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壹、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從社會發展對人的需求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面對這種快速的變化,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壓力擊倒。
從人的發展本身來看,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關鍵。在歷年的中學生中,很多同學在面對各種壓力時心理素質不壹樣,以至於有了不同的結果。有些人成績優異,去了大學深造。壹些人意誌消沈,失去了在孫山的聲譽,甚至走上了毀滅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這種現象已經逐漸蔓延到低齡化。
從3-6歲兒童的現狀來看,由於他們正處於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強,心理不成熟,自我調控水平低,容易受到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此外,父母過於註重對孩子生活的關心和照顧,很少照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膽怯、自卑、孤獨、焦慮等不健康的心理。他們在同齡人中不合群,對工作不自信,缺乏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從目前的幼兒園教育來看,主要是以“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模式,課程設置基本處於傳授壹定知識、形成壹定行為習慣的教育層面。事實上,幼兒園德智體美教育中包含了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意義,但並沒有系統的、獨立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多被納入“德育”範疇,“體育”和“健康”只關註兒童健康知識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培養,很少從身心健康方面進行研究。就當今社會、當代教育和當代人的發展而言,心理教育應該在幼兒園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從小就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現在和未來教育的需要,是人的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對兒童心理障礙及各種因素影響的調查分析,找出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從而提出培養兒童健康心理素質的教育方法,為兒童心理素質的啟蒙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二、項目的總體設計
概念定義
健康:不僅指沒有身體缺陷和殘疾,而且指完整的身體、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指個人情緒發展到最佳狀態的範圍內的身體智力和情緒矛盾與他人的心理健康。
目前普遍認為,心理健康可以充分發揮個體的最大潛力,並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它包括兩層意思:壹是沒有精神疾病;其次,他們可以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環境,並有效和建設性地發展和改善個人的心理健康。快樂穩定的情緒,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諧的人際關系,對行為的自我調節和控制。國際心理健康會議明確指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1)身體、智力和情緒的和諧;(2)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互相謙讓。(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職業上,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高效的生活。
理論假設
通過“兒童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實驗,構建適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使3-6歲兒童在實驗條件下心理健康,形成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使其具有活潑開朗的個性,勇於克服困難,對待事物認真的態度,對他人的熱情,寬容,獨創性和耐挫力,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㈢研究目標
總體目標:探索有效的“兒童心理健康訓練方法”
具體目標:
1,研究身心健康發展障礙兒童的主要特點。
2.分析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和運作模式。
研究方法
1.采用文獻法和基於理性思辨的小組討論法。本文在閱讀大量文獻和討論的基礎上,了解了兒童心理健康的含義和結構因素,並對這壹概念進行了界定。同時,通過小組討論,了解兒童在各種心理狀態下的表現行為,從而糾正和加深對“定義”概念的理解。運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結合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了解3-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壹般趨勢和特點。
2.理性思辨與經驗總結相結合,構建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策略。
3.運用行動反思法對培訓策略進行了實證研究。
(5)研究策略
1,改革幼兒園管理模式
(1)註重環境營造。良好的環境可以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促進高級情緒的發展。它對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幼兒園緊密合作,有著相同的要求。* * *壹起走進童心的世界,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教育才能,並與孩子達成和諧融洽的關系,對孩子真誠友好,給孩子信任和溫暖。給孩子創造壹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友好親切的氛圍中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2)重視師資培訓。幼兒園從管理理念和措施入手,註重“引進人、引導人、激勵人、培養人、使用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提高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師成為科研型教師。
