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東營市東營區最低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是多少?
東營市是萬裏黃河入海處,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主戰場和核心區。城市成立於1983。建市之初,全市分為東營、牛莊和河口、廣饒、利津、墾利5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公社改為農村,隊改為村。65438年6月至0987年6月,牛莊區和東營區合並為東營區。此後,村鎮規模多次調整,部分村鎮撤並。截至2007年底,東營下轄東營和河口、廣饒、利津、墾利四縣,23個鎮,13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781個村民委員會。南部廣饒縣(齊國樂安)是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故鄉,東營區牛莊鎮石家村是魯劇發源地,最早的《生產者黨宣言》中文譯本藏於東營歷史博物館(廣饒)。北部是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新生淤積土地。這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季峻的基地,中國尤氏大學(華東)的基地。這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南方歷史悠久,北方資源豐富。有亞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鵝湖,有山東省最大的城市公園東營青峰湖公園。南方的廣饒縣是中國第壹個村村通柏油路的縣,第壹個村村通電話的縣,第壹個村村通公交車的縣,第壹個村村通自來水的縣,東營市第壹個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縣。目前東營市正在進行廣利河改造工程,提出了“回歸河流”的規劃理念,包括三層含義:廣利河回歸成為具有生態景觀功能的城市河流;中心城市的回歸,成了與河流息息相關的和諧關系;重塑人水關系——從“取”到“還”,讓河流成為健康的河流,與城市共同發展。
編輯此部分的地理位置
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 55′~ 38° 10′,東經118° 07′~ 119° 10′。東、北瀕渤海,西接濱州市,南接淄博市和濰坊市。南北最大縱向距離123公裏,東西最大橫向距離74公裏,總面積7923平方公裏。
概況
位於山東省北部的黃河三角洲。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春季幹燥多風,早春多變,晚春常冷,晚春迅猛,常造成春旱;夏季炎熱多雨,高溫高濕,有時還會遭受臺風襲擊;秋天,氣溫下降,雨水銳減,秋高氣爽;冬天天氣幹燥寒冷,冷風頻繁吹,雨雪稀少,北風西北風多吹。中國南北氣候沒有明顯差異。年平均氣溫12.5℃,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兩年三熟作物的需要。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7-8月的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壹半,暴雨較多。年內降水量差異很大,容易形成旱澇災害。東營市風景優美,旅遊資源獨特。東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河口附近。這是地球溫帶最完整、最廣泛、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黃河三角洲最有價值、最具特色的旅遊景觀之壹。南部主要景點有孫五院、南宋會館、白琴臺、付嘉遺址等。北部是黃河沖積的現代三角洲平原,氣勢磅礴,充滿野趣。有“黃龍入海”,堪稱世界奇觀;有壹望無際的大草原;有654.38+0.5萬畝的槐林公園和美麗的海濱小鎮;孤東油田鎮海有長長的圍海堤鎖浪,滾滾油流,海上矗立著鉆井平臺;壹望無際的濕地景觀和沙灘景觀。中部是宏偉的現代石油工業組團城市。遊覽景區——天鵝湖,天高雲淡,水鳥雲集。
地質學
東營市位於華北坳陷濟陽坳陷的東端。地層包括太古界泰山群、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代侏羅系和白堊系、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元古代、上奧陶世、誌留紀、泥盆紀、下石炭統、中生代三疊紀缺失。凹陷和凸起自北向南主要有城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義和莊凸起(東)、沾化凹陷(東)、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
地形學
地勢沿黃河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最高海拔28米(大沽海拔,下同),東北最低海拔1米,自然比降為1/8000 ~ 1/12000。西部最高海拔11m,東部最低海拔1m,自然比例降為1/7000。黃河過境,近江高,遠江低。河後河自然比下降到1/7000,河漫灘高出河後河2 ~ 4m,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類型有五種:古河漫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在黃河決口地段上遊;河漫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在黃河河道與大堤之間;略傾斜的平地,占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丘陵和窪地的過渡地帶;淺平窪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0.68%,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的古河漫灘高地之間,以及小清河以北的緩丘與老黃河低窪處之間的略傾斜的平地上。海灘土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7.05%,呈與海岸線平行的帶狀分布。
