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如何看待青少年自殘?

如何看待青少年自殘?

什麽是自殘?自殘?

自殘是指人故意傷害自己的行為,即有意識地以各種方式傷害自己的身體,也可稱為自虐,是壹種緩解情感痛苦和生活壓力的方式。

常見的自殘方式有刀傷、燒傷、剪發、刮皮至出血、撞墻、吸毒或吸毒過量等。

自殘通常始於青少年,可能會持續到28-32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自殘。

二、自殘行為的主要“角色”

1是壹種應對困難和痛苦的方式,困難和痛苦包括焦慮、抑郁、恐嚇、歧視、朋友疏遠、學習成績下降、虐待、家庭破裂,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問題。

故意傷害自己的人往往會有強烈的自我厭惡、恐懼、擔憂、內疚、抑郁、尷尬、孤獨等情緒。當他們在困難面前感到極度無助、失控、絕望的時候,似乎只有通過自殘。

無法承受的情感痛苦可以轉化為身體形式,從而發泄自己的情緒,緩解情感痛苦和生活壓力,緩解憤怒和緊張,通過能夠控制自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來獲得控制。

感,從而防止自己做更糟糕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通過自殘來發泄情緒。

2

這是懲罰自己的壹種方式。自殘者可能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或自己無法控制的遭遇感到難以承受的內疚和羞恥,通過自殘來懲罰自己。自殘通過

自殘行為還可以把自己內心的困惑傳達給別人,或者獲得並維持自己對他人行為的影響,或者獲得快感,就像陷入毒癮壹樣,或者把註意力從情緒痛苦上轉移。

到身體上的疼痛;或延續童年經歷的虐待模式,或表達或壓抑自己的性欲。

是壹種自我毀滅的行為。大多數自殘行為表面上是有害的,但通常並不危險。壹般他們都不想自殺。反而是想釋放心理壓力,封閉。

情緒在尋找發泄的出口。他們為了生存而傷害自己的身體。但自殘也可能導致死亡或終身殘疾,即使自殘者壹開始並沒有這樣的意圖,那些反復進行自殘的人

殘疾人往往有長期或周期性的心理問題,可能有潛在的自殺傾向。

三,青少年自殘的原因

1特殊家庭環境

自殘

行為的產生與童年特殊的家庭環境有關。很多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要麽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要麽不是父母帶大的,要麽小時候被各種方式縱容,但後來被嚴厲控制,或者是父親。

對母親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這些孩子很難發展出三種重要的自我承受能力:維護自我價值、承受強烈的負面影響、保持與他人的溝通。因為他父母陪著他。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就把逃避問題當成了自己做事的方式。

2個性和心理特征

(1)對別人的拒絕和批評非常敏感。

(2)長時間生氣,對自己強烈不滿。

(3)事情往往情緒化,容易沖動,缺乏對沖動的控制。

(4)情緒抑郁

(5)有強烈的競爭精神,但經常壓抑這種感覺。

(6)自卑,對生活缺乏信心。

(7)很難控制自己的生活。

(8)長期焦慮

(9)我覺得我改變不了眼前的壹切。

(10)在應對壓力時,他們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憤怒,通常無法規劃自己的未來,傾向於回避問題,有敘事障礙,無法用語言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3大腦中缺乏多巴胺含量

自殘的人往往極度憤怒、沖動、焦慮、好鬥。研究表明,這可能與他們大腦中多巴胺含量低有關。有些容易生氣的人,如果大腦中多巴胺含量正常,就會向外發泄。

內容較少的人會通過自殘或自殺來發泄對自己的憤怒,說明自殘的發生有壹定的生理基礎,可能受基因遺傳的影響。

4模仿

(1)某種程度上,青少年在看到或聽到好朋友自殘後,會學會這樣做。比如有的同學就是模仿別人,在胳膊上刻個名字。

(2)通過媒體模仿他人自殘行為。

(3)防止青少年自殘和自殺的教育活動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覺得自殘或自殺非常普遍,是對壓力的正常反應,是逃避現實的選擇。因此,預防青少年自殘和自殺的活動必須精心策劃和實施。

