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經濟
億元增長率/%第壹產業/億元增長率/%第二產業/增長率/%第三產業/增長率/%第三產業比例/人口/萬年2000年18 . 899 . 57 . 85-5.71-5.33-41.6:30.2:28.2 2006 5438+0年20.629.48.509.25-6.73-7.23-39.9: 29.0: 31.1 2003 26.5412.610.73-7.66-8.15- -9.71-40.0: 29.9: 30.1 2005 37.7513.715.7438+01.7100.500050566 438+0.6:28.2:30.2 2006 43.8913.118.709.912.0219.03888886 .686.816.2818.715.8819.239.1: 30.8: 30.1 2008 65.61016.3.2008 38+07.0 40.9:30.7:28.4 2009 74.04 14.4 27.69 6.8 23.27 19.0 23.07 17.9 37.4: 31.4: 31.2 2009 8+04.430.268.130.52 21.4 26.6213.434.6: 34.9: 30.5 201101.8.6 31.13 1.1.34.7: 34.6: 30.7 20118+03.5438.4008888886 3: 30.0 2013 135.05438+013.142.74.4552.9822.939.32938+0.6: 39.2: 29.2.5438+0.8515.446.3210.328.8: 40.7: 30.5 2015 1605438+0.545.005.建國後,立足縣域資源,大力興辦地方工業,工業從業人數和產值全面增長。1954,工業總產值525.4萬元。從65438年到0956年,努力進行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先後建立了33個生產合作社(集團)和3個公私合營企業。從1963到1965,我們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實現了主要生產設備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文革”期間,工業發展速度放緩。1979年縣辦企業工業總產值341265438+萬元。1989有39家縣辦工業企業,4387名職工,固定資產原值4695.8萬元,工業總產值4392.8萬元。紡織、機械、建材、化工、食品等五大產業初步形成,湧現出2家省級先進企業和4家市級先進企業。優秀產品2個,省級產品5個,市級產品4個。
2010年,涇陽縣8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63億元,同比增長29.5%。其中,食品加工、建材、機械加工、醫藥化工、飼料農資、電線電纜等六大支柱產業累計完成產值58654.3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86.6%,同比上升。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265.438+0.1%。
2012年,涇陽縣實施陜鋼結構等重點工業項目10個,文井水電站等企業技術改造項目9個,投資22.05億元。新增鼎麥食品、潤哲紡織等規模企業14家,規模企業總數達到57家,實現工業產值11.662億元,同比增長33.3%。撥付21.5萬元獎勵產業發展先進典型。縣永嘉面粉廠、藥材公司等5家企業改制進展順利。新增中小企業102家,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63.0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3%。
2014年,24個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5.2億元,縣域工業集中區被列為省級重點園區;新增規模企業5家,共計79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6543.8+080.2億元,同比增長20.4%。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77654.3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46.38億元,增長65.438+07.6%,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154萬元,增長8.3%。全年簽約項目22個,合同金額512億元。投資13億元的華晨汽車、神州雷達、五洲雲產業基地相繼落戶涇陽。7個市級和42個縣級重點項目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168%和1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9.43億元,增長26.1%。建國前夕,涇陽縣糧食平均畝產只有82公斤,農業總產值2239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堅持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斷改進耕作技術,使用先進的農業機具,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這壹時期,農業經濟也因急於求成而遭受損失。從1958到1977,糧食產量徘徊在較低水平。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和完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多種經營得到發展。農業和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涇陽縣被國家和陜西省命名為商品糧、優質棉、烤煙、蔬菜、水果、奶山羊、籠養雞、食用菌八大生產基地縣。1989年,涇陽縣農業總產值為31400萬元,是1949的3倍多;糧食平均畝產252公斤,是建國前的3.1倍。