氣候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臨海,受歐亞大陸和西太平洋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具有恢復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幹燥的特點,表現為“十春九旱”;夏季氣溫高,氣溫高,降水集中,有時會遭受臺風襲擊;秋季氣溫驟降,雨量驟減,秋高氣爽;冬天雨雪少,寒冷幹燥。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幹熱風、大風、冰雹、幹旱、內澇和風暴潮。中國沒有明顯的南北氣候差異。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兩年三熟作物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內變化很大,容易發生旱澇災害。2004年東營市天氣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氣溫偏高,黃河年徑流量1.91.3億立方米;2004年黃河年徑流量為6543.8+0982億立方米。明顯多,日照明顯少;由於氣象條件時空分布不均,年內春旱夏澇、大風、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較多。全市年平均氣溫13.8℃,比常年偏高1.0℃,比去年同期偏高0.6℃。冬季極端最低氣溫-13.8℃,出現在65438+10月22日(廣饒);夏季極端最高氣溫37.2℃,出現在6月11日(河口)。全市年平均降水量761.6毫米,比常年偏多37.0%(偏多205.7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24.4毫米。各地年降水量在855.3(圍墾)到703.5438+0mm(河口)之間。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605.4小時,比常年偏少52.1小時,比去年同期偏多184.0小時。各地年日照時數在2711.2(河口)和2412.1小時(廣饒)之間。全年無霜期為231天。
河
黃河東營段起於濱州界,由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在墾利縣東北部流入渤海,全長138公裏。黃河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布不均,含沙量大。根據利津水文站1950 ~ 2001年實測資料,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32.6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最小1.8億立方米(1997)。最大流量10400 m3/s(1958年7月),最小流量與幹流斷流;年均輸沙量8.36億噸,最大265438+億噸(1.958),最小1.5億噸(1.997)。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年徑流量減少,經常出現斷流。1999後,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強了沿黃調水管理,斷水現象減緩,2000-2004年實現了連續流。2002年,黃河年徑流量為4654.38+0.58億立方米;2003年黃河年徑流量為191?3億立方米;2004年黃河年徑流量為198?2億立方米。除黃河外,全市還有30條骨幹水系。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包括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河和預備河,支流小河子、吳家大溝、廣浦河和五幹排,廣裏河及其支流河、東瀛河、老廣浦河、五柳河和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河和小島河。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滁官河、太平河、馬鑫河、李湛河、草橋溝,東幹流有草橋溝、條河、神仙溝及其支流董新委河等10條河流。
海域
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口,南至紫麥溝口,全長350.34公裏,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9。從“0”米到海岸線的海灘面積為1019000公頃。負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面積為4800平方公裏。沿海海底較為平坦,淺海底泥質粉砂占77.8%,砂質粉砂占22.2%。海水的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受大陸性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很大。冬季沿岸有3個月的冰期,海水冰流範圍為5 ~ 10海裏,鹽度約為30‰。春季海水溫度為12 ~ 20℃,鹽度為22 ~ 31 ‰。夏季海水溫度為24 ~ 28℃,鹽度為21 ~ 30 ‰。黃河口附近常年有低溫低鹽水舌。東營海域為半封閉狀態,沿海大部分斷面為不規則半日潮,壹天兩次。日高低潮差壹般為0.2 ~ 2m,大潮多發生在3 ~ 4月和7 ~ 165438+10月,最高潮位超過5m。容易發生風暴潮災害,百年來潮位高於3.5米的風暴潮災害有7次。在黃河等河流的作用下,近岸海域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豐富、餌料豐富,適合多種魚蝦尋找餌料、繁殖和洄遊。城市建設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所在廣饒縣新店公社東營村附近鉆出第壹口探井——花八井,獲得工業油流8.1噸/日。從此拉開了華北石油爭奪戰的序幕。