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據調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性格、行為、情緒不同,存在普遍的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學校擔負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已逐漸成為人們的意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承受生活挫折壓力的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然而,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並不樂觀。就學校的師資和場地而言,將心理健康教育單獨作為壹門學科進行似乎不太可能。而且師生的教學任務已經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重了師生的心理負擔,與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在現有條件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各學科教學涉及不同層次的心理教育。只要對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就可以挖掘出教科書中所蘊含的心理教育內容。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壹是寬松、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氛圍。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在教學中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師者不必優於徒者,徒者不必劣於師者。”師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得益彰,在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交融中開展創造性的教與學活動,才是真正高層次的教學境界。作為朋友,真誠面對學生,消除後顧之憂。在老師和學生的心目中,班裏所有的學生都是完全平等的,沒有所謂的“好學生”和“差生”,因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學習成績不能成為唯壹的標準。
壹個人模狗樣,整天板著臉不跟學生交流的老師,怎麽讓孩子聯系妳而沒有心理負擔?他們怎樣才能學會與人交往?小學生心理狀態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挫折,所以會有心理壓力。這時候更需要老師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耐心傾聽他們,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交流,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在課堂上,如果師生之間建立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會因為沒有太多顧慮而更積極地發言。我經常對我的學生這麽說:既然妳承認我是妳的朋友,那我們之間就沒有隔閡了。朋友之間相處不必小心翼翼。想什麽說什麽,想什麽說什麽,只要有意義就行。我做得不夠,妳幫我指出來;如果妳做得不好,我會幫妳改正。誠實是關鍵。錯了有什麽不好?在朋友面前犯錯不是害羞,而是有益的,因為朋友真的會幫妳。我們班的同學和我關系非常好。他們下課有事總會來找我聊天。當然,他們也敢“反駁”我。有時候有些“吃豹子膽”的同學會給我發紙條給我提建議。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完全自由,而且膽子很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輕松了,自然效果更好。
它創造了壹個積極、互助和關愛的環境。無論妳以什麽身份接近學生,相信學生的心理負擔都不會存在,各種學習活動都能順利進行。而且通過老師對學生的愛,會影響學生的心靈,為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第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本身由充滿哲理和情感的生動文章組成,既能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學教育,又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雖然沒有集中有序地直接表達出來,但隱藏在文字的字裏行間;它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他教育因素並存的。在實踐中,為了正確處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我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培養活躍思維。
學習過程是壹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從課本中具體人物的思維例子中得到啟發。比如課文《三袋小麥》,讓學生根據小牛、豬、猴子的不同處理方法,評價選擇壹袋小麥,可以訓練學生不同的思維,做出不同的判斷。
2.培養積極的情緒。
情緒是構成人格的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小學生的情緒正處於快速變化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賦予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學生的歌唱和感染。比如文中對五彩池塘的傾慕,《兩個橘子》中兩兄弟對母親的孝心,馬薩諸塞州的母子深情,都是極好的例子。
3.鍛煉堅強的意誌。
意誌是人們為了實現有意識地提出的目標而不斷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對個體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的耐挫耐挫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在“信心”壹文中,人們被教導要對自己所做的壹切充滿信心。“罐罐”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要瞧不起人...這些都是老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意誌,爭取成功的好教材。
第三,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緩解學生的抑郁情緒。
對社會變化的迷茫,對人際關系的焦慮,對個人成長的擔憂,喜或憂,學生都有傾訴的需求。如果因勢利導,把學生經常思考和討論的熱點話題納入作文教學的軌道,就滿足了他們說話的需要,解開了他們的心結,有助於他們寫作。抓住學生平時關註的壹些熱點話題,就能擬出壹篇作文。比如在網上說說看法,討論舟曲抗震救災,嫦娥二號登月,擬定壹個話題讓他們評論這些事情,讓他們知道如何去認識壹個人,如何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對自己、對他人、對人生意義有了更成熟的認識,抑郁的情緒不僅得到了傾訴,世界觀也有了轉變。其實對於小學生來說,即使整篇文章不是很通順,但在某個地方寫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也是應該表揚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成就感,非常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需求。
第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能動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也有很多心理教育的機會。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隨時隨地滲透心理教育。這種耗時少、針對性強的教育滲透,往往事半功倍。
小學課本裏安排了很多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因為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制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經歷豐富,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經歷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和參與的過程而處於發展變化的狀態。在教學中,我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用行動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和體驗快樂。比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壹次“讓我發光”的實踐活動,把自己的炊具帶到了技術教室,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帶材料,進行烹飪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合作。有的煮面,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做各種菜。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驗實際感受:學習技能取得成功的喜悅和遇到挫折的沮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同時不僅有助於提高每個學生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使他們從小樹立集體主義的觀念。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語文教學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壹重任,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從而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為塑造跨世紀的新壹代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