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吃飯的時候幼兒園怎麽辦?

吃飯的時候幼兒園怎麽辦?

餐前組織

1.用音樂節奏和手指遊戲的方式組織孩子洗手,減少等待現象。

飯前洗手是壹個必要的程序。以前老師總是維持孩子的秩序,分組洗手。壹個老師在教室裏照顧孩子,另壹個老師要註意孩子上廁所的安全和孩子洗手的情況。

第壹個孩子洗手和最後壹個孩子洗手是有時間差的,洗手和用碗吃飯是有時間差的,是孩子被動等待的壹個環節。如果老師組織不當,之前孩子洗過的手又會被汙染。

為了減少大多數孩子不必要的等待,老師可以積極開動腦筋,形成自己獨特的組織模式。比如有的班級用不同動物的名字把孩子分組。經過多次觀察,他們總結出孩子每次進入浴室的合適人數和所需時間,然後調整音樂長度,錄制播放磁帶,用相應的動物音樂有序調動孩子,中間有目的穿插需要復習鞏固的節奏。

兩組孩子在做如廁活動的時候,其余的孩子都在聚精會神地做節奏。洗完回來的孩子可以隨時跟進,既照顧了孩子之間洗的時間差異,也照顧了所有孩子。沒有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孩子洗過的手不會再被汙染。中間穿插的音樂節奏會有規律的變換,有的課穿插手指遊戲,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孩子樂於學習,老師也容易組織。鏈接轉換不再是壹個難題。

2.創造輕松的用餐環境,開展餐前食譜廣播活動,促進孩子的食欲。

餐前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調整情緒,讓孩子在良好愉快的心情下進食。

主要方法是開展餐前廣播活動,大班幼兒有壹定的獨立性。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值日生每天提前壹天在家裏和父母壹起收集當天食譜的營養知識,並在每餐前充當小信息播報員,向所有同伴播報食譜及其營養價值。

中小班的孩子自主性不夠,無法理解飲食的營養價值。老師提前知道當天的菜譜,利用網絡搜索菜肴營養價值的圖文,在飯前給孩子們看。豐富多彩的圖片和老師生動的描述,不僅讓孩子知道了每壹道菜對自己身體成長的好處,還營造了孩子想吃、喜歡吃、愛吃的心理氛圍。當保育員把飯菜帶到教室時,他們利用飯菜的香味再次引起孩子們的食欲。

用餐的詳細組織。

1.把握好孩子的用餐時間,掌握正確的用餐方法。

專家指出,用餐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孩子合理攝入營養。由於鐵攝入不足,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會增加。兒童保健專家主張,兒童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每餐花30至40分鐘為宜。

因此,班主任和護士要提醒吃飯過快的孩子細嚼慢咽,邊吃邊東張西望,拒絕咽下嘴裏的食物,以便找出具體原因。老師試圖用進步的星星、午餐額外的水果和零食,或者玩具分享、獨立遊戲等餐後活動來獎勵有進步的孩子,吸引他們盡快進食。

讓孩子逐漸有意識地調整進餐時間。小班的孩子用勺子吃飯,大班的孩子用筷子吃飯。小班主要教孩子吃飯各方面的方法和要求,比如先在椅子上坐直,壹手拿勺子,壹手拿碗,把飯餵到嘴裏的時候用碗接住掉下來的米粒。在中班和大班,妳學習如何正確地用筷子吃飯。

2.規範兒童用餐路線,確保用餐安全。

在吃的過程中,總有壹個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不安全因素。雖然孩子也很有秩序有秩序,但是因為上菜,難免會灑出來或者發生碰撞。老師也天天強調安全,但還是差強人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訣竅在於,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圍繞壹條固定的線運動(比如從後向前逆時針),那麽就不會出現交叉現象,也可以避免人為的碰撞。老師可以統壹規範孩子們集體供餐的路線。每組由組長按固定順序帶領。不管組長是誰,位置怎麽調整,路線都不會受到影響,讓每個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裏。剛開始的幾天需要老師不斷的強調和提醒,慢慢就好了。這不是對孩子的限制,而是培養規則意識的絕佳環節。

3.吃飯時註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代的“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發育正常、沒有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知、情感、情緒、人格等諸多方面。

為了確保幼兒園兒童的健康發展,教師不僅要照顧他們的身體發展,還要保護他們的心理。所以,吃飯的問題不能再僅僅從身體健康的角度考慮,必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認識。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善意提醒:‘好好吃飯,不要說話’,‘不要把飯灑在桌子上’...原本愉快的吃飯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普遍認為吃飯不說話是壹種美德,有益於健康。所以孩子壹定要遵守這個傳統美德,時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飯。從生理特點來說,人在抑郁時,消化腺受到抑制,沒有食欲。

老師對吃飯慢的孩子的催促,以及時不時的提醒規則,使孩子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影響食欲,引起孩子情緒上的厭惡和緊張,引起厭食和怕吃。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Zikson Mohai的研究證實了這壹點,認為飲食中的談吐會讓人心情愉悅,思維活躍,充滿創造性聯想。

通過觀察,老師會發現小班的孩子話不多,而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的時候小聲說話。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話語權,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教育的開放性。那麽,老師對孩子吃飯放松嗎?給孩子壹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必須明白什麽時候需要管教,什麽事情需要管教。

在用餐活動中,孩子願意互相交流,或者自言自語。在不影響其他孩子或破壞進食活動的情況下,個人行為不應受到紀律約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孩子喜歡幹擾其他孩子的用餐,那麽老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孩子明白紀律的重要性,自覺遵守,逐漸學會自我控制,讓孩子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