2.改革教學模式
(1)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重新設置課程內容和模式,增設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課程,註意在其他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幼兒產生學習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學習,努力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
(2)改革活動課程模式。增加業務活動和社交活動的時間和內容。設置不同內容的活動課(遊戲、勞動、參觀、實驗等。)讓孩子盡可能多的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這種相對開放的課程模式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快樂的情感和創造才能。
3.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要恰當。能否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過於嚴格的管教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限制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順從和放縱容易造成過度依賴,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我們將在研究兒童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各種心理狀態下的行為表現,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編制兒童心理健康案例。
(6)研究時間
準備階段:2002年9月-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
實施階段:65438+2002年2月-2005年8月。
總結階段:2005年9月-2005年2月。
三、項目中期研究成果
從2002年6月5日至2月,該項目進入實施階段。我們采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改革幼兒園的管理、教學和教育模式。通過半年的努力,初步制定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分析了行為問題兒童的主要特點,探索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壹)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兒童心理健康指導的目標是選擇和確定指導內容、制定指導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心理輔導方向、規範心理輔導過程的參考,更是檢驗和評價心理輔導效果的標準。經過查閱文獻,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本課題組初步制定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系。
總體目標:(10)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良好的觀察、註意、想象、概括和分析能力,有強烈的求知欲,能理解自己與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夠和父母、老師、同齡人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願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4、做事要有信心和耐心,爭取成功。不怕失敗,不怕挫折。
5.具有壹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夠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敢於表達自己。
7.與孩子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於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壹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遇到困難,可以想辦法解決。
10,能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勸說,不任性。
在總體目標下,我們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不同層次的目標。這樣,整個目標體系就成了我們工作的方向和檢驗標準。
(二)行為問題兒童的主要特征
目前,壹些學齡前兒童確實存在行為問題。我們查閱了大量的兒童心理學專著,設計了《兒童心理發展問卷》、《兒童自我意識問卷》、《兒童社會性發展問卷》等問卷,對實驗班的兒童進行了全面的調查。這些問卷有的是家長填的,有的是老師填的,有的是孩子和家長壹起填的。應該說,在孩子自我評價能力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我們從最了解他們的人那裏獲得了最真實的第壹手資料,對他們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我們根據是否有問題,問題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把孩子的行為分為三種情況。第壹種是正常行為,第二種是行為偏差,第三種是行為障礙。如下圖所示:
異常行為
行為偏差
正常行為
心理健康心理障礙
在實驗班,大部分孩子都是健康的,在精神疾病診斷的範疇內,沒有發現有行為障礙的孩子。但是,我們發現了壹些行為偏差的孩子。有的孩子孤僻,有的愛發脾氣。這些孩子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5.2%。他們的特點是:第壹,到了壹定年齡問題突出,在此之前或之後都不明顯。比如害羞。第二,無論是情緒問題還是行為問題,表現形式通常比較簡單,比如只有害羞癥狀,沒有明顯的綜合癥,也就是個體的其他行為基本都是好的。第三,沒有類似的性格缺陷或家族遺傳。看了這三個特點,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這些孩子會改變,會變得越來越好。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我們還參照上海市的標準,制定了本園幼兒行為偏差的判定標準:
(1)揪頭發或吮吸手指(2)咬指甲或磨牙(3)摳鼻孔(4)口吃(5)遺尿(6)動作笨拙(7)妥瑞癥(8)情緒變化(9)過度哭鬧(10)無法與父母分離(65438+ 00) 04)暴怒(15)任性(16)無法待在家裏(17)大聲喊叫
在這28種癥狀中,如果孩子同時出現7-8種癥狀,就可以判斷為持續性行為偏差。我們會對他進行立案,由本班老師聯系他的家長,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進行跟蹤觀察指導,做好指導記錄。如果孩子少於7項,則判定為壹般行為偏差,老師會把他作為特殊對象,多加關心和引導。