2010年,涇陽縣糧食總產量28.79萬噸,同比增長3.8%,其中夏糧14.48萬噸,秋糧14.36萬噸。手頭有6.6萬頭牛;奶山羊18.5萬只;生豬24萬頭;存欄家禽203萬只。肉類總產量2110000噸,牛奶總產量200900噸,雞蛋產量14500噸,分別增長8.2%、3.8%和6.6%。
2012年,農業部購置新型農機補貼1360萬元,吸引社會投資2700萬元,推廣大型拖拉機、玉米收獲機等農機8630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3%,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糧食總產量達到25.73萬噸。現有奶牛1.1.000頭,奶牛7.4萬頭,奶山羊1.86萬只,生豬31.3萬頭,家禽231.3萬只,改擴建奶牛500萬至1.000萬頭的奶牛場(小區)7個。新種植蔬菜654.38+0.2萬畝(保護地蔬菜665.438+0.36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0.7萬畝,全年總產量654.38+0.66萬噸,產值20.5億元。新增釀酒葡萄1.01.0000畝,果樹總面積發展到1.9萬畝。水果總產量達到1.55萬噸,水果產值3億元,人均果業收入570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累計土地流轉1.6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3.5%。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省級百強示範社2個。
2014年,縣財政支出3514萬元支持“黑、白、紅、綠”產業發展,完成關中環線夫差、蔬菜、釀酒葡萄、觀光農業專項規劃。涇河新城(涇陽)現代農業示範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涇陽茯磚茶“三護”完成。全縣糧食種植面積761.08萬畝,總產量23.98萬噸。其中夏糧421萬畝,平均產量301公斤,總產量1.267萬噸;秋糧34.08萬畝,平均畝產332公斤,總產量11.31.000噸。橋底和張鎮中部分別創造了小麥565,438+05.8公斤和568.1公斤、玉米620.3公斤和744.8公斤的高產。完成65438+10萬畝種子田間檢查、2.9萬畝三場建設、115個農作物新品種試種模式,2月底通過“壹卡通”將65438+的糧食補貼876.7萬元直接發放給種植戶。畜牧、蔬菜、水果產業穩步發展,新增奶牛8590頭,保護地蔬菜6138畝,釀酒葡萄5350畝。明代涇陽人王政編撰了《新儀器圖說》、《遠西奇器圖說》、《西文圖書釋義》等科技著作,對傳播西方科技知識、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
清朝以後,技術相對落後。
民國時期,科學技術僅限於農業領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技事業穩步發展。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建立了科學和技術機構。70年代,科技人才數量增加,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但全民科技意識仍然較差,科技推廣仍然受到束縛。20世紀80年代,在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思想指導下,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全民科技意識日益增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顯著,應用廣泛。1989年,全縣科技人員5515人,其中高級職稱91人,中級789人,初級4262人。完成科研項目18項,通過省市級技術鑒定7項,獲得專利6項。
2010年,科技部申報項目1項,省級科技項目3項,市級科技項目6項。已列入國家、省項目8項,* * *獲得項目資金209萬元,其中國家項目50萬元,省項目654.38+0.5萬元,市項目9萬元。安排縣級科技經費55萬元、科技培訓經費30萬元,* * *舉辦科技培訓班500余期,培訓農民8.9萬余人。
2014年全年實施科技項目29項,其中縣級科技項目18項,列為11國家、省、市科技計劃。全年爭取國家、省、市資金238萬元。全年申請專利95項,授權專利58項。派出科技特派員130人,建設標準化科普畫廊2個,建設農村科普宣傳欄40個。科技之春活動月期間,共舉辦培訓班120余期,培訓8000余人次,印制發放技術資料3萬余份,發放科技圖書4000余冊。涇陽縣素有“藥林古鎮”之稱。唐朝時,城南有“養老院”。明代引進西醫,在城西北設置“藥”。清代“大寺狗皮膏藥”在關中赫赫有名。民國26年(1937)創辦衛生所和中醫研究會,因在黃綺培養了多名專家,受到南京義光、於右任嘉獎。但全縣衛生總體發展緩慢,黑熱病、猩紅熱、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痢疾等疾病流行,特別是黑熱病、甲狀腺腫等地方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前夕,全縣有113個診所和藥店,從業人員約30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醫療衛生事業得到大力發展。從1949到1956,縣、區、鄉建立了28個醫療單位,村普遍建立了醫療保健室(產科病房),形成了縣、區、鄉、村四級醫防網絡。1989縣級醫療單位5個,區級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級醫療站279個,其中集體辦30個,鄉鎮醫生聯合辦56個,個體辦118,其他15。
