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高。有什麽問題?

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高。有什麽問題?

總膽紅素怎麽偏高?

體內的膽紅素大部分來自老化的紅細胞釋放的血紅蛋白,包括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通過血液轉運到肝臟,直接膽紅素通過肝細胞的作用生成。膽紅素升高見於:

(1)肝病: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黃色肝壞死、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溶血性黃疸、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膽囊炎、膽結石等。

根據妳提供的檢測結果,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偏高。膽囊有問題,但沒嚴重高,其他指標正常化問題不大。可以參考中醫調理治療。膽囊壁粗糙但無明顯增厚,說明有輕度膽囊炎癥,但不是很嚴重。樓主放心,多註意飲食,少吃辛辣油膩,多吃清淡。中藥方面,他可以服用壹些疏肝利膽的藥物,比如雞骨草膠囊或者疏肝利膽片!

補充:“b超發現膽囊黏膜略粗糙,是否是疾病。要看妳有沒有右上腹膽囊區不適、隱痛,影響飲食。如果沒有這種不適,即膽囊黏膜粗糙,只能作為定期隨訪觀察的參考。把不作為當病治。如果臨床癥狀加重,那麽膽囊黏膜粗糙可稱為壹種疾病。妳得去醫院做進壹步檢查。

總膽紅素高的原因是什麽?

人的紅細胞壽命壹般是120天。紅細胞死亡後成為間接膽紅素(I-Bil),通過肝臟轉化為直接膽紅素(D-Bil),形成膽汁,排入膽道,最終通過糞便排出。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之和就是總膽紅素(T-Bil)。以上任何壹個環節出現障礙都會引起黃疸。如果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間接膽紅素過多,肝臟不能完全轉化為直接膽紅素,可導致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發生在肝細胞病變時,或由於膽紅素不能正常轉化為膽汁,或由於肝細胞腫脹,肝臟內膽管受壓,膽汁排泄受阻,血液中膽紅素增多。壹旦肝外膽道系統發生腫瘤或結石,膽道就會堵塞,膽汁不能順利排出體外,就會出現梗阻性黃疸。肝炎患者的黃疸壹般為肝細胞性黃疸,即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升高,而淤膽型肝炎患者主要是直接膽紅素升高。

總膽紅素正常值為1.71-17.1 μm ol/L(1-10mg/L),直接膽紅素正常值為1.71-7 μ mol/L(。

肝炎發生時為什麽會出現黃疸?

肝細胞在膽紅素(膽汁成分)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衰老紅細胞分解形成的間接膽紅素隨血液循環轉運到肝細胞表面時,被肝細胞膜微絨毛吸收,進入肝細胞,與Y、Z蛋白固定結合後送至滑面內質網,在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催化作用下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直接膽紅素(色素I、II混合物)。膽紅素在內質網、高爾基體和溶酶體的參與下直接排泄到毛細膽管中。可見肝細胞具有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

當患肝炎時,肝細胞成為各種病毒的攻擊目標和復制繁殖的基地。隨著機體免疫力的參與,肝臟中大量細胞功能下降,導致部分直接和間接膽紅素回流到血液中。血液中增加的膽紅素(34.2umol/L)將鞏膜和全身皮膚染成黃色,形成黃疸。

黃疸是肝炎嗎?

黃疸不壹定是肝炎。因為: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謝酶和紅細胞遺傳缺陷)和物理、化學、生物、免疫因素導致紅細胞過度破壞,貧血、溶血,導致血液中間接膽紅素過多,產生肝前性黃疸。

(2)膽管梗阻,膽汁因結石、肝、膽、胰腫瘤及炎癥不能排入小腸,可引起肝炎後黃疸。

(3)新生兒可能因大量紅細胞被破壞,肝酶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肝細胞吸收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而出現生理性黃疸。還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爾伯特病引起的黃疸和新黴素引起的黃疸,兩者都是肝細胞膽紅素結合障礙引起的。其他傳染病,如敗血癥、肺炎和傷寒,在少數情況下也會引起黃疸。嚴重心臟病患者發生心力衰竭時,肝臟長期充血腫脹,可出現黃疸。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損傷可引起肝性黃疸。

這樣,只要血液中間接膽紅素或直接膽紅素的濃度升高,就可以發生黃疸,肝炎只是肝性黃疸的原因之壹。如有黃疸,應根據具體情況,結合體征、實驗室檢查、肝活檢、b超、CT等理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找出黃疸原因。千萬不要壹看到黃疸就武斷診斷肝炎。

沒有黃疸不就是肝炎嗎?