(三)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和績效
1,改革幼兒園管理模式
我園積極從物質和人文兩方面完善管理措施,營造良好的物質和人文環境,為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服務。
(1)優化幼兒園物理環境
優美的幼兒園環境雖然是物質的,但對孩子的心理形成和發展起著暗示作用,不僅影響孩子的人格傾向心理,而且影響孩子的心理和社會性發展。我園旨在創造壹個符合幼兒園兒童年齡特點、貼近其發展的環境。既註重環境的美化、裝飾功能,又註重挖掘各種環境中的教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實施教育,甚至讓每壹堵墻都說話。”我們利用幼兒園的每壹個角落,讓孩子參與其中,使環境布局開放、多變、互動,也使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相結合。比如裝飾壹面“心情墻”和壹個“耳語角”。我家花園的環境已經成為孩子們表達自己的壹種方式,壹個世界。生活在這種氛圍中,孩子覺得自己是幼兒園的主人,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有利於身心和諧發展。
(2)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前蘇聯教育家切爾佐娃說:“教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懲制度都無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人格和心理素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為此,我園采取了三項措施:①樹立民主團結的園風,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②園領導關心幫助教師,為教師解決實際困難,及時緩解教師心理壓力。③利用教育沙龍等活動,普及和討論心理健康知識,指導教師學會自我咨詢。2003年3月,我園通過民主討論表決,制定了《實驗小學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八項內容》和《教師維護幼兒心理權益十項內容》。這些都成為我校教師自覺遵守的準則。
在這些措施的影響下,我們幼兒園的教師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具有開放的心態,對生活和工作持積極的態度,為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好榜樣。他們還積極參加科學研究,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在壹天的活動中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了解孩子的心聲,以寬厚平和的心態關註孩子的心理成長,努力做壹名充滿人性光輝的教師。他們還認真總結經驗,積極寫文章。目前已有部分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也有部分在蘇州心理學年會上交流。
2.探索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以前幼兒園主要以“德、智、體、美”為內容進行教育教學。沒有形成系統的、獨立的心理教育,多被歸入“德育”範疇。事實上,幼兒園的德、智、體、美教育都包含著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意義。為了在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正在探索壹套既相對獨立又與其他內容相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模式,以便更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1)預防性心理健康活動
有壹種誤解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幫助那些有心理偏差的孩子回歸正常。然而,“亡羊補牢”的教育並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諦。它應該側重於預防。我園老師們施展聰明才智,在老師們布置“情緒墻”等角落,讓孩子們抒發情緒,傾訴煩惱。三班的小朋友大熊貓開開在心情墻上掛了兩天生氣的“小臉”。老師及時發現並了解了原因。原來是爸爸拿著棍子“看”他練琴。老師壹方面和大熊貓開開談心,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另壹方面和父母取得聯系,給他們“出謀劃策”:如何讓自己的孩子積極快樂地練琴。第二天,“笑臉”又回到了大熊貓開開的名字。
老師還利用“優勢卡”,讓孩子把同齡人的優勢畫在小卡片上,送給同齡人,尤其是那些“個別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關註,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取得進步。這些做法在實踐中還有很多,避免了很多“死羊”的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矯正心理健康活動
通過測量和老師的觀察,我們還發現了有行為偏差問題的孩子,如:吸手指成癮;強迫行為;多動癥。有些人情緒不穩定、焦慮、多疑或抑郁。我們對這些孩子的身份認定非常謹慎,絕不會給他們扣“帽子”。在與父母交換意見尋求合作時,也要謹慎用詞,避免引起父母的盲目恐慌或不滿。
為了保證矯正活動的有效性,我們對每個班的特殊兒童都進行了建檔,並做了全面的觀察記錄。並與家長取得聯系,認真分析他的行為問題,制定矯正目標和具體方法,為孩子創造全方位的良好環境,詳細記錄孩子的發展過程,定期組織老師交流案例。這種個案綜合矯正法由於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上,小學三班的孩子在園裏越來越有安全感,中學三班的咪咪已經基本克服了攻擊別人的行為...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矯正心理健康活動是壹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見效,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3)發展性心理健康活動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自身和環境條件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機能狀態。“最好”壹詞表示心理健康活動的高層次目標。所以,不能僅僅滿足於消除心理問題,而應該追求孩子身體、認知、心理的最和諧發展和最優組合。將心理健康活動融入園本課程是壹個很好的做法。我們堅持每周開展壹次心理健康活動,老師之間相互講課討論的氛圍非常濃厚。在我們的努力下,我們的心理健康課對孩子們很有吸引力,深受他們的喜愛。比如《兩只笨熊》告訴孩子如何處理同齡人之間的矛盾;“發泄憤怒的商店”讓孩子體驗和練習發泄情緒的正確方法。在各科教學中滲透也是我們壹直堅持的。比如在體育活動中,堅強勇敢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總是與鍛煉相結合,在音樂活動中,體驗美、感受快感的旋律貫穿始終...
