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境衛生教案
幼兒園健康生活垃圾分類教案1活動目標
1.知道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簽,學會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
2.體驗環境汙染的影響,知道亂扔垃圾會汙染環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要準備的活動
1,初步經驗準備,初步了解可回收垃圾的利用。
2、頭飾魚,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教學PPT。
3.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廢電池、果皮、枯葉、菜葉等。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活動過程
壹、故事畫面導入。
展示小宇的圖片,講故事。小玉“家”的老師帶領孩子們觀察小玉的家。讓孩子們談談他們的感受,比較兩幅圖的不同之處。激發孩子撿垃圾的欲望。
第二,顯示標記。
老師展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誌。引導孩子學習分類。
問題(展示可回收標誌):什麽是可回收?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出示不可回收的標誌),問:為什麽叫不可回收?什麽樣的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廢電池、果皮、枯葉、菜葉。
第三,考壹個(教學PPT)
垃圾的分類,通過PPT的展示,讓孩子更加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遊戲“幫助小魚整理家園”
集體檢查會進壹步加深孩子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認識。
第四,看ppt圖片
通過看圖了解環境汙染的危害,進壹步加深孩子的環保意識。
課後拓展:
組成“環保隊”檢查幼兒園垃圾分類情況。
教案2幼兒園健康生活垃圾分類活動目標;
1.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樹立環保意識。
2.培養觀察、分析、比較、分類的能力。
3.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與同行分享經驗。
5.探索和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和特點。
活動準備:
1.“北京”和“天津”是由廢泡沫、塑料塊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其中“北京”散落著壹些垃圾。
2.各種實物垃圾,如香蕉皮、廢紙盒、空罐、礦泉水瓶、酒瓶、碎燈泡和農藥、指甲油、摩絲瓶等。
3.5垃圾分裝桶,貼有5種標誌。
4.與垃圾處理相關的錄像機和錄像。
5.壹些磁性圖片和壹些壹次性塑料手套。
活動流程:
壹、“健康城市”評選
1.引導孩子觀察比較北京和天津的環境,啟發孩子說:妳喜歡哪個城市?這是什麽?如果妳住在北京,妳感覺如何?
2.讓孩子們通過貼五角星來選擇“健康城市”。
3.引導孩子討論:為什麽不選擇北京?如果妳住在北京,妳會有什麽感覺?
4.老師總結:北京到處都是垃圾,又臟又臭,大家都不喜歡。而天津,整潔有序,人緣好。妳想知道這個城市的垃圾都到哪裏去了嗎?我們壹起看視頻吧。
第二,了解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方法
1.有解說的老師,讓孩子看關於垃圾分類回收過程的視頻片段,然後說說垃圾車把垃圾送到了哪裏,垃圾回收後可以做什麽新產品。
2.知道“回收”標誌。
展示“回收”的標誌,讓孩子根據圖片猜測標誌的含義,並談論他們在哪裏見過這個標誌。
解釋“回收”標誌的含義,讓孩子說:垃圾中有哪些物品可以回收?為什麽?紙、玻璃瓶、易拉罐、礦泉水瓶都可以加工成新產品。
(3)啟發孩子設計“不可回收”的標誌圖,並說:垃圾中有哪些物品是不可回收的?為什麽?垃圾應該怎麽處理?(焚燒或深埋。
④把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圖片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老師會檢查小朋友的分類。
老師總結:如果能回收這些物品,就能凈化環境,保護資源。
3.遊戲:看誰做對了。
幼兒園健康生活垃圾分類活動3的由來及設計思路:
這個活動是主題活動“知道多少垃圾”中的壹個小活動。主題活動源於大部分孩子在生活中把衛生紙垃圾和骨頭都倒進了紙質垃圾桶的現象,不知道為什麽要把這些垃圾分開打開。於是我們壹起學習了很多關於垃圾的知識:垃圾的產生,垃圾的種類,垃圾的處理方法,分類垃圾桶的作用和類別。孩子們在了解垃圾分類的基礎上,根據類別設計垃圾桶標誌,以遊戲的形式把周圍的垃圾放進去。讓孩子把學到的垃圾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把垃圾分類和環保的意識根植在心裏。
活動目標:
1,通過創建垃圾分類標識,增強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
2.對生活中的垃圾進行分類,讓孩子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3.在設計垃圾桶標誌的過程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班裏三個垃圾桶,四種垃圾桶的圖片,黑色的筆,“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紙條,還有壹些白紙和實物垃圾(易拉罐、牛奶袋、樹葉、鉛筆等。).
