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走向健康之路的中醫教學碩士

走向健康之路的中醫教學碩士

臨沂大學的歷史變遷

濱海中學——壹所“反宏大風格”的軍政幹部學校

(19465438+5月0日——65438+8月0945)

1940期間,山東抗日根據地各項建設運動廣泛開展,根據地軍政建設和文化建設急需大量幹部。為適應這壹需要,山東五委和濱海縣聯辦決定按照康新生支部的建制,在濱海區建立壹所幹部學校。因為戰時形勢的特殊需要,學校被命名為“濱海中學”。1941 5月,濱海中學師範部開學。第壹任教學主任關戈同誌和濱海中學第壹書記郭迪,以及中隊長、中隊政治指導員林寧、單誌忠、余松若、任興發、周康、龐歡等領導同誌,都是先後從康達分校借調聘用的。這些同誌始終保持著康達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影響著濱海中學的教育方針和校風,使濱海中學成為山東“抗日”軍政根據地。

濱海建國學院

(65438+8月0945—65438+2月0950)

1945年8月,濱海中學更名為濱海建國學院,原濱海中學大部分教職工被分配到建國學院工作。1947年春,山東省教育廳將直屬的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更名為濱海師範大學,下放到沿海地區。濱海地委、行署決定將濱海師範學院和濱海建國學院合並,組建“濱海公學”。因解放戰爭需要,學校於6月1948+10月勒令停辦,教職員工全部轉移到華東大學,學生全部分配工作。同年5438年6月+10月,濱海地委、行署決定恢復濱海地區濱海中學,恢復後的濱海中學更名為濱海鄉村師範學校。1950年2月,濱海農村師範學校奉命由莒南遷至臨沂市城南官店街,更名為臨沂師範學校。在動蕩的戰爭環境中,濱海建國學院和後來的濱海公學、濱海農村師範學校的師生,依靠黨的領導和強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鬥,不僅長期堅持教學,而且在戰爭中圓滿完成了各項戰鬥任務,為黨培養和輸送了數千名幹部,為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突出貢獻。

山東省臨沂師範學校

(2月1950-8月1958)

1950年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文教部門批準省沿海農村師範學校遷址臨沂,更名為山東省臨沂師範學校。根據黨的“教育為工農服務,教育為生產服務”的教育方針,我們開辦了標準化師範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教師。學校進壹步端正培養目標和辦學指導思想,科學設置課程,整頓管理機構,加強教學管理,倡導學習和運用蘇聯教學管理方法,教職工開展思想改造、提高業務水平等壹系列活動,重視學生課外活動的組織,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臨沂大學

(8月1958——8月1959)

1958年8月25日,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轉中共臨沂地委、臨沂專員辦關於籌建臨沂大學的報告,臨沂大學宣告成立,並於65438年9月5日舉行開學典禮。針對臨沂市工農業教師和技術人員短缺的情況,學校確立了以培養中學教師和工農業壹線技術人員為主的培養目標,設置了師範、農業、工程三個學科,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同時制定了臨沂大學《1959年自然科學研究計劃》,確立了科研課題。學校貫徹教學、科研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在設備簡陋、經費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師生們反對保守主義,破除迷信,以高漲的熱情和科學的分析,使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59年8月,根據中央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省委關於整頓1958新建普通高等學校的指示和省高教會議提出的“臨沂大學”調整方案,撤銷臨沂大學建制,單獨設立師範學院和工農業兩所中等專業學校。同時公布了三所學校的組織機構、專業設置和財產分配情況。

臨沂師範學院

(8月1959-7月1962)

為發展臨沂地區高等師範教育,1959年8月,臨沂地委決定將原臨沂大學師範系改為臨沂師範學院,主要為臨沂地區培養中學教師。1960年夏天,臨沂師範學院搬進了位於臨沂市西南部(五裏堡)的新校區。1962年7月,在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過程中,經臨沂地委研究決定,報省政府批準,撤銷臨沂師範專科學校的編制。學生被分配工作,教職員工被安置在當地學校和縣中學。

臨沂師範學校(五校合壹)

(7月1962-6月1966)

自1962濱海農村師範學校奉命從莒南遷至臨沂並更名為山東臨沂師範學校以來,學校經歷了壹段穩定發展的時期。1958前後,臨沂地區相繼建立了第二師範、幼師、藝校、體校等多所中學。1962為重新分配和充分利用臨沂師範學院裁撤的教育資產,臨沂地委、行署決定將臨沂第壹師範、第二師範、藝術學校、體育學校、幼兒師範學校合並組建新的臨沂師範學校。成立之初,分為三個教學點。從1962的冬季至日到1963的春季,合並後的臨沂師範學院全部搬遷到原臨沂師範學院。原臨沂師範學院的大部分校舍和教學設備移交給新成立的臨沂師範學院,部分教師也留在臨沂師範學院任教。1966年6月,文革開始,正常教學中斷,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底,臨沂師範學院下放到臨猗縣,更名為臨沂五七紅學校。1972,臨猗區委決定撤銷臨猗縣五七紅學校,恢復臨猗師範學校,仍屬地區管轄。1973開始招收工農兵學生。1978年秋,隨著教育的發展,臨沂師範學院改為臨沂師範學院。1983 6月18,更名為“山東省臨沂教育學院”。

