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格局下如何促進新消費?
新冠肺炎疫情對零售、餐飲、酒店、旅遊、文化娛樂等傳統消費需求帶來巨大沖擊。然而,在疫情期間,人們在家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無形中迫使消費和工業加速數字化轉型。信息消費、智慧消費、健康消費等新消費升級需求快速增長,“互聯網+”消費等新動能展現出勃勃生機。
信息消費發展強勁。
所謂信息消費,主要是指居民、企業、政府或組織對信息產品或服務的消費,包括智能手機、數字家庭設備、可穿戴設備等網絡化產品的消費,以及軟件應用服務、通信服務和其他網絡服務的消費。基於信息技術的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娛樂、遠程辦公、短視頻、直播等支付行為也可以納入信息消費領域。信息消費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高端消費,對供給體系質量變革和經濟運行效率變革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具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潛力。疫情強烈刺激了新的信息消費需求。信息消費在線上線下融合全場景中的占比持續提升,信息消費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和增長潛力。
智能消費空間無限。
以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壹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依托的智能生產和智能消費正在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將重構生產、消費、交換、分配等環節,賦能和釋放新的經濟活力,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爆發後,非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等新型消費模式和方式快速發展,智能消費大幅增長。展望未來,隨著消費理念和行為偏好智能化、個性化的“90後”成長為中國主要消費群體,智能家居、智能駕駛、智能安防、智能網聯、智能教育、智能醫療、智能健康、智能旅遊等智慧消費將為激活市場消費新動能打開新空間。
健康消費爆炸式增長。
深刻把握當前我國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抓住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的良好機遇,加快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要通過科學引導和積極支持,培育壯大疫情防控時期催生的新消費和升級消費,充分釋放內需潛力,努力增創發展新優勢,努力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探索新的在線服務模式,激活新的消費市場。
第壹,大力發展綜合在線教育。加快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形成優質在線教育資源供給,積極開展基於在線智能環境的課堂教學。
二是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建立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加快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和監管保障體系,全面推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
三是鼓勵發展便捷的網上辦公。引導各行各業轉變管理理念,積極營造“隨時隨地”的網上辦公環境,促進管理效率的提升和組織變革。四是推動“互聯網加社區商業”發展。創新社區商業服務模式,培育發展“社區團購”、“社區家園”等新型社區零售商業模式,更加快捷便利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
加快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新的消費需求。
新型網絡消費能否蓬勃發展,不僅取決於挖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還需要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壹代信息基礎設施和大量綠色智能產品的有力支撐。新基礎設施可以為新消費開辟更多創新空間,從根本上提升新消費體驗。
因此,在推進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壹方面要判斷和把握新消費趨勢,加快突破壹批體現新消費和升級消費需求的核心、關鍵和* * *技術的大型商業應用,有效破解阻礙消費升級的* * *難點,努力為新消費發展搭建更加堅實的平臺基礎。
另壹方面,要激發廣大市場主體利用新基礎設施優勢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線上獲客”能力建設,開發更多更符合大眾需求的消費業態,不斷推動消費擴大升級,實現產品升級和消費升級的協同。
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促進消費升級。
堅持市場化運作,因地制宜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外貿企業發揮質量、研發優勢,精準對接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求和消費發展趨勢,加大同線同標適銷對路產品生產,充分利用網絡銷售、場景體驗、直播等新業態新模式,拓展國內銷售渠道,豐富國內市場供給。
大力推進政府、企業、平臺互動,通過提供新服務、支持新模式,鼓勵外貿企業對接電商平臺、參與國內展會、轉型國內電商,支持在特定場所組織出口產品轉內銷專項活動,在幫助外貿企業轉“危”為“機”的同時,積極培育發展新的消費熱點。
完善保障體系,優化新型消費生態環境。
首先是創造壹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新消費引導政策,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放寬新消費領域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守法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大稅收減免和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構建科學的監管體系。及時修訂完善監管政策體系,為新消費業態、新模式的發展留出足夠空間;創新數字化監管模式,完善觸發式監管機制,構建各類主體參與的多方協同治理體系,提高監管效率;加強對平臺型消費供應商的監管,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參與人工智能基礎、互聯互通、網絡安全、隱私保護、行業應用等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堅守安全質量底線,構建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產品追溯體系,加強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優化社會信用環境。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培育信用消費理念,促進監管者、生產者、消費者信用互動,營造誠信守法的消費新生態。
摘自《人民》2020年第15期,原題《激發新的消費潛力平滑國內大周期》
作者:楊風華(作者是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