2、經驗準備:
(1)孩子有初步的垃圾分類知識,明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含義。
(2)初步感受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垃圾分類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難點:分組設計垃圾桶標誌。
活動流程:
1,結合生活經驗,指導人的活動。
回憶壹下師大校園裏的垃圾收集站,說說師大院子裏的垃圾桶都是什麽類型的。展示垃圾桶標誌的圖片(可回收,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電池垃圾桶)。
老師:為什麽要分類垃圾?
幼兒:因為有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有些垃圾是直接掩埋的。不分類,能回收的就不能用。
老師:教室裏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我們應該用多少個垃圾桶來分類教室裏的垃圾?
孩子:三個,有的放廚余垃圾,有的放可回收垃圾。
孩子:妳需要另外壹個垃圾桶,用來放掃地時的衛生紙,爐渣,灰塵。
2.設計垃圾桶標誌。
(1)利用墻面裝修中展示的分類垃圾桶圖片,問題出現了: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垃圾桶?
* * *垃圾桶有三種:廚余垃圾(水果皮、骨頭、魚刺等。);可回收(廢紙等。);其他垃圾(衛生紙、鼻紙等。).
老師:三個垃圾桶容易混淆。如何區分它們?
孩子:他們的顏色不壹樣。綠色用作廚余垃圾桶,紅色用作可回收垃圾桶,藍色用作其他垃圾桶。
老師:沒關系,但是我們兄弟姐妹不知道垃圾裏有什麽可回收的垃圾。怎麽才能讓他們壹看就明白該放什麽垃圾?
嬰幼兒1:畫吧。
孩子2:妳可以貼垃圾的照片。
老師:貼照片也是壹種方式。今天,我們來試試畫畫。
(2)兒童設計垃圾桶標誌。
(1)介紹材料,合理分工。
老師:要設計三個垃圾桶標誌,有十二個小朋友。怎麽分工呢?
孩子1:有多少人設計可回收垃圾桶,又有多少人設計廚余垃圾桶...
孩子2:正好十二個孩子,分三組,四個孩子壹組。每組孩子都有分工嗎?
老師:每組有四個孩子。怎麽分工?
孩子:有的只是剪字,有的只是畫圖。(老師指導孩子協商分工)
②設計垃圾桶標誌。
引導孩子根據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垃圾進行有目的的設計,進壹步鞏固垃圾分類知識。
在設計標牌的過程中,孩子們有的剪字,有的畫圖,邊做邊討論教室裏經常產生的不同種類垃圾的畫法。
3.做好垃圾桶標誌後,玩“垃圾分類”遊戲。
遊戲中遇到的問題:要扔易拉罐嗎?鉛筆頭屬於什麽垃圾?
老師:易拉罐是可回收的垃圾,我們把它們扔到可回收的垃圾桶裏吧!
孩子:對,我扔。
老師:妳願意扔掉嗎?
孩子:哎,舍不得啊。我們還是藝術家!
老師:鉛筆頭是什麽垃圾?