因為從肝炎的病因、流行病學、病理學和臨床觀察來看,黃與否只是癥狀的不同,其本質還是肝炎。

肝炎是否具有傳染性不是由有無黃疸決定的,而是由有無病毒血癥、病毒是否在復制、血液和肝臟中的復制指數是否明顯決定的。以乙肝病毒為例。只要乙肝病毒的復制指標,如E抗原(HBeAg)、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持續存在,無論是否黃疸,對易感人群的傳染性是完全壹樣的。實驗證明,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雙陽性的血清,稀釋到萬分之壹仍有傳染性。這說明只要E抗原陽性,不管是不是黃色,都是有傳染性的。

從臨床表現來看,非黃疸型肝炎與黃疸型肝炎基本相似。只是沒有黃疸型肝炎的潛伏發作,癥狀輕微緩慢。這是因為患者的免疫反應相對較輕,肝細胞損傷的程度和廣度比黃疸型肝炎輕。

為什麽有些黃疸患者尿液呈黃色,大便呈白色?

正常人血液中的膽紅素很少而且基本是遊離膽紅素,幾乎沒有結合膽紅素。因為肝臟內生成的結合膽紅素是從膽道直接排入腸腔的,不會回到血液中。正常人的尿液中有少量的尿膽素原和尿膽素原,它們是來自腸道的糞尿膽素原和尿尿膽素原重吸收入血,經腎臟從尿液中排出後體循環的壹部分。尿液中沒有遊離膽紅素,因為遊離膽紅素不能通過腎小球濾過從尿液中排出,也沒有結合膽紅素,因為正常血液中沒有結合膽紅素,所以尿液中沒有這種物質。當患有梗阻性黃疸和肝細胞性黃疸時,血液中的結合膽紅素增加,經腎臟從尿液中排出,使尿液呈深褐色。

正常人的糞便中有糞尿膽素原和糞膽汁。因為排入腸道的膽紅素被還原氧化成糞尿膽素原和糞膽汁,大部分從糞便中排出使糞便變黃。當膽汁由於某些原因,如膽道梗阻、肝細胞病變等,不能排入腸道時,腸道內就沒有膽紅素可以轉化為糞便尿膽素原和糞便膽汁,這時大便就變成灰色了。

黃疸可見於哪些疾病?

黃疸是指膽紅素沈積引起的皮膚、黏膜的黃色染色。發生黃疸時,血清膽紅素含量往往在34.2μmol/L(2mg)以上。

黃疸首先要與服用大劑量己二品和胡蘿蔔素引起的皮膚黃染相區別。後兩種黃染多為單純皮膚發黃無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不升高。此外,老年人黃疸應與結膜下脂肪堆積相鑒別。後者在內眥更明顯,結膜有許多不均勻的斑塊。

黃疸是以下疾病中常見的癥狀。

(1)傳染病:常見的有病毒性肝炎、壞死性肝硬化、傷寒、敗血癥(並發細菌性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肝結核等。其中,病毒性肝炎和壞死性肝硬化最為常見。

(2)肝膽胰疾病:如肝臟或膽管腫瘤、膽囊和膽管炎癥或結石、胰頭癌等。黃疸的發生是由於膽管受到壓迫或阻塞,影響了膽汁向腸道的排泄。如果膽管完全堵塞,大便可以變成灰色。

(3)中毒性肝炎:肝臟能處理來自胃腸道的毒物、毒素和藥物,將其轉化為無毒物質並排出體外。在處理毒物或毒素的過程中,會造成肝臟損傷,引起中毒性肝炎。常見的引起肝損傷的毒物和藥物有磷、砷、四氯化碳、氯苯(六六六)、乙醚、氯仿、巴比妥類、氯丙嗪等。

(4)嚴重心臟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由於全身血液循環障礙,已發生肝臟充血腫脹或肝硬化,特別是發生肺栓塞時,易發生黃疸。

(5)溶血性黃疸:當由於某些原因引起溶血時,如輸血不當、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由於紅細胞被過度破壞而發生黃疸。

(6)膽紅素先天性代謝缺陷:兒童期慢性特發性黃疸和間歇性黃疸。

上述疾病中,臨床上以前兩種最為常見。

什麽是陰黃、陽黃,與膽色素代謝有什麽關系?

