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會工作論文
老年社會工作範文1: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中的應用現狀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中的應用現狀。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農村老年人的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果我國和吉林省老齡化嚴重,很多村實行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農民收入和生活條件較好,為居家養老創造了條件。農村地區養老需求多樣,無子女老人傾向於居家養老。然而,人們對老年社會工作的認知度較低,農村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結論引入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推進農村居家養老進程、提高成效、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中的應用有待推廣。
關鍵詞老年社會工作;農村居家養老
近年來,學者們將社會養老工作應用於養老機構,分析了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的趨勢,提出了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議。重視並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問題;指出農村居家養老需要強大的道德支撐[1],應加強農村老年人社會工作,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2]。本文基於對吉林省農村居家養老的調查,提出了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中的應用路徑。
1數據和方法
通過文獻法收集全國和吉林省老年人口信息,了解吉林省養老服務的經驗和不足,以及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的客觀條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2010 1,課題組在吉林省農村開展?農村的居家養老需求如何?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圍繞居家養老的選擇、養老中亟待解決的需求和問題、是否接受過專業的養老社會工作者的服務。通過簡單隨機抽樣,確定吉林省不同地區的農村為調查範圍,如農安縣三崗鄉、輝南縣富民鎮七社、興隆山鎮杏花村、三岔河市西三家子村、榆樹縣陳家村、琿春市高家村、龍井鎮村、馬川子鄉等。調查對象限定為60周歲及以上農村村民,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與判斷抽樣相結合的方式確定。調查員由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組成。* * *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57份,問卷回收率為89.25%。由於有無子女養老的選擇差異較大,調查對象分為兩類:子女照顧老人,與子女住在同壹個醫院或村子;照顧無子女老人並為子女在城市落戶的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工作的留守老人或無子女老人;調查了有無子女照顧老人的200人。其中,前者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後者回收有效問卷164份,占有效問卷324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1%。在發放和回收問卷的同時,通過訪談了解農村老年人對老年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以及農村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情況。
2個結果
2.1我國和吉林省老齡化嚴重,有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的客觀條件。1截止2006年6月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65438+4657億,其中城鎮老年人口3856萬,農村老年人口1.080 1億。2006年底,吉林省60歲以上人口321萬人,占總人口的近1.2%,其中農村1.44萬人。截至2005年底,吉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07.7萬人,農村老年人口654.38+0.346萬人,占吉林省老年人口的43.73%。在有老人的家庭中,57.30%有壹位老人,42.438+08%有兩位老人。在有老年人口的家庭中,70.10%與成年子女或其他親屬同住,其日常生活可由其他家庭成員照顧。29.90%的老年人家庭無人照料,其中,8.37%為單身老年人家庭,19.51%為老年夫婦,1.50%為與未成年親屬同住的老年人。截至2009年底,吉林省共有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和福利院657個,床位4.37萬張,老年人2.72萬人,服務人員3748人。全省農村老年活動室5936個,總面積28.55萬平方米,平均每個活動室面積48.1平方米。吉林省老齡辦在延邊州和白城市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大院試點工作,以村養老服務大院為載體,依托老年協會,為村裏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臨時照料、休閑娛樂、學習教育、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在村老年協會中,建立了3 065個老年人文藝活動組織和3 150個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組織[5]。琿春市馬川子鄉是吉林省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大院試點鄉鎮。目前,全鄉9個村分別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大院,以多種方式開展了為老服務,取得了實效。2010年底,吉林省30%的村有居家養老服務大院,60%的村有居家養老服務大院,2012年底,吉林省所有村有居家養老服務大院[6]。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66元,比上年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02.90元,增長13.4%;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2.79平方米,增加0.86平方米;農村低保標準和年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1元和760元,同比分別提高41.0%和40.7%,有效保障了農村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48.37%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員贍養[7]。因為居家養老服務是政府支持的福利服務,很多村都實行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即使有收費項目,成本也很低。農民良好的收入和生活條件為農村居家養老創造了條件。
2.2農村養老需求多樣,無子女老人傾向居家養老問卷調查顯示,農村老人喜歡住在自己家裏養老,包括傳統的家庭式養老(這裏僅指依靠子女提供幫助)和居家養老。很少有人選擇機構養老;大多數人希望得到子女或社會的幫助(接受幫助的意願是指遇到困難時是否期望得到幫助),約9%的老年人有?妳願意依靠不求人嗎?心理學;沒有子女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迫在眉睫。見表1。表1農村地區養老的主要需求和意願
