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概念護理
早在1948年,世衛組織在其憲章中就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完美狀態。”
1990世衛組織對健康的說法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道德健康四個方面健全。道德健康的內容是指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損害他人的利益,能夠按照社會公認的行為倫理來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辨別真理、善惡、榮辱的觀念和能力。
據測定,違反社會公德往往會導致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容易出現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等紊亂,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也會下降。醫學家發現,受賄的人容易患癌癥、腦溢血、心臟病和精神過敏;正直、善良、冷漠和寬宏大量的品質可以使人保持平衡,有助於身體健康。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經濟狀況應作為健康評價的壹項基本內容。因為人是壹個非常復雜全面的整體,所以人的健康也涵蓋了多維度的內容。
身體健康有明確的標準,如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等。,更定量地說,就是體溫36℃-37℃,血壓:低壓60-90毫米汞柱,高壓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鐘,這些都是人體生理運動的正常指標。
然而,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心理健康的標準相當模糊。但是心理健康在人們的行為準則中起著主導作用。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只有健康的心態才能適應各種環境,處理各種事情。
心理健康是壹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僅有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狀態,而且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夠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壹般可以理解為情緒穩定,心理成熟,但這種穩定成熟的狀態是相對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壹個壹切都在變化的社會,沒有人會有壹個固定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只有所有制約人格的條件,如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職業、社會地位、生活進化等,都協調得很好,能夠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創造環境,才能稱之為心理健康。
壹些心理學家擺脫了開放標準的束縛,向人們描述了壹個心理健康的人的特征:這是壹個充滿活力、快樂的人,被人愛著、被愛著;自信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能夠洞察外界,應對遇到的挑戰,制定合理的人生策略;不會隨意誇大或貶低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是基於現實的。如果妳是上面描述的那種人,那麽妳的心理是健康的。
探索人類心靈奧秘的先驅弗洛伊德將心理健康歸因於熱愛和工作的能力。在壹本書中,他列舉了心理健康者的壹些共同特征:保持理智和平衡;有自我價值感;有愛的能力;有能力建立和保持密切的關系;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和局限;對工作的追求與壹個人的才華和教育背景相適應;能體會到某種內心的平靜和滿足,讓自己覺得這壹生沒有虛度。
如果壹定要把心理健康歸結到壹定的標準上,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有11個標準,基本符合這11個標準的人可以認為是心理健康的人。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對自我和個人的成就感到“有價值”。
2.充分了解自己,不要過分吹噓,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3.在日常生活中,它具有適度的自發性和敏感性,不受環境的奴役。
4.適當接受個人需求,並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
5.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估計。
6.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不要有過分的幻想。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價值觀能根據不同的社會標準而改變,並對自己有很好的認識。
工作可以集中精神。
8.人生有壹個現實的目的,個人從事的職業大部分是實際可行的工作。
9.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能夠在集體中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關註集體的需求。
11.在不違背集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獨立的觀點,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不過度奉承人,不過度尋求社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