中醫在《內經》中對黃疸有了初步的認識。《蘇文平人氣象論》指出:“目黃者,謂之黃疸。”《金匱要略》對黃疸的分類可分為五種:黃疸、谷性黃疸、酒精性黃疸、女性黃疸、黑色黃疸。之後有二十八相,九黃,三十六黃分類。說明前人通過實踐對黃疸的觀察和描述是非常詳細的。根據這種疾病的性質,元代的養生珍品可以分為兩類,即“黃洋”和“黃引”。這種辨證對黃疸的鑒別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正常血漿中膽紅素(主要是間接膽紅素)的含量很少,大約在1.0mg%(黃疸指數在6個單位以下)以下。如果超過2.0mg%(黃疸指數在15單位以上),鞏膜、粘膜、皮膚就會發黃,稱為黃疸。根據血液中膽紅素增加的質量(主要是間接膽紅素或直接膽紅素),黃疸從發病機制上可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和梗阻性黃疸。臨床上有助於鑒別這三種黃疸。

從中醫黃疸的病機、顏色、病程、治法來看,“黃洋”似乎屬於間接膽紅素增高的黃疸(包括溶血性黃疸和肝細胞性黃疸),而“黃引”屬於直接膽紅素增高的黃疸(如阻塞性黃疸)。

中醫認為黃疸的發生與濕有關。《金匱要略》說:“黃家得之濕。”根據濕的來源,可分為“燥熱之濕”和“寒濕之濕”。前者頭發為“陽黃”,後者頭發為“陰黃”。

“陽黃”是由熱轉化而來,與脾胃、肝膽有關。如果功能異常,會導致內濕的產生。熱是陽氣和邪實,由於正邪相爭而發作迅速,似乎屬於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由於肝細胞的炎癥,血液中的間接膽紅素不能被吸收和處理使其成為直接膽紅素。此外,肝細胞內溶酶體釋放β-葡萄糖醛酸酶,使結合的膽紅素部分分解為間接膽紅素返回血液,使血液中間接膽紅素增加。如果超過2.0mg%,鞏膜和皮膚就會發黃。因為間接膽紅素很難通過毛細血管壁,此時皮膚顏色為亮黃色如橙黃色透過表皮組織,似乎屬於中醫所說的“陽黃”範疇。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如常用的茵陳蒿湯(陳印、梔子、大黃),其中的陳印含有葉酸,對肝臟有好處。陳印主要增加膽汁分泌,有變黃的作用;梔子有益膽囊功能,可降低血液中膽紅素;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不利於糞(尿)尿膽素原的重吸收,減少腸肝循環。

“陰黃”指的是由濕到寒的變化。所謂“寒”,是機體功能代謝活動過度下降,使濕盛於陽,寒濕凝滯於脾胃,陽氣虛弱,膽汁不循正常之道而溢。起病慢,病程長,好像是梗阻性黃疸。因為肝臟處理後的直接膽紅素不能通過膽道排入腸腔而回流到血液中,此時主要是血液中的直接膽紅素增加。直接膽紅素容易穿透毛細血管壁,初始組織呈深黃色,為“陽黃”。隨著病程的延長,血液中的直接膽紅素持續升高,黃疸進行性加深,組織中的膽紅素可被氧化成膽綠素,膚色暗沈,屬於中醫所說的“陰黃”。治療原則是健脾胃,溫寒濕;脾血虛則健脾補氣血。

可見,中醫對“陰黃”、“陽黃”的分類,從病機、臨床表現、治療上都是非常細致的。這裏,黃疸主要是間接膽紅素升高還是直接膽紅素升高,以及黃疸的原因,都與“陰黃”和“陽黃”有關,有助於進壹步研究。但必須指出,“陰黃”和“陽黃”是病變發展不同階段的表現,可以相互轉化。

黃疸怎麽樣?什麽情況下會出現黃疸?

