,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告訴孩子,後果是任何壹種行為的結果——懲罰或獎勵。

為什麽要這麽做?

給孩子更深層次的因果觀念:做什麽由他們自己決定,這會教會他們責任感。告訴孩子:妳不幫我,我自己多做點事。然後我就沒時間做別的了。

如何做到這壹點?

養成孩子提出要求後向他解釋原因的習慣,偶爾對他的行為進行獎勵。例如,在去冰淇淋店的路上,妳可以說:妳今天做得很好,我想請妳吃點東西。當必須采取懲罰時,將其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聯系起來。比如妳6歲的兒子欺負別人,妳可以撤銷他晚上看動畫片的特權,讓他知道再對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會有什麽後果。

6.陳述妳的價值觀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中,妳最重要的任務是養育好孩子,成為壹個好人。雖然我們都認同壹個好人應該具備的品質:誠實、尊重他人、寬容大度,但其實每個家庭側重的東西都不壹樣。最重要的是考慮妳希望孩子學習什麽價值觀,這也是教育孩子的壹部分。

為什麽要這麽做?

現在的孩子受外界很多不良信息的影響,比如什麽大人虛偽,及時行樂...所以,我們應該總是把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傳遞給孩子們,以免他們在混雜的社會中迷失。

如何做到這壹點?

根據妳的價值觀來安排妳的教育方式,如果妳試圖向妳的孩子傳達壹種家庭成員應該互相照顧的責任感。在獎勵妳的孩子做壹些瑣碎的事情之前,請仔細考慮。

孩子們會逐漸把我們的價值觀演變成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這就完成了我們的目標——把對孩子的教育變成孩子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