2010涇陽縣有醫院和衛生院21個,床位1319張。衛生技術人員1529人,其中醫生532人。
2011涇陽縣有16個基層衛生院,270個標準化村衛生室,現已全部實行藥品“三統壹”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全部納入新農合、城鎮職工和居民報銷範圍,16基層衛生院全部建立衛生信息網絡直報平臺。農村育齡婦女葉酸補充率達到90%以上,1687名農村孕婦享受孕期免檢項目,累計補助140萬元;全面開展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
2012年,涇陽縣新建村衛生室31個,投入使用8個,建成23個。全縣3所縣級公立醫院、16所鄉鎮衛生院、270所村衛生室全部實行藥品“三統壹”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全部納入新農合、城鎮職工和居民報銷範圍,“三統壹”藥品配置率和使用率均達到100%。七苗接種合格率達99%以上。共建立居民健康紙質檔案46.3萬份,建檔率89%,培訓農村衛生人員1184人。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4.86‰,育齡婦女健康教育覆蓋率90%以上,享受免孕計劃3429人,補貼309萬元。
2014年,全縣3個縣級醫院、16個鄉鎮衛生院、270個村衛生室全部實行藥品“三統壹”和藥品零差率銷售。截至65438+2月末,全縣藥品采購總金額834961萬元,配置率100%,配送率98.7%,利用率100%,受益近116萬元。同時,以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培訓,共組織培訓4次,培訓醫務人員1780余人。新農合工作穩步推進,全縣城鄉居民465491人,比2013人增加9053人,參合率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涇陽縣的教育發展迅速,但也有許多曲折。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遵循國家教育方針,普通中小學的教風、學風、校風總體良好,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幼兒教育起步,成人教育規模空前。1965,涇陽縣有6所中學,其中1新增高中;當時所有公社都設立農業中學;小學增加到28所,小學增加到363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文革”期間,涇陽縣的教育遭受了巨大的災難。1987,縣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鹹陽市重點職業中學。1988 65438+2月,涇陽縣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普通教育先進縣”,被國家教委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縣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陜西省壹流學校”。
1989年,涇陽縣有幼兒園1所,學前班144個,幼兒4323人。五年制小學252所,教學點161,在校生53759人。初中36所,學生20698人;4所高中,4307名學生;有2所職業學校,878名學生;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生和函授學生1040人。各類學校有教職工5067人(其中民辦教師2119人),在校學生83574人。涇陽縣形成了以基礎教育為主體,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為兩翼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新格局,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2010年,涇陽縣共有學校134所,其中普通中學28所,小學106所。在校學生69163人,其中普通中學40654人,小學28509人。專任教師6220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3255人,小學專任教師2965人。小學畢業生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1.4%。
2011年,涇陽縣初中畢業率達到101.49%,比目標任務高出16.49個百分點。第壹次高考報名人數479人,第二次高考報名人數1372人,其中第二次高考比2010凈增71人。
2012年12年全面普及免費教育,繼續實施“校安工程”,投資3019000元,對高莊中心小學、景幹鎮中學等19所單體學校進行改造,改造面積1977。景陽中學加快建設,13單體建築全部封頂;已建成縣特殊教育學校和7所中心幼兒園。2012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607人,比2011凈增128人,其中理科最高分683分,獲得鹹陽理科頭獎;二版人數達到1546,比2011凈增174,壹、二版人數實現新突破。
2014年獲得省市資金6972萬元,涉及學校安全工程、薄弱學校改造、特色食堂、體育場館改造等9大類155個建設項目,其中153個項目已交付使用。全年參加國家、省、市、縣各級各類教育培訓28次,培訓教師2380人次,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合格率分別達到100%、99.7%、98%。涇陽縣文化是古都文化大家族,其民間藝術深受宮廷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影響。唐貞觀前五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從於瀛洲雇了18個學士作詩作畫。明清時期,許多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在中國留下了墨跡。
