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以學科建設夯實互聯網醫療發展基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和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互聯網醫療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作為壹種新的醫療模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服務質量和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壹方面,互聯網平臺將醫療服務從醫院延伸到院外,從線下的“壹對壹”管理延伸到持續的“壹對多”管理,既充分利用了醫療資源,又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效率、廣度、深度和整體水平。
另壹方面,慢性病的管理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降低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控制慢性病負擔,是全社會的目標和責任。互聯網醫院作為壹種新的業態,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產學研相互促進,為行業的發展積蓄力量。
首先,互聯網醫療開始進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醫生不僅在互聯網平臺接受咨詢,還深入到疾病的全流程管理,為患者的最終結果負責。
在今年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醫學會協辦的首屆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中,我們從腫瘤、感染、呼吸、內分泌四個學科收集了上千個互聯網慢病管理案例。其中壹例是江西省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的壹名醫生,在網上隨訪了壹名乙肝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當患者肝功能指標出現明顯異常時,通過醫聯體平臺上的隨訪、用藥、飲食教育、心理健康咨詢等支持,患者可以成功預防HIV相關的機會性感染,有效避免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該病例最終被評為本次比賽感染組第壹。在病例總結中,醫生特別強調了互聯網平臺在患者管理中的兩大優勢。
首先是解決藥品可及性問題。“尤其是在我們贛州各大醫院、藥店都沒有(抗病毒藥物)多替拉韋的情況下,通過醫聯平臺采購藥品,既能滿足患者需求,又能加強對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監管。“二是實現醫患高效互聯。”由於艾滋病病毒/HBV聯合感染患者需要長期管理,且線下醫院患者眾多,無法進行專屬有效管理,互聯網醫院彌補了這壹不足,可以與醫生和患者進行壹對壹溝通,極大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健康。"
行業發展的另壹個突出現象是新興技術開始深度賦能醫療健康服務,智能設備和數字療法層出不窮。以前需要患者回醫院復診的壹些數據,現在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采集,無論患者在哪裏,都可以及時反饋給醫生。壹些以前靠藥物維持緩解的疾病,現在可以通過手機上的App有效幹預患者的日常行為,減少甚至消除患者對藥物的依賴。
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患者與數據的連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醫療數據是行業發展所必需的,但目前缺乏。互聯網技術為數據收集提供了新的渠道。數據最終來源於患者,像醫聯這樣的連接平臺可以及時收到患者對新藥、新檢測、新行為幹預等治療方法的反饋。換句話說,互聯網平臺為醫生和研究人員打開了實驗室之外的另壹扇門,進行醫學實驗。
在今年6月的醫聯學術委員會成立儀式上,我們學術委員會的領軍專家、著名腫瘤病因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軍教授所說的話讓我很受鼓舞——人們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很多,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掌握的數據有限,觀察到的病例有限。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生命科學的發展和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人們壹定會看到很多以前沒有看到過的現象和數據。這些現象和數據的揭示,必然會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甚至是壹場重大的革命。
從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到現在,“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我們註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規範發展”。在4月份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國家衛健委相關領導也重申,目前從政策層面,首先是鼓勵和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同時要規範和做好兩個維度的工作。
這意味著,隨著互聯網醫療逐漸走向深水區,標準化將成為解鎖行業進壹步發展的“金鑰匙”。坦白說,互聯網醫療發展這麽多年,很多地方都沒有突破。其中壹個關鍵的瓶頸是,當行業在疫情防控需求的驅動下,完成了壹些新的基礎設施,出現了壹些新的場景,很多從業者不知道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這些醫療資源。從去年到現在,我們看到中國互聯網醫院的數量從幾百家飆升到1600多家。然而,在最近的壹個節目中,央視指出了當前互聯網醫院發展的困境——建而不用。
作為壹個學醫八年的華西畢業生,這讓我想起了華西的發展:40多年來,壹個創業型醫院從偏遠地區逐漸崛起,其中運用了很多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其中最著名的壹個方法是,壹個醫院要從學科建設入手,也就是我們在建醫院、開展學科之前,要問問自己在這個學科上能做什麽。
所以,現在當我們擁有大量互聯網和醫療資源的時候,回過頭來想,互聯網醫院要想真正發展,必須要有壹個真實的、規範的、權威的疾病管理方法,我們稱之為臨床路徑。我曾經把這份工作比作“坐冷板凳”,我們從幾年前就開始思考“坐冷板凳”。令我興奮的是,今年以來,我們的壹些工作已經開花結果。
今年5月,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肖新華教授、北京醫院內分泌科郭立新教授等國內十余位專家,與醫聯互聯網醫院共同參與制定了《互聯網醫院在線糖尿病管理中國專家知識》,發表在《中國醫學前沿》上。這是國內首部發布的互聯網醫院糖尿病在線管理專家知識,內容包括使用智能血糖儀、智能血壓計、智能手環等智能設備對患者進行全方位數據監測,打破了原有的線下時間和地域壁壘;借助智能信息技術,醫護人員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碎片化時間管理患者的生命周期。
7月,由醫學會支持的首部《肝癌患者常用藥物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互聯網管理專家指南》在核心期刊《肝癌電子雜誌》發表。該指南篩選出17種適合互聯網管理的肝癌患者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填補了現有指南和