3.營造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壹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不良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產生各種心理偏差。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幾種不良傾向:比如,強調言傳身教,忽視身教;比精神投資更重視物質投資。針對這種情況,我園通過宣傳窗口、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育兒知識。其中家庭教育沙龍最受家長歡迎,老師先定題目,比如:孩子叛逆了怎麽辦?爺爺奶奶在教育中應該扮演什麽角色?家長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參與其中,在這裏放松心情,“聊天”育兒心得,在各種想法的碰撞中積累育兒信息,加深對孩子的了解。雷蕾的父親在班上(1)起初是在他妻子的命令下參加這個班的。後來在討論中,他明白了雷蕾的膽怯源於“望女成鳳”的迫切,從而改變了教育方式。雷蕾壹天天變得活潑起來,他成了沙龍的常客。對於有行為問題孩子的家長,老師與他們保持不斷的聯系,與他們壹起分析問題的原因,研究對策。
第四,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是項目研究過程中壹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決定著項目研究的成敗。為了加強項目研究的管理,我們采取了兩項措施:
(壹)建立和完善研究網絡,具有指導-實施-檢查壹條龍的管理措施。我們的業務主管、教育主管、教研組長、教學科研骨幹都各司其職,通力合作,讓研究的每壹個環節都落到實處。
(2)加強制度建設。“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我們的項目研究之所以能更有成效,是因為有壹系列的制度來保障。如定期交流制度、定期活動制度、定期學習、討論和總結制度、資料收集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實施保證了課題組工作的有序進行。比如我們規定每周參加壹次心理健康的研討會,每三周交流壹次案例,每周聯系壹次家長。
動詞 (verb的縮寫)對問題的討論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壹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和困惑。如果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如何運用自己理解的方法進行心理輔導;大人的特別關註是否會給特殊兒童帶來壓力和負面影響等等。因為項目開展時間不長,這些問題都在探索中,也將成為我們下壹步研究的重點。翻開歷史的長卷,弗洛伊德、華生、皮亞傑等心理學大師都看到了生命早期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對其未來成長的重要影響。作為現代社會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認為我們正在進行的關於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願意為兒童做出這樣的努力。
論兒童數學學習材料
運算材料是數學活動的載體,是數學活動中思維的物質基礎。沒有生動有效的數學材料,孩子無法學習膚淺的數學知識,也無法發展初步的數學能力。選取合適的作業材料,可以增強孩子對數學的理解、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它本身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所定義的活動,往往決定了孩子獲得了多少知識,激發了多少興趣,開發了多深的智力。
在大多數幼兒園裏,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數字卡、構思卡、幾何圖形、塑料棒等材料,它們似乎承擔了幼兒數學教育的很大壹部分任務,成為許多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中體現數學教育的典型教具和玩具。但是,孩子學數學需要的,我們能為他們提供的,遠不止這些。下面,結合我園開展幼兒數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談壹些看法:
壹,特殊的數學學習和教學玩具
1.圍繞教案安排的書面作業材料:主要由兒童繪本或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這些資料大多是平面的,設計思路更註重壹般意義上的數學教學,內容選擇有限。在當今註重兒童個體發展的教育形勢下,僅僅依靠這些書面材料的實踐來教授壹般意義上的兒童數學,顯然不符合兒童的需求和興趣。
2.專門為幼兒制作的數學玩具:如數字排序板、圖形板、幾何塔、數字珠、蛋套、袖套、各種用於計數和排序的玩具,以及幾何板、排序盒和相應的材料。這種玩具有壹些傳統和經典的風格,美觀耐用。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讓孩子玩中學,趣味性高,持久性強。我們應該盡可能給孩子提供這些具有壹定基本數學特征的教學玩具。