民國時期,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壹批文藝青年相繼登上中國文壇,在涇陽縣民間藝術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頁。抗日戰爭時期,文化活動和吳安青年訓練班的抗日宣傳融入了中國革命文化的大潮,戲劇、戲曲、黑白無聲電影等新的文學形式相繼問世。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事業迅速普及,種類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1950,縣文化館成立。1952,縣人民之聲劇團成立。1956,縣廣播電臺成立,涇陽報社成立,電影放映隊成立。以歌謠、快板為主的文藝創作,以版畫為主的藝術創作,在縣內外都引起了關註。1966以後,文化事業為“文革”服務,形式單壹,內容模糊,成果不多。從1978到1989,涇陽縣文化事業呈現出多形式、全方位發展的新格局,文學、戲劇、書法、繪畫創作空前活躍,壹大批業余作者脫穎而出,成績顯著。戲劇表演、影視放映、音樂舞蹈活動廣泛開展;企業文化、城鄉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在聯系豐富,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2010組織了“涇陽縣2010春節文藝晚會”等6場大型文藝晚會。在“陜西海峽兩岸少兒書畫作文大賽”中,少兒作品獲得壹等獎1,三等獎1,優秀獎12。開展了聲樂、器樂、舞蹈、繪畫、書法等藝術培訓,參加人數超過2000人。舉辦5場各類書畫攝影展。向鄉鎮送去圖書9萬多冊、戲劇7部、電影2868部,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片4部,精河號子、精河馬竹等2個項目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完成了縣廣播電視塔和圖書館擴建工程,新建了10個鎮電子閱覽室和8個鎮文化綜合服務站,配發了相應的文化設備。書法、繪畫、攝影、舞蹈等專業培訓。為基層單位、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培訓,培訓人數超過4000人,有60多件藝術作品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
2014年,縣劇院工程竣工,興隆、永樂鎮綜合文體中心開工建設;成功舉辦第三屆“秦腔大賽”、“大美涇陽”攝影展、紀念吳宓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書畫展等涇陽縣大型文化活動10余場。組織各類人才培訓200余次,培訓人數5000余人;送戲下鄉48部,送電影下鄉2700余部,送文化下鄉200余場,服務群眾5萬余人;“兩館壹站”免費開放率達到100%;文化產業總產值12577.7萬元,增長29.6%。Xi鹹陽國際機場位於鹹陽南塬;鹹銅鐵路穿境而過;包(頭)-茂(明)高速公路、新西通高速公路、208省道縱貫南北,關中環線與211國道連接東西;正在建設中的至西安北環公路和仙潯高速公路也穿境而過;當地公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格局。
涇陽縣是都城的重地,交通道路比較發達,但交通工具長期處於落後的馱畜狀態。民國時期,先玉、三春兩條簡易公路和鹹銅鐵路穿縣而過。解放前夕,簡易公路和涇河渡口被國民黨軍隊破壞。建國後的50年代,修建簡易公路,改線仙通鐵路,成立運輸合作社,購置貨車,運輸業有了很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重點是將簡易道路改為礫石道路,以增強道路的通行能力。涇陽縣修建了自行設計施工的1號大橋,成立了運輸公司,確立了國有交通在運輸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1966,涇陽縣公路總裏程達到99。3公裏,是1949的5倍,其中沙市路占總裏程的65%。年專業運輸貨運量654.38+0.2萬噸,利潤654.38+0.0萬元。“文革”期間,輸油管道建設開始。到1976,公路總裏程增長到167公裏,其中油路65公裏。1978年,公路總裏程達到226.6公裏。
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公路建設朝著提高路面質量的方向發展,交通運輸逐漸走向標準化和專業化。至1989,涇陽縣公路總裏程224.89公裏,好路率83.4%。機動車6936輛,私營運輸專業人員3596人,貨運量239.46萬噸,客運量492萬人次,形成了以公路、鐵路為主的運輸網絡和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運輸體系。
2007年,涇陽縣公路建設累計投資654.38+0.49億元,建成公路430公裏。其中投資1708萬元改建高泰三級公路30.5公裏,投資960萬元改建寇路三級公路654.38+07公裏,投資280萬元改建三河路7公裏,投資14萬元修建張家山二級公路6.3公裏,投資599萬元修建中掃路654.38+04公裏,特別是投資。
2009年,涇陽縣公路客運量5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8%。旅客周轉量654.38+045.89萬人公裏,同比增長654.38+00%。貨運量244萬噸,增長19.6%;貨物周轉量24368萬噸公裏,增長20%。
2010年,涇陽縣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倉儲業實現增加值6.58億元,同比增長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