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頭孫的醫療與衛生-丁海峰的工作
丁海峰/2020.09.03
健康保障、醫療和衛生關系到生老病死,關系到每個人,關系到每個家庭。
醫生,壹個古老的職業,只存在於人類社會。樹頭孫的村醫歷史沒有明確記載。樹頭孫的村醫從來就不是專門的職業。他們不僅是種地的農民,也是給人治病的醫生。他們走在村莊和家庭之間,為村民提供服務。
本文從當代樹頭孫莊人的記憶出發,借鑒時代變遷中的鄉村醫療服務脈絡,輔以醫療保健相關的各方面信息,力求完整記錄和呈現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壹,鄉村醫生的背景
生卒年不詳的孫培元,應出自五門孫氏,與孫儒林、孫儒森、孫如彬關系密切。家境不錯的年輕人孫培元,自幼學習文學,考入國子監,是光緒年間戊戌變法中維新派選拔出來的青年才俊。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捕,在南皮被張之洞解救。之後從事中醫,為村民治病,直至去世(此段與《樹頭人孫》壹文相同)。這是筆者可以搜索到的流傳已久的村醫記錄。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按照孫培元當時25歲的年齡,他在村裏當醫生應該是30歲左右,也就是1905左右。按照他65歲的年齡算,他當了30年左右的醫生。晚清時期,西醫雖然進入中國,但並沒有擴散到樹頭孫莊這樣的基層小村莊,中醫仍然占據著絕對的主流。以孫培源當時的天賦,自學中醫或拜師學醫,行醫開藥,應該不難。按照邏輯推理,門當戶對的孫炳南和孫嘉睿,應該或多或少受到過它的影響,甚至是直接培養出來的。
孫炳南,(約1880?-1950?),孫叔叔,中醫,擅長治療傷寒,在周邊鄉鎮行醫聞名。解放初期,他因家境富裕而受到批評。
孫嘉睿,(約1890?-1950?),孫的祖父,在集鎮開了壹家藥房,看病賣藥。
孫家勛(1920.4-1989 . 7 . 10)是個好讀者。年輕時幫二哥孫家瑞抓藥賣藥,受到醫學啟蒙。1955-1956,人民政府聘用,參加衛生所,先後在卞喜村、焦莊村、後莊村當醫生,最後在鎮衛生院退休,退休後在村裏開了藥店。(本資料由孫家勛之孫孫雙成提供)
孫玉山(1925?-2000?),1966左右,政府以“半農半醫”的方式培養農村衛生人才,孫玉山報名接受戰地救護等基本醫療技術培訓,逐步學習成長為壹名鄉村醫生。
孫占林(1952-2004)師從父親孫家勛,並不斷自學。改革開放後,他當了醫生,中西醫並用。藥房開在他的裏屋,配有聽診器等簡單的醫療設備,他外出就診時會帶壹個小藥箱。作者年輕容易感冒,從醫經驗多。
孫群星(1979-),河北醫學院中專第壹學歷,臨床醫學專業;第二學歷:河北醫科大學學院,臨床醫學專業。65438-0999(2020)開始在樹頭孫莊行醫。
賈(1958-),茍店後郭村人,滄州衛生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原是鎮衛生院醫生,2014加入孫莊村衛生室。
第二,醫療服務
孫群興、孫玉山、孫占林之前的村醫,都是在自己的房間裏安排藥房,條件比較簡陋。孫家勛主要從事中醫,擅長“問計”,但筆者與他並無從醫經歷,只知道他從小就是孫莊的老醫生。1980年代期間,孫玉山行醫,中西醫結合,通曉針灸、脈診、點滴。作者在七八歲之前去看醫生比較多。每次去都叫他“三爺爺”。孩子害怕打針,就先誘導我笑,然後突然在屁股上紮了壹針,感覺很痛。在我快要哭的時候,註射結束了。
在大約1987-2003年期間,孫占林接受了提交人及其家人更多的醫療服務。在家裏遇到感冒發燒的時候,孫占林會背著壹個小藥箱在家伺候,在家完成診斷、配藥、打針、打點滴。生病的人很著急。當他們發燒和頭痛時,他們感到渾身不舒服。每當聽到醫生進門的聲音,他們就放心多了。
從1999開始,孫群興向村委會借了兩間房作為診所,開始在村裏開展診療工作。2014,上級出資在村委會對面新建了壹個衛生室,面積40平米左右。診室、治療室、藥房分開了,村衛生室條件大大改善。
村民到村裏看病,主要是方便及時,小病留在村裏,極大地方便了村民,更好地保障了村民的身體健康。除了村衛生室的便利,村醫還可以對病情進行預診預判,對村民的健康維護和大醫院的醫療給予指導性建議。村醫是廣大村民熟悉的圈子,他們熟悉患者的個體健康和疾病發展情況,對於疾病預防和慢性病維持治療具有天然優勢。所謂“村民頭疼腦熱,離不開醫生”。
村醫還是離村民最近的“120”。壹旦出現衛生突發事件,鄉村醫生往往最早最快聯系到患者,所以很多急病的前期處理會為挽救生命和健康創造條件。
從樹頭孫村醫生的技術特點來看,孫家勛及其以前的醫生以中醫為主,孫玉山、孫占林中西醫並用,孫群興進入西醫為主的時代。
第三,醫學人才
除了土生土長的村醫,樹頭孫莊還通過國民教育成長起來了醫療專業人才,分別在市縣醫院或企事業單位工作。