3.為兒童個性化活動設計的數學角材料:隨著教師對兒童數學能力發展了解的增加,為不同兒童提供適合其當前學習的材料的觀念的加強,為兒童提供多種符合其需求和興趣的材料,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選擇活動內容和方式是大勢所趨。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研究”項目在我園開展以來,我們根據自身實際,充分利用空間,在各班活動室開辟了數學區,在四樓開辟了數學城,給了孩子們豐富的活動素材和更大的選擇自由,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我們園裏,大部分都體現在老師給孩子提供的這類有趣的、生活化的素材上,有壹定的情境性和明確的學習內容。例如,為大班兒童設計的材料“美麗的花壇”和“尋找家園的小鳥”,可以在10內加減,分別用數字1-10分成10塊。有的塑料花塊(鳥圖)做成“花”或鳥,10以內加減法卡,花塊或鳥圖下端插遊戲棒。玩的時候,先算出“花”或“鳥”上公式的數字,然後把“花”或“鳥”插入“花壇”或“森林”對應的數字中,插入幾張問題卡後,壹個非常漂亮的花壇和“鳥的家”就會出現在眼前。
第二,選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素材。
我們的《幼兒園數學生活化教育研究》提倡把兒童的數學學習納入兒童天性的整體研究中,把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孩子在現實生活和真實世界中學習數學;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只要妳善於做壹個有良心的人,妳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的素材。
1.可以利用原有的現成生活材料,如廢棄的飲料罐、水果盤、小樹葉、石頭、撲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子、勺子等,引導孩子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據撲克牌的圖案和號碼大小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遊戲;用瓶瓶罐罐疊高,認形,辨大小,比高低;用生活中的豆子做分類和區間排序練習。在這種生活化的操縱中,兒童擺脫了形式數學活動中的任務壓力,獲得了更加自然、無拘無束的心境,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獲得了無限的樂趣,也在不知不覺中豐富了數學經驗。
2.原始材料加工後的操作材料:孩子身邊有很多現成的材料,很容易變成教學玩具,讓孩子自然地學習數學。比如中小學兒童做數數練習用的材料是“餵小動物”:把空可樂瓶裝飾成小動物的樣子,貼上數字或創意的標簽,在上部挖壹個開口供小動物的嘴用,另準備壹個碗,裏面放壹定數量的“豌豆”(珠子),兒童根據數量要求用勺子把“豌豆”餵給小動物。再比如在生活中收集若幹個大小不壹的帶蓋透明玻璃或塑料瓶,用即時貼在瓶身或瓶蓋上做線狀、點狀或數字標記(標記的數量、形狀、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準備壹些彩色珠子。妳可以讓孩子玩把想法和數字配對的遊戲,根據玻璃瓶上的數字把相應數量的珠子放進瓶子裏。因為這些材料貼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對孩子的學習特別生動有意義;在這裏,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展,去創造,去完善,孩子的獨立操作和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第三,成人使用的真正的數學工具
傳統思想中有壹種觀念,認為孩子只能接受專門為他們設計的數學學習材料,成人的數學工具不被他們理解和接受。事實上,孩子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人使用的真正的數學工具對他們有著無形的吸引力。比如在孩子學習測量的活動中,我們不妨提供壹些米、卷尺、尺子等。供兒童測量和比較;在探索平衡的活動時,給他們提供彈簧秤、鉤秤、秤和砝碼進行比較和稱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讓他們在動手實驗和使用工具中發現有趣的規律和現象。
杜威認為,當我們說教育是發展時,我們最終的結論是:生活是發展;不斷的發展和成長就是生命。數學教育根植於孩子的生活和經驗,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找到孩子繼續成長的動力。在深入學習貫徹新綱要精神的時代,追求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形成兒童主動學習的教育策略,促進每個兒童在不同層次上的提高,是我們永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