9月23日,1962,在東營構造上鉆成的營2井,日產油555噸,是當時國內最高的油井。為了紀念這口高產油井開鉆的那壹天,勝利油田原名“923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戰役的深入開展,東營村逐漸形成了由戰役指揮部和部分二級單位、後勤單位組成的礦鎮,稱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準,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東營工委、東營辦事處,並組織了壹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機構。1971 6月11日,923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開發和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設立省級市——東營市。同年6月國務院以[82]249號文件批復省政府110,原惠民區墾利、利津兩縣。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175號文件批準山東省政府的請示,將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 10 10月15日,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召開,東營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編輯本段的歷史沿革
東營市由黃河三角洲的廣饒、利津、墾利縣和原博興、沾化縣的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的形成和建造時間早晚有很大差別。早在五千年前,人們就居住在南方的廣饒縣。西部的利津縣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北部的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區是近代黃河墾荒形成的,只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建立和隸屬關系反復變化。這座城市的南部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居住。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付嘉和瑛子遺址分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從夏到殷末,先後為吉米澤、馮伯苓和顧世浦居住。從西周到戰國,城市地區的土地都是齊國的土地。秦朝屬於齊國。西漢時期,屬黔城縣、祁縣。廣饒郡初建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屬齊郡。今廣饒縣屬2縣5郡,即黔城縣、黔城縣朗懷縣;祁縣廣饒縣、巨定縣、禮縣。今天的利津南部屬於黔城縣的洛沃縣和聊城縣。漢武帝開國元年(公元前122年),廣饒曾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此城屬建新郡。南部是黔城縣、朗懷縣,西部是石武縣、鹽亭縣。東漢初年沿西漢而建。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郡由前城改為前城。永元七年(公元95年),黔城國改為樂安國。這座城市屬於樂安國。三縣(廣饒、巨定、朗懷)位於南部,聊城縣(羅沃縣)位於西部。三國時期,分屬青州的博昌、禮縣、聊城,冀州樂陵的魏、洛沃。西晉時,廣饒縣恢復為齊國。今城西屬冀州樂陵的洛沃縣和青州樂安的郭裏城縣。從東晉到南北朝,今天的市場版圖先後是後趙、顏倩、後燕、前秦、北魏等國的版圖。其行政編制相同,市屬青州淇縣、冀州樂安縣、樂陵縣。隋朝,早期廢除郡縣,實行州縣兩級。開三年(公元583年),遷千城至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城,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廢羅沃縣蒲臺縣,屬地州李詠鎮管轄。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縣。青州改為北海郡,地州改為渤海郡。今天,這座城市屬於它。到了唐代,郡縣制改為州制,“道”設在州之上。今城南屬河南省郯城縣,後屬河南省青州市郯城縣。城市西部屬於河北省地州府渤海縣和蒲臺縣。宋朝壹開始就廢除了道統。宋太宗道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各縣之上設置了“道”。今廣饒縣屬青州市黔城縣,東接JD.COM路。利津縣先歸河北路,再歸濱州渤海縣,河北東路。金朝統壹北方後,模仿宋制,實行道、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元年(公元1138),黔城縣改為樂安縣,隸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 1),利津縣升為李詠鎮,隸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壹中國後,建立了第壹個行省。今城南屬中原省山東東西路宣傳慰安所樂安縣,城西屬中原省山東東西路宣傳慰安所利津縣。明朝取消行省,設立直隸區和承辦宣傳部,下設州、府、縣。今城南屬山東省青州地區樂安縣,城西屬山東省濟南地區濱州地區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地、縣三級行政。今城南屬山東省青州地區樂安縣。西部隸屬山東濟南府利津縣、沾化縣(部分),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為武定府。民國時期1913廢棄政府實行省、省、縣三級政府。今天城南屬於山東省膠東路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更改中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改走紫青路。1927廢棄路,山東省直屬。