2.3老年人社會工作意識較低,農村老年人社會工作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通過入戶訪談,除了子女在社工專業學習的大學生老年父母和少數文化程度稍高的老年人外,90%以上的農村老年人不知道社會工作和老年社會工作是怎麽回事;老人社會工作的實踐體現在村委會為老人求助,但缺乏專業的思路和方法;目前,調查所在的農村地區沒有從事精神慰藉、維權等養老服務的專業老年社會工作者;在介紹了老年社會工作的概念、功能和具體做法後,90%以上的老年人願意接受社工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但對服務費的支出感到擔憂。
3討論
傳統的家庭養老、居家養老符合農村老年人的意願;對於有子女照顧老人的人來說,傳統的家庭照顧功能仍在延續,願意去居家養老服務場所主要是參加娛樂活動,滿足人際交往和消磨時間的需要;對無子女老人采取居家養老更為迫切。其中,子女落戶城市的老人認為農村住房比城市更寬敞,空氣清新,老人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空間,比住在城市的子女家中要小。鴿子籠?在房子裏,他們覺得委屈,難受;即使上了年紀的子女有了寬敞的房子,也常常覺得生活習慣不同,長期居住不方便;對於養老院的老人,只有經濟條件好的,老人和子女都有現代意識,認為去養老院是個不錯的選擇,不會給子女造成困擾,但也擔心養老院的服務質量,這是可以理解的。?黑養老院?事件的曝光反映了?黑色?養老院對老人不厚道,侵害老人權益。這種嚴重的不道德行為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反映出養老服務機構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道德水平[8];大多數老人認為去養老機構會讓子女丟臉或者讓子女不開心,因為在他們眼裏,養老機構是無兒無女老人的家,或者是失能無自理能力者的選擇,子女沒時間照顧;老人們關心的權益保障咨詢主要涉及農村醫療保險、低保政策等。無子女老人生活護理;醫療保健;解決孤獨;文化娛樂;解決代際隔閡、留守老人贍養等糾紛;權益保護咨詢;消除老年恐懼的需要,顯然多於生兒育女照顧老人;農村居家養老適合吉林省農村社會情況和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點。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理念是堅持以人為本、個體自決原則、賦權發展原則、維護人權和社會公正原則,尊重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助人自助,為老年人所接受,在解決養老問題上具有優勢和可行性;農村老年人具備壹定的居家養老經濟承受能力和生活條件,具備大力開展居家養老的客觀基礎。由於我國社會工作發展不完善,農村老年人社會工作意識較低,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農村老年人專業社會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是正常的,這也為農村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吉林等省有很多服務老年人的實踐經驗和政府規劃,為老年人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奠定了基礎;可見,引入老年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對於滿足農村養老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提高養老服務的有效性,解決農村居家養老問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1開展老年人針對性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在職業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質或情感上的幫助和支持,使當事人減輕壓力,解決問題,達到良好福利狀態的服務活動;為了農村?農村留守老人?因為子女長年在外打工,回家看望老人需要很長時間。老人會孤獨,害怕老人,渴望與人交流。老年個案工作者深入了解老人的需求,運用談話的技巧,集中精力,積極傾聽老人的聲音,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澄清老人模糊的問題。對老人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其勇敢面對老人的身心變化,引導其進入積極樂觀的生活氛圍,幫助老人案主理解和接納老人,幫助老人建立科學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準備,積極應對晚年各種生活事件,如部分子女幹擾孤寡老人再婚、家庭經濟贍養糾紛等。工作者針對不同案件進行差異化工作,站在老人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3.2開展主題突出的老年群體工作。
老年群體工作是指在社會工作者的幫助和指導下,利用老年成員之間的互動和群體凝聚力,幫助老年成員學習他人的經驗,改變自己的行為,正確面對困難,恢復自我。
老年社會工作範文:論養老保障的新載體:社區服務;論文關鍵詞:城市化家庭養老服務社區社工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是解決中國老齡化問題的基本和核心問題。家庭養老仍然是主要的養老形式。然而,隨著家庭養老的逐漸弱化,迫切需要發揮社會養老的作用,其中社區養老是社會養老的新載體。本文提出社區應拓展社區服務項目,引進社會工作者和專業人員,提高社區服務質量,贏得廣泛的社會支持,並建立社區服務發展指標體系。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7%,這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2億Ibm,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註的問題,關於養老方式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
壹是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面臨巨大挑戰。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推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城市家庭養老模式作為傳統農業文明的產物,正面臨著來自人口條件、家庭結構、居住方式和文化觀念的挑戰,其脆弱性開始顯現,非家庭養老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A)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增加,家庭功能減弱。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在城市,出生率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導致子女難以照顧年邁的父母。子女多意味著老人有了更多的贍養來源,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使得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異常困難。
社會發展促進了買房人群的變化,兩代人分離的家庭現象逐漸增多。根據人口學家最近作出的家庭人口預測,老年人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將逐漸減少,65歲以上老年人獨自生活或僅與配偶壹起生活的比例將從1990年的65438+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這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非常明顯。
(二)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迅速,競爭日益激烈。
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和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城市,城市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年輕人陷入了角色困境。他們很難同時扮演成功人士、合格父母和孝順子女的角色。比如工作壓力越來越重,要教育孩子,讓壹部分孩子沒有精力照顧父母。由於當前社會對文化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年輕人需要重新學習以適應不斷成長的社會,或者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遠離年邁的父母,導致家庭人口外流。這些都使得現有的家庭模式受到強烈沖擊。
