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滅絕要來了?科學家警告說,海洋和湖泊中的氧氣含量開始急劇下降。
包括我們人類,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我們可以七天不吃東西,三天不喝水,但是大部分人不呼吸都活不過三分鐘!
2021年6月2日,英國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的壹篇論文顯示,地球上海洋和湖泊中的氧氣含量正在急劇下降。將來會不會延續到大氣中,地球上的生命會不會有危險?
海洋中的氧氣含量降低後,湖泊中的氧氣含量也開始降低。
自2019年底以來,壹項由17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的研究表明,在過去的50年裏,地球上海洋的氧氣含量壹直在下降。從1950s到2019,海洋中的氧含量減少了1%~2%,預計將達到265438+。
也就是90%以上的海洋生物活動,所以含氧量的持續下降會對海洋生態造成毀滅性的影響,而豐富的海洋生物是人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壹!
另壹項研究表明,湖泊和海洋也面臨著氧氣含量急劇下降的問題。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和歐洲的400多個湖泊,發現湖泊中的氧氣含量也急劇下降,而《自然》雜誌論文中的數據顯示,湖泊中的氧氣含量下降幅度遠高於海洋:
也就是說,湖水的含氧量是海洋的兩倍以上。科學家研究表明,海洋和湖泊減少的主要原因可能與溫度升高和水汙染導致透明度降低有關!
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生物學教授凱文·c·羅斯說,影響透明度的因素來自汙水、化肥以及汽車和發電廠的徑流。這真的意味著未來許多魚類棲息地可能變得不適合魚類。
第六次大滅絕發生的時候。
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地球經歷了五次大滅絕,分別是:
其中,泥盆紀晚期的滅絕事件是由於氧氣含量急劇下降造成的,但對於為什麽會造成缺氧,眾說紛紜。比較靠譜的壹種意見是,大量植物繁衍,導致風化作用增加,進入海洋的鐵大量增加,水系富營養化,導致海洋發生重大缺氧事件!
目前來看,起因是全球變暖導致溶解氧減少,大量化肥進入海洋導致富營養化,這似乎和泥盆紀晚期的大滅絕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即使大缺氧事件沒有發生,生命的第六次滅絕也已經開始了!
2020年6月2日,BBC發表了壹篇報道,標題很嚇人,“地球面臨第六次大滅絕,危及人類生存和文明延續”。有很多數據讓人不寒而栗:
而且這個速度已經超過了史前大滅絕時期的速度,因為那些年大滅絕的時間已經延長到了壹百年到壹千萬年,而這次是肉眼可見的滅絕速度。如果以現在的速度滅絕,只需要幾百年,地球就會變得光禿禿的。壹個人的軍隊是唯壹的壹個!
比如毛茛的傳播導致了世界很多地方兩棲動物的滅絕,這是最典型的人類活動導致的滅絕。2018年5月,《科學》雜誌上的壹篇論文顯示,毛茛的傳播與人類的全球貿易活動高度壹致,與人類活動有很強的相關性!
渡渡鳥、信鴿、斯特拉達海牛滅絕的比較早,臺灣的普氏野馬、高鼻羚羊、雲豹更近壹些,甚至很多在科學家發現之前就已經消失在地球的歷史中了!
其他許多動物受到人類的威脅,如埃塞俄比亞狼、爪哇犀牛、黃耳長尾小鸚鵡、恒河鱷魚和加利福尼亞灣鼠海豚,以及因為象牙貿易而幾乎滅絕的大象。
延伸閱讀:溶解氧
氧是壹種非極性分子。它其實很難溶解在極性水分子中,所以只是溶解而不是反應,或者說氧分子是“嵌入”在水分子的縫隙中。這種“溶解性”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增加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或者降低溫度,比如:
在壹個標準大氣壓的條件下,壹升水只能溶解9毫克左右的氧氣,約為空氣中氧氣含量的1/35。35°時只能溶解6.9毫克氧氣,0°時可以溶解14.6毫克氧氣。
水中的氧氣是魚類進行氧氣交換的來源。大部分魚類的最低需氧量為1mg/L,似乎遠高於常溫下的溶解氧。但由於當地魚類集中,含氧量會急劇下降,也與水中的雜質和當時的氣壓有關。所以雷雨前氣壓下降,魚就會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