城市西部隸屬山東省戴北路利津縣、沾化縣,1915變更為濟南路,1928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今天的市場領土大部分被日軍占領,中國境內政權分裂,行政區域不統壹。其中,中國* * *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後成立的宜都、壽光、臨淄、廣饒政府,隸屬董卿督察長公署;1940成立的廣饒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成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於1943年更名為廣北縣政府;墾區建委成立於1941年9月,6月更名為墾區管委會,1942年4月更名為墾利縣政府,1943,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 10十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成立廣饒縣政府,僅存在四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遊擊隊劉景亮進入利津城,建立了國民黨地方政府,僅持續了11個月。日本傀儡政權:1937 65438+2月,日軍第壹次入侵利津城,建立了傀儡政權。日軍主力撤退後,傀儡政權被國民黨劉景亮摧毀。1939年,日軍第二次入侵利津城,隨後建立偽政權,隸屬偽山東省武定路。1939年2月,日軍入侵廣饒,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墾利縣隸屬渤海第四特務署。1949四個專門機構更名為墾利專門機構。1945年,撤銷廣北縣、泗邊縣,設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渤海行政區於5月撤銷1950。現在本市的廣饒、利津、墾利都歸回民區行署管。1956年,撤銷墾利縣,墾利、利津合並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並為沾化縣。回民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區,隸屬廣饒縣、沾化縣(含利津)、縣級孤島人民公社。1959年,撤銷孤島人民公社,恢復墾利縣。1961,沾化縣與利津縣分離,回民區與淄博市分離。境內的廣饒、利津、墾利、沾化屬於惠民區。東營市成立於6月1983。
編輯此行政區劃。
建市之初,全市分為東營、牛莊、河口三個區,廣饒、利津、墾利三個縣,三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公社改為農村,隊改為村。65438年6月至0987年6月,牛莊區和東營區合並為東營區。此後,村鎮規模多次調整,部分村鎮撤並。截至2005年底,東營下轄東營和河口、廣饒、利津、墾利四縣,20個鎮,16個鄉,9個街道辦事處,1762個村民委員會。
在此部分編輯人口分布
在城市的南部和西南部,村莊古老而人口稠密。北部和東北部地廣人稀。根據1982的人口普查數據,廣饒縣平均每平方公裏326.97人,其中小清河以南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裏700 ~ 900人。利津縣平均每平方公裏173.8人;墾利縣平均每平方公裏109人。根據建市後新的行政區劃統計,1985的人口密度為:廣饒縣平均每平方公裏389.4人;東營區平均每平方公裏327.5人;利津縣平均每平方公裏173.8人;墾利縣平均每平方公裏109人;河口區平均每平方公裏57人。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逐漸向城市中心集中。到1995,城市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07人。其分布密度為:東營區每平方公裏438人;廣饒縣每平方公裏406人;利津縣每平方公裏224人;墾利縣每平方公裏95人;河口區每平方公裏只有81人。2006年底,公安部門統計戶籍人口60.6萬人,人口1865438+80萬人,比上年增長0.7%。其中男性92.3萬人,女性89.5萬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654.38+0.7萬,死亡0.9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5 ‰。年末常住人口654.38+0.50萬人,其中男性9萬人,女性6萬人。東營中心城區人口從2000年的55.58萬增加到2007年的66.5438萬+56萬。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萬人,增加1.39人。城鎮化率為57.77%,比上年提高0.67個百分點。年末公安部門統計戶籍人口58.44萬人,人口654.38+0.8397萬人,增長0.5%,其中男性93.05萬人,女性90.92萬人。全市出生率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長率3.73 ‰。法定生育率為98.9%;出生性別比是107。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東營市常住人口達到203.53萬人(截至2011零時)。
編輯本段的歷史沿革