5潛在的精神疾病

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可能患有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抑郁癥、創傷後應激反應、分離性疾病、進食障礙、恐懼癥、強迫癥、雙相情感障礙、沖動控制障礙等。當遇到緊急情緒壓力時,他們可能會做出消極反應,沖動行事,進而做出自殘行為。

如何幫助自殘的孩子

1家長和老師要重視孩子發出的“警報”。

是不是孩子突然不像以前壹樣喜歡穿上衣或者短褲了?

妳會在胳膊上戴飾品來掩蓋妳的傷疤嗎?

妳是否比平時更容易生氣、抑郁、哭泣或孤獨?

是學習成績下降,註意力不集中嗎?

妳有睡眠障礙、失眠或嗜睡嗎?

飲食有變化嗎?

妳願意和別人交流嗎?

妳喝酒或濫用藥物嗎?

2不回避談論自殘行為。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敢於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分享他的感受,這樣孩子會因為父母的理解而感到舒服和輕松;如果不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做壹些簡單積極的活動來分散孩子的註意力,比如看電影,去公園散步。

做壹個好的傾聽者

父母需要以平靜友好的態度對待這種行為,認真傾聽孩子的煩惱,理解他為什麽傷害自己,承認並接受他所承受的痛苦。不用擔心孩子的自殘行為。

法官,也不能懲罰孩子的自殘行為。父母應該對有自殘行為的孩子表現出關心、支持和同情,全神貫註於孩子發生的事情,問他能做些什麽來幫助他。雙親

在孩子面前要樂觀,父母的憤怒、怨恨、痛苦只會讓孩子感到內疚和自卑,讓情況變得更糟,陷入惡性循環。

4不要強迫孩子放棄自殘。

立即停止自殘行為通常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短期內給孩子提供幫助和相互理解更重要。作為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放棄自殘,克服自殘。

行為只能靠孩子自己。讓孩子思考壹些問題:妳可能不會完全放棄自殘行為,但妳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方式,努力控制這種行為;妳可以對自殘行為做點什麽

壹些限制;妳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5合理限制孩子的行為

父母對堅持傷害孩子做出壹些合理的限制,從而限制傷害的程度。比如要求孩子在指定的地點和時間,以有限的方式進行自殘行為。做出這些限制,可以讓孩子明白有很多人關心他,愛他,最後慢慢克服自殘行為。

6為自殘行為提供替代品

為了幫助孩子,父母應該考慮是什麽原因導致孩子的自殘行為,以及是否有其他方式來替代這種行為。幫助孩子思考,在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是否要做點別的事情來獲得。

發布比如抓壹把冰塊,直到它們融化;用球拍用力擊球;打枕頭或者用枕頭撞墻。通過這種行為,孩子可以認識到自己可以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緩解壓力。

力。

7尋求專業幫助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時,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幫助。通過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團體治療、理性情緒治療、家庭治療等心理治療,幫助自殘青少年改變負面認知,學會控制情緒,增強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改善家庭關系。

根據醫生的建議,患者可以服用壹些選擇性多巴胺攝取抑制劑來改善體內多巴胺缺乏的狀況。患有抑郁癥、創傷後應激和重度焦慮的人可能需要服用藥物來緩解抑郁和焦慮癥狀,穩定情緒。

8父母的行動

(1)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需要家長積極參與治療計劃。

(2)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和娛樂活動,滿足孩子對愛情、友誼和安全的基本需求。

(3)家長要主動認識孩子的朋友,平時可以從他們那裏盡早了解孩子的自殘行為。

隨著環境的改變,思想的成熟,對沖動的更好控制,孩子的自殘行為會逐漸減少。他們壹旦度過心理危機,進入成年後壹般不會有自殘行為。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