幼兒:有毒。
老師:鉛筆的外層是木頭做的,沒有毒性,但是把鉛筆芯粘在外層木頭上的粘合劑是有毒的,最外層塗的油漆裏有大量的鉛。
幼兒:鉛太多對身體不好,應該和其他垃圾標誌壹起扔進桶裏。
4.擴展活動。
給幼兒園其他班的小朋友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鼓勵小朋友把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帶回家,用在生活中。
個人反思:
1,活動的優點:
(1)活動來源於兒童生活,回歸兒童生活。活動源於孩子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對垃圾知識的了解和垃圾分類標識的設計應用,解決遇到的問題,並在實際使用中不斷修正、鞏固和完善。比如孩子每次扔垃圾都會看自己設計的標誌。有壹次,我要把廢紙扔掉,傅還提醒我:“老師,紙要扔到可回收的垃圾桶裏。”說明垃圾分類的意識已經自然而然地根植於孩子們的生活中。
(2)目標和活動形式的確定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內容既符合孩子的興趣,又具有挑戰性,有利於孩子動手動腦。
2.活動中的缺點:
(1)當時進入垃圾桶標牌設計有點急,對垃圾桶標牌的分析不夠深入,導致孩子剛分組就不知道怎麽招人,思路不夠清晰。
(2)活動在周壹進行,周末沒有提示孩子觀察生活中的垃圾問題,讓孩子忘記了上周的活動,給孩子的設計帶來了壹些負面影響。
主要內容:
1,活動目標明確,老師引導有重點。活動過程的發展是有層次的,從前期準備到標誌的設計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活動分層次深入,教師能夠清晰地把握每壹層次的活動重點,並給予孩子相應的指導。
2.重視墻面裝修的支撐作用。在活動過程中,當孩子無法判斷壹件物品屬於哪種垃圾時,可以主動參考班級的墻面布置來幫助判斷。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室裏的環境布置起到了很好的隱性教育作用。
3.老師沒有完全掌握孩子已有的經驗。在活動中,孩子們並不確切知道不同種類的垃圾是什麽,所以在畫垃圾標誌時,孩子們的速度是不壹樣的。白色緩慢。同時,設計完成後,老師可以引導孩子認識不同種類垃圾的圖形標誌。鞏固幼兒獲得的新經驗。
4.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口語化。教案裏的單詞不適合直接作為教學語言,孩子很難理解。教師要讓自己的語言更好地被孩子接受,為教學服務。
5.建議教師在選擇活動材料時註意兒童已有的經驗。在活動過程中用鉛筆芯給孩子割草的難度要大壹點,所以像這樣容易引起爭議、沒有定論的材料盡量提供給孩子。第壹,可以引導孩子探索更多分類明確的垃圾材料,可以逐漸擴展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不局限於課堂。
綜合評價:
1.活動產生於兒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最終自然走向生活,實現了“生活教育”的理念。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拓展西方的相關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將雕刻中獲得的相關經驗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真正體現了細則中提出的“教影內容要貼近孩子的生活,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的精神。
2.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目標明確,組織清晰。當孩子的表現超出老師的預期時,老師可以及時做出調整,引導孩子利用已有的蛛絲測試自發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將孩子收集的信息和在每次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呈現出來,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整理學習經驗,還可以將該群體的學習經驗傳遞給班上的其他孩子,使同伴之間的學習資源可以相互共享。
3.在小組合作反思中,我們應該圍繞活動中的壹個關鍵問題進行反思。比如在設計垃圾桶的過程中,老師認為這個過程中的時間安排有點急,對垃圾桶標誌的分析不夠深入,導致孩子剛分組就不知道怎麽五線譜,而分組老師發現孩子設計的速度慢。其實兩者都是同壹個現象,應該深入分析,及時發現問題的本質,即教師未能把握孩子已有的經驗,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經驗支持,從而從根本上提出合適的教育調整策略。
老師說壹個垃圾的名字,如果可以回收,小朋友也會做類似的動作;如果不能回收,就做個類似“X”的東西。
第三,對可能回收的垃圾進壹步分類。
1.組織小朋友討論:怎樣才能讓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的處理這些可回收的垃圾?
2.展示五個有標誌的垃圾並把它們放在桶裏,並要求個別孩子根據標誌對垃圾進行分類。
3.組織小朋友戴手套清理北京的垃圾並分類。
4.引導孩子欣賞幹凈美麗的“城市”。
活動擴展:
1.將垃圾分裝桶放在活動室的角落,督促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垃圾分類處理。
2.向家長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並付諸實踐。
活動反映:
通過探索和實踐,讓孩子學會什麽是可回收物品,培養孩子細心觀察、歸納和分類的能力。活動的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起到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孩子們體驗到垃圾回收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