東營市由黃河三角洲的廣饒、利津、墾利縣和原博興、沾化縣的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的形成和建造時間早晚差異較大。早在五千年前,人們就居住在南方的廣饒縣。西部的利津縣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北部的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區是近代黃河墾荒形成的,只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建立和隸屬關系反復變化。這座城市的南部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居住。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付嘉和瑛子遺址分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從夏到殷末,先後為吉米澤、馮伯苓和顧世浦居住。從西周到戰國,城市地區的土地都是齊國的土地。秦朝屬於齊國。西漢時期,屬黔城縣、祁縣。廣饒郡初建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屬齊郡。今廣饒縣屬2縣5郡,即黔城縣、黔城縣朗懷縣;祁縣廣饒縣、巨定縣、禮縣。今天的利津南部屬於黔城縣的洛沃縣和聊城縣。漢武帝開國元年(公元前122年),廣饒曾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此城屬建新郡。南部是黔城縣、朗懷縣,西部是石武縣、鹽亭縣。東漢初年沿西漢而建。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郡由前城改為前城。永元七年(公元95年),黔城國改為樂安國。這座城市屬於樂安國。三縣(廣饒、巨定、朗懷)位於南部,聊城縣(羅沃縣)位於西部。三國時期,分屬青州的博昌、禮縣、聊城,冀州樂陵的魏、洛沃。西晉時,廣饒縣恢復為齊國。今城西屬冀州樂陵的洛沃縣和青州樂安的郭裏城縣。從東晉到南北朝,今天的市場版圖先後是後趙、顏倩、後燕、前秦、北魏等國的版圖。其行政編制相同,市屬青州淇縣、冀州樂安縣、樂陵縣。隋朝,早期廢除郡縣,實行州縣兩級。開三年(公元583年),遷千城至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城,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廢羅沃縣蒲臺縣,屬地州李詠鎮管轄。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縣。青州改為北海郡,地州改為渤海郡。今天,這座城市屬於它。到了唐代,郡縣制改為州制,“道”設在州之上。今城南屬河南省郯城縣,後屬河南省青州市郯城縣。城市西部屬於河北省地州府渤海縣和蒲臺縣。宋朝壹開始就廢除了道統。宋太宗道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各縣之上設置了“道”。今廣饒縣屬青州市黔城縣,東接JD.COM路。利津縣先歸河北路,再歸濱州渤海縣,河北東路。金朝統壹北方後,模仿宋制,實行道、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元年(公元1138),黔城縣改為樂安縣,隸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 1),利津縣升為李詠鎮,隸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壹中國後,建立了第壹個行省。今城南屬中原省山東東西路宣傳慰安所樂安縣,城西屬中原省山東東西路宣傳慰安所利津縣。明朝取消行省,設立直隸區和承辦宣傳部,下設州、府、縣。今城南屬山東省青州地區樂安縣,城西屬山東省濟南地區濱州地區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地、縣三級行政。今城南屬山東省青州地區樂安縣。西部隸屬山東濟南府利津縣、沾化縣(部分),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為武定府。民國時期1913廢棄政府實行省、省、縣三級政府。今天城南屬於山東省膠東路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更改中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改走紫青路。1927廢棄路,山東省直屬。城市西部隸屬山東省戴北路利津縣、沾化縣,1915變更為濟南路,1928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今天的市場領土大部分被日軍占領,中國境內政權分裂,行政區域不統壹。其中,中國* * *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後成立的宜都、壽光、臨淄、廣饒政府,隸屬董卿督察長公署;1940成立的廣饒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成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於1943年更名為廣北縣政府;墾區建委成立於1941年9月,6月更名為墾區管委會,1942年4月更名為墾利縣政府,1943,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 10十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成立廣饒縣政府,僅存在四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遊擊隊劉景亮進入利津城,建立了國民黨地方政府,僅持續了11個月。日本傀儡政權:1937 65438+2月,日軍第壹次入侵利津城,建立了傀儡政權。日軍主力撤退後,傀儡政權被國民黨劉景亮摧毀。1939年,日軍第二次入侵利津城,隨後建立偽政權,隸屬偽山東省武定路。1939年2月,日軍入侵廣饒,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墾利縣隸屬渤海第四特務署。1949四個專門機構更名為墾利專門機構。1945年,撤銷廣北縣、泗邊縣,設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渤海行政區於5月撤銷1950。現在本市的廣饒、利津、墾利都歸回民區行署管。1956年,撤銷墾利縣,墾利、利津合並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並為沾化縣。回民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區,隸屬廣饒縣、沾化縣(含利津)、縣級孤島人民公社。1959年,撤銷孤島人民公社,恢復墾利縣。1961,沾化縣與利津縣分離,回民區與淄博市分離。境內的廣饒、利津、墾利、沾化屬於惠民區。東營市成立於6月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