(3)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和致殘率增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延長。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75歲以後),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惡化,患病率和致殘率上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勢必增加家庭負擔。還會導致年輕人對老年人的被動排斥增加,各種挑戰性因素的疊加會導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解體和分化,這就是子女養老和居家養老分離的趨勢,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顧和安慰不像過去傳統模式中那樣密集和頻繁,這是現代化沖擊下傳統家庭養老體系的新變化:
可見,養老問題不是家庭能夠解決的,需要社會的力量來解決。
第二,社區養老順應時代潮流,社區服務質量必須加強。
(壹)社區服務的概念
社區服務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為滿足社區成員的各種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會,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的各種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在社區發展的大趨勢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社區服務,改善老年人的處境:
(二)社區服務養老體系建設
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養老服務成為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保障,社區成為城市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最佳載體。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是解決我國城市養老問題的重要戰略選擇。社區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定居地,所以老年人會越來越依賴社區。這種社區化的服務能及時給老人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得到精神慰藉、身體鍛煉和傾訴感情,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因此,發展社區服務,推進社區建設,是改善養老條件的有效途徑。
1.充分發揮社區功能,拓展養老項目。
由於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社區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有些老人即使和子女住在壹起,子女也沒有足夠的精力照顧他們。相對而言,老年人傾向於依賴社區。在老年人生活護理方面,可分為居家服務和外出服務。居家服務是為居住在自己家中,有壹定生活能力,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家庭外服務包括托兒所和療養院。這種養老模式既減輕了子女的照顧負擔,又不會讓老人完全脫離?家?除此之外,對於增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養老院,作為直接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被大眾所接受,應該增加其分布密度,分散在社區內,讓老人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也方便子女和親人的探望,加強家庭交流。
在改善老年人精神狀況方面,我們可以采取直接和間接相結合的方法。
直接方式可以通過?聊天站聊天角?讓老人聚在壹起,互相交流;間接途徑可以增加娛樂設施的建設和開放?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等,還可以開展文體活動,舉辦春遊和夏令營活動。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讓老人在社區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轉移自己的不快。
2.在政府的宏觀管理下,提高社區的經濟能力。
政府宏觀管理是指政府制定有關社會福利的政策、法規和規章,總結和加大先進經驗的推廣力度,搞好服務,解決實際問題,營造大環境,引導社區服務福利機構的發展。
養老金社會化發放,使老人可以就近領取,形成社區服務網絡。但是,政府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在政府和企業無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保障的情況下,社區可以發揮其有效作用,充分利用其社會資源,通過發展社區經濟,吸納和安置大量退休人員,讓退休人員為社區創造效益,自己也能獲得必要的勞動報酬,實現雙贏。老年人退休工作後,會產生心理落差,覺得自我價值喪失,導致生活態度消極,甚至不利於安度晚年。這些老人很多還是有勞動能力的,有的文化程度很高,可以利用社區資源實現自己的?再就業,這種?再就業是嗎?壹帶壹路?還是?有多少地區?讓大家互動的方式,找到生活的樂趣。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補貼,還能實現社會價值。
3.提高社區服務人員素質,引進專業社工,提高服務質量。
社區老年人服務人員不僅要掌握照顧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知識,還要了解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因此,要做好在職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加強專業教育和技能培養,灌輸專業理念,用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標準來衡量。
社區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標誌之壹,專業社工的興起也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社會工作者不僅需要基本的護理技能,還需要心理咨詢技能,並接受過專門的教育和培訓,持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資格證書。社會工作(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的學習更多的是實踐的積累,而不是理論知識的積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有利於工作的開展。在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上,社工有了發揮專業特長、實現職業價值的土壤,也有利於實現社區穩定。當然,社工的介入也需要社區中相應的機制和模式來啟動。只有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社會工作的有效性才能發揮出來。因此,專業社工是社區服務的執行者,社區和社工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引入專業社工是提高社區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
4.充分發揮社會集體意識,爭取廣泛支持。
社區服務的質量在壹定意義上取決於社區的實力,社區的發展是順應市場經濟的結果。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社會,只有發揮集體意識,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共同努力,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民政部門要發揮規劃、檢查和監督的作用,社會保險局也要參與規劃、檢查和監督,酌情撥付養老保險基金。從社區協調委員會方面,要充分發揮社區內企業和相關單位的作用,加強對社區成員的關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