臨床上將皮膚、鞏膜、尿液的黃色染色稱為“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包括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增加而引起的。因為膽紅素是黃色的,所以會出現黃疸。那麽,血液中的膽紅素在什麽情況下會升高呢?首先我們來回顧壹下人體內膽紅素的正常代謝: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平均壽命是120天。他們衰老死亡後,他們的血紅蛋白會變成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被肝臟吸收,加工後成為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作為膽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膽管從肝臟排出到膽囊,再在進食時從膽囊排出到小腸,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進入大腸後,形成尿膽素原和尿膽素並排出體外。尿膽素是黃色的,所以大便是黃色的。大腸中的部分尿膽素原可以被吸收到血液中(稱為腸肝循環)並從尿液中排出。所以正常情況下,尿液中也有尿膽素原和尿膽素。因此,如果紅細胞被破壞過多,血液中的間接膽紅素就會增加,從而引起“溶血性黃疸”。②如果肝臟有病,不能攝取和加工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也會升高;而且當肝臟有病時,肝臟內形成的直接膽紅素不能排入膽道,反而會回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膽紅素增加,引起“肝細胞性黃疸”。③如果膽道梗阻,直接膽紅素無法排入腸道,血液中的直接膽紅素也會增加,引起“梗阻性黃疸”。

臨床上遇到有黃疸的患者,首先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黃疸,然後判斷黃疸的程度,進壹步明確黃疸的性質。最可靠的方法是檢測血清中膽紅素的含量。當膽紅素含量超過正常值時,說明黃疸存在。血液中膽紅素含量越高,黃疸越重。

黃疸有哪些類型,有什麽特點?

根據發病機理,黃疸可分為以下三種。

(1)溶血性黃疸:由於紅細胞在短時間內被大量破壞而發生黃疸,釋放的膽紅素大大超過肝細胞的處理能力。血清膽紅素升高主要是間接膽紅素。如新生兒黃疸、惡性瘧疾或輸血不當引起的黃疸,都屬於這壹類。後者可能有寒戰、發燒、頭痛、肌肉疼痛、惡心和嘔吐等。尿液呈醬油色,有血紅蛋白尿,但尿中無膽紅素。

(2)肝細胞性黃疸:由於肝細胞廣泛受損,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間接膽紅素在血液中積聚;同時,由於膽汁排泄受阻,血流中的直接膽紅素也增加。由於血液中間接和直接膽紅素的增加,尿中膽紅素和尿膽素原也隨之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黃疸就屬於這壹類。

(3)梗阻性黃疸:膽汁排泄受阻(可由肝內或肝外病變引起,通常為膽道梗阻),膽汁中的直接膽紅素回流入血而發生黃疸。臨床上可檢測到血清中直接膽紅素含量增加,尿中膽紅素陽性而尿膽素原減少或消失。因為膽紅素和其他膽汁物質殘留在體內,會引起皮膚瘙癢和心動過緩。膽石癥、腫瘤等壓迫膽道引起的黃疸就屬於這壹類。

為什麽肝炎患者出現黃疸時皮膚、鞏膜、尿液會發黃,而唾液沒有?

肝炎患者血清膽紅素超過34.2μmol/L(2mg/100ml)時,皮膚和黏膜可出現黃疸。臨床上黃疸首先出現在結膜和鞏膜,其次是口腔的軟硬腭和粘膜。膽紅素是壹種黃色染料,需要與蛋白質結合才能使體液、組織、器官長期呈黃色。因為膽紅素與含有彈性蛋白的組織結合最緊密,壹旦鞏膜、血管、韌帶、瞼板、皮膚被染成黃色,就會慢慢褪色。而唾液和腦脊液中含有的蛋白質很少,膽紅素與蛋白質結合的量也很少,所以黃疸患者的唾液和腦脊液可以保持原來的顏色,不會發黃。尿液發黃是部分膽紅素隨尿液經腎臟排出的結果。

妳的總膽紅素確實很高,但不要氣餒。沒什麽大不了的。我覺得每天都有壹個好心情就是妳現在最好的治療。看看下面這些套路的東西,對妳很有幫助。看到妳壹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交際,盡量不喝酒。有兩句話妳要記住,久怒傷肝,久醉也傷肝。