臨沂地區勤工儉學師範學院

(6月1966-3月1970)

1966年6月,為適應“兩個教育體系”的需要,山東省教育廳經省人委同意,決定在臨沂地區建立壹所非全日制師範專科學校,校址在費縣北部。學校剛開始建,文革就開始了,學校處於停滯狀態。

臨沂地區中學教師進修學校

(65438+3月0970-65438+2月0970)

1970年3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撤銷山東教育幹部學校,將部分人員和物資轉移到費縣,與工讀師範專科學校合並,更名為“臨沂中學教師進修學校”。

臨沂地區師範學院

(1970 65438+2月-1974 6月)

1970 65438+2月,臨沂市革委會決定將學校更名為“臨沂師範學院”。學校已經開辦了三個中學教師短期培訓班和壹個教學班。1973,學校開始招收普通大專班。6月4日1974國務院科教集團(74)批準恢復臨沂師範學院。

山東臨沂師範學院

(65438+6月0974-65438+3月0999)

山東臨沂師範學院6月復課後,1974招收工農兵三屆,1977迎來恢復高考後的第壹屆學生。1977年7月,郭沫若同誌題寫校名。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學校迅速實現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工作重心轉移,撥亂反正,制定發展規劃,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沂蒙精神的鼓舞下,改革進取,爭創壹流,各項工作蒸蒸日上。1984中共臨沂地委、行署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將臨沂師範學院由費縣遷至臨沂市北。1988年8月,學校受到國家教委表彰獎勵,實現了“在全國有影響,全省壹流”的目標。此後,學校不斷向“示範”學校的目標邁進。我們踐行了“大師師專”的教育機制,加大了教學投入,改善了辦學條件和效益,積極拓展辦學領域,提升了辦學水平,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在科學研究和成人教育上了壹個新臺階。1997 11在全省高校教學評估中取得優異成績。從65438到0998,本科專業開始招生,為學校升本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臨沂師範學院(65438+3月0999-2065438+10月00 165438)

1999年3月25日,教育部批準臨沂師範學院與臨沂教育學院合並成立臨沂師範學院(教發[1999]36號)。1999年秋,臨沂師範學校改為臨沂師範學院附屬中學。2001 10,臨沂農業學校和臨沂工業學校合並為臨沂師範學院。2007年6月,沂水師範學院和費縣師範學院合並為臨沂師範學院,成為臨沂師範學院的壹個分校。

十年來,學校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堅持“服務沂蒙”的辦學宗旨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積極融入區域社會管理型大學,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以不斷創新的精神創新辦學體制和管理運行機制,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基本實現了“強配置、國際化、高質量、大規模”的目標。全日制在校生34002人(2009年),本科專業64個,涵蓋九大學科,基本覆蓋臨沂及周邊地區主要社會產業和支柱產業。國際合作教育、研究生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服務取得快速發展,綜合辦學能力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規劃超前、占地7000多畝、投資27億元的新校區主體建設已基本完成。“優化資源、市場運作、政府贊助、學校管理”的創新模式,規避資產風險建設新校區,成為國內外區域高校健康發展的成功範例。教學資源建設總投資2.5億元,教研儀器設備總值2.38億元,紙質圖書藏書396萬冊,專任教師2045人,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1064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山東省教學成果獎16項,承擔省級以上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5項,建設省級精品課程14門,校級精品課程191門。建成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5個山東品牌和特色專業。畢業生年末平均就業率達到92.48%。本科教學評估被評為全國“優秀”等級。五年來,共承擔科研項目1471項,其中國家科研項目1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99項。獲得各級科研獎勵519項,其中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1項;出版教材和專著243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385篇科技論文被SCI、EI和ISTP收錄。建立了8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省市場與價格研究中心等28個研究機構。實現了地方高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學術研究重點建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學校秉承“服務沂蒙”的辦學宗旨,引進國際化辦學理念和管理體系,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文化引導等方面致力於區域性大學的功能建設。在過去的五年裏,已經批準了600多個直接用於工農業生產的項目,確定了65,438+000多個項目。學校主辦的沂蒙企業家論壇、沂蒙博士協會、區域經濟研究、沂蒙文化發展研究等已成為沂蒙社會高層次學者交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學校與國外4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 * *開展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分互認、互派留學生、連續本科和研究生學習、博士培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常駐外國專家教授68人,設立中外合作專業5個,合作培養學生655人,外國留學生157人,出國留學學生831人。舉辦了5次大學管理國際論壇、4次中韓文化藝術交流展、2次劍橋大學-臨沂師範學院暑期數學學校,國際化教育進入紮實實施階段。校園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現代大學管理框架體系建設初步完成。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師生們繼承和發揚沂蒙精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創造了老區發展高等教育的輝煌業績,走出了壹條全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地方高校創新發展的健康之路,為打造優質品牌高校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