孫,1956?——畢業於滄州衛生學校,原縣人民醫院醫師。
孫榮華,1960?——孫玉山的大女兒,滄州衛校畢業,在縣人民醫院任醫師。
孫鋰華,1962?——二女兒孫玉珊,滄州衛校畢業,原系桑園雞蛋廠醫生。
丁,1969-,女,本科,畢業於承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滄州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丁澤豪,1997-,女,本科,畢業於遼寧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2020年入職吳橋縣第二人民醫院。
第四,防疫
父母的手臂上往往有壹個圓形的疫苗接種標記。據他父親丁樹東說,是1964左右打疫苗留下的。那時候叫牛痘,是預防天花的疫苗。他們還接種了腦膜炎疫苗。我父親的小學同學孫中舉(孫的哥哥)因腦膜炎早逝。
在1980年代,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村裏的擴音器會廣播,鎮衛生院的醫生會來村裏給孩子們打疫苗。上小學後,他們會集中到學校進行預防接種。
據筆者記憶,該村發生的傳染病為上世紀六六十年代的“紅眼病(急性結膜炎,傳染性極強,通過手或水接觸傳播)”和“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最常影響5-15歲兒童”。村委會組織實施了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2000年後,人們更加主動地預防流感,少數體弱的老年人采取了接種疫苗的保護措施。兒童防疫按照縣衛生防疫部門的統壹部署,在鎮衛生院進行。
動詞 (verb的縮寫)健康意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村民的健康意識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期望也不斷提高。醫學知識更加普及,村民對各種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入和科學,人們對疾病防控更加積極。比如飲食上多註意健康;病情保養遵醫囑;註意健身鍛煉;註意個人衛生習慣。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村民的公共衛生意識也在逐步提高。比如在村兩委的組織領導下,改水改廁,居住環境,垃圾處理等。
六、農村合作醫療
據作者的父親丁樹東和孫所在的那個村子介紹,1968左右,政府組織了農村合作醫療。當時每戶每年交5分錢就可以報銷。村民謝(丁惠普和丁惠清的母親)是第壹個也是最後壹個享受合作醫療費用報銷的人。此後,農村合作醫療的實踐陷入困境,無果而終。
直到2003年,大約30年的時間裏,農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他們自費看病。
2003年起,河北省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20年起發揮基本醫療保障作用。
以下兩段引自360百科,作為本文的輔助背景資料。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基礎的農民醫療救助制度。它不僅是中國醫療保障體系中獨具特色的壹部分,也是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它不僅為農村社會成員提供普通門診和住院服務,還承擔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開展各種疾病預防工作、食品和飲用水衛生、愛國衛生工作等。根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多方面對保障農民健康起到積極作用。(此段引自360百科)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經歷了萌芽、初步建設、發展、輝煌、衰落、探索與重建、新農合推廣七個主要階段。相應地,出現了六種主要的農村合作醫療模式,包括戰時控制型合作醫療、團隊福利型合作醫療、新型福利型合作醫療、風險型合作醫療、福利風險型合作醫療、醫改型合作醫療。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助推器”,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此段引自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