妳肝功能正常(2-3年每3個月查肝功能1次),被稱為“穩定小三陽”,傳染性低。

小三陽患者的情況並不比大三陽患者簡單;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乙肝患者應檢查HBV-丹和肝功能,如果HBV-丹(+)和肝功能異常,則說明該病毒傳染性強,應進行抗病毒綜合治療。目前有壹些治療乙肝的有效藥物,如幹擾素-α、利他林、拉米夫定、泛昔洛韋、胸腺五肽等。,但這種治療的結果大多局限於HBVDNA的轉陰和減少纖維化,對其他抗原(包括抗體HBcIgG和IgM)的進壹步轉陰作用不大。在少數抗HBe陽性的慢性肝病中沒有病毒復制的證據,病毒可能已經被清除,但自身免疫反應仍在繼續發展。抗病毒治療和免疫抑制治療對這類患者可能無效。

如果乙肝兩半均為小三陽性,應采用HBV-丹(PCR和斑點法同時檢測;最好通過肝活檢確診))是(-)且肝功能、b超、AFP長期正常,說明病毒已被清除,不具有傳染性,所以乙肝三線仍處於小三陽狀態,這可能是由於免疫系統的記憶連續性(像愈合傷口留下的疤痕),甚至可能是終身的。所以不需要隔離治療;因為沒有公認有效的藥物可以在這種小三陽的基礎上進壹步治療乙肝;轉陰後盲目服用大量治療性中西藥,只會加重肝臟負擔甚至導致不良後果。這類乙肝患者可以像健康人壹樣結婚、生育、生活、工作、學習。所謂的壽命縮短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鑒於這類小三陽性患者的病毒雖已消除,但其體內可能存在乙肝病毒易感基因。所以,如果配偶都是乙肝陰性,就要盡早註射乙肝疫苗,以便在結婚生育前產生抗體[HBsAb]。性交前,男性應該使用避孕套。嬰兒出生後,應在醫生指導下註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患者需要繼續註意自我保護,定期復查,以防止病毒復制,爭取完全康復。乙肝患者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規律,適當的身心鍛煉,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黴變食物,飲食清淡,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預防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

妳應該記住以下幾點:

1.充足的蛋白質

肝臟的主要功能之壹是合成和分泌血漿白蛋白。正常人每天合成約10 ~ 16g血漿白蛋白,分泌到血液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和藥物中毒等,都會引起肝細胞蛋白質合成和分泌過程的異常,使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進而影響人體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功能。

正常人血白蛋白的半衰期為20 ~ 60天。實驗證明,即使白蛋白生產完全停止,8天後,血漿白蛋白濃度也只會下降25%。因此,在急性肝損傷(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中,血漿白蛋白水平不會明顯下降。而有慢性肝損傷(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每天只能合成3.5~5.9g血漿白蛋白。因此,必須提供豐富的外源性白蛋白,以彌補肝組織的修復和功能,提高對白蛋白的需求。壹般認為每天至少應提供蛋白質1.5 ~ 2g/kg。但是妳不能毫無節制地攝入蛋白質。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可被腸道細菌分解產生氨等有害物質,可誘發和加重肝性腦病。因此,肝硬化和肝性腦病患者應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入。病人清醒後,每天應給予蛋白質0.5g/kg。如果耐受性好,可以增加到每天1.0g/kg,每天40 ~ 50g。乳制品是最好的動物蛋白,因為乳制品產生的氨最少,其次是雞蛋和肉類。目前推廣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使每日攝入量提高到40 ~ 80g。植物蛋白的優點:(1)芳香族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較少;(2)富含纖維素,可調節腸道菌群對氮的代謝,促進腸道蠕動;(3)植物蛋白中的壹種氨基酸具有減少氨生成的潛在作用。

2適量碳水化合物(糖)

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眾所周知,1g糖在體內完全分解氧化,產生4.1kcal熱能。人體所需熱能的50 ~ 70%由糖的氧化分解提供。急性肝炎患者在消化道癥狀明顯、進食量少的情況下,可給予壹些高糖食物,甚至靜脈註射10%葡萄糖溶液,以保證患者日常生活所需的熱能。同時,肝臟可以將消化道吸收的葡萄糖轉化為糖原,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增強對感染和毒素的抵抗能力。但是不容易攝入過多的糖分。糖的攝入滿足糖原合成的需要和其他需要後,多余的糖就會在肝臟合成脂肪,儲存在肝臟。如果儲存量過大,可能會引起脂肪肝。此外,糖攝入過多可能導致胰腺β細胞超負荷運轉和功能障礙,從而導致食源性糖尿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谷類、土豆和豆類。

3適量的脂肪

肝臟是脂質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運輸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受損時,膽汁的合成和分泌減少,出現脂肪消化不良、厭惡油膩等癥狀。脂肪吃多了,還是會有脂肪性腹瀉。因此,應限制脂肪的攝入,尤其是在肝炎的急性發作期。但攝入過少會影響食欲和脂溶性維生素A、D、K、E、β-胡蘿蔔素的吸收,所以必須給予適量的脂肪。每天40 ~ 50g,占總熱量的25 ~ 30%。如果想少吃動物脂肪,應該以植物脂肪為主,如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這些不飽和脂肪酸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所以稱為必需脂肪酸。在缺乏必需脂肪酸的情況下,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減少,肝臟內脂肪運輸受阻,容易形成脂肪肝。

4充足的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過程所必需的低分子量化合物。它們既不是組織的原料,也不是供能物質,但卻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在物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如維生素B1可抑制膽堿酯酶,減少乙酰膽堿水解,增加胃腸蠕動和腺體分泌,有助於改善食欲和消化功能。維生素C能促進糖原合成,增強免疫力,解毒抗癌。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應定期服用維生素B1和C。維生素E是壹種強大的抗氧化劑,能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作用,保護肝細胞膜和肝細胞內微器官的膜系統。維生素K是肝臟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需物質。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提供。病毒性肝炎維生素需求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患者因消化不良,食欲急劇下降,維生素攝入不足;(2)感染和發熱增加維生素的消耗和需求。所以在病毒性肝炎特別活躍的時候,需要從外界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包括食物中的維生素。

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中,因為它在西紅柿、橙子和鮮棗中含量豐富。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米糠、麥麩、大豆、酵母和瘦肉中。小麥胚芽油、棉籽油、大豆油等植物油,以及核桃、南瓜子、松子、木耳、蛋黃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K1在綠葉植物,如苜蓿和菠菜,以及動物肝臟中含量豐富。維生素K2是細菌代謝產物。人類腸道細菌是可以合成的。

不喝酒。

飲酒後,80%的乙醇被胃和小腸吸收,其中90 ~ 98%在肝臟被氧化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對肝臟均有損害,可引起壹系列代謝變化,如高尿酸血癥、低血糖、酸中毒、脂肪瀉和高脂血癥,加重肝臟代謝紊亂,加重肝細胞病理改變,進而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中毒還可引起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影響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清除病毒的能力,使病情持續,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炎後肝硬化。酒精也可能是輔助致癌物,如果再次出現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肝細胞癌。因此,病毒性肝炎應禁止飲酒。

2.適當休息,適度活動。

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損時,血液中膽堿酯酶水平下降,引起神經肌肉生理功能障礙。糖代謝的紊亂使乳酸轉變為肝糖原的過程緩慢,還會引起乳酸堆積,因此患者常伴有乏力、精神萎靡、雙下肢酸脹沈重等癥狀。患者經常減少活動,這會導致腹脹和便秘。所以患者的日常活動要根據病情來安排。在肝炎癥狀明顯期,應以臥床休息為主,尤其是黃疸患者。壹般臥床時間應持續到癥狀和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 20 ~ 30μ mol/L)後,方可起床。起初,妳可以在室內散步等。後來隨著癥狀和肝功能的改善,體力的恢復,可以逐漸增加活動的範圍和時間。壹般來說,對活動的控制是以活動後不感到疲勞為基礎的。臥床休息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減少體力和熱量的消耗,也是為了減輕運動後過多的糖原分解、蛋白質分解和乳酸生成給肝臟帶來的負擔。同時,臥床時肝臟血流量明顯增加,改善了對肝臟的供氧和營養,有利於肝臟組織損傷的修復。但是,臥床休息怎麽強調都不為過。如果活動太少,營養太多,可以使體重不斷增加,就有可能形成脂肪肝。

祝妳早日康復!要知道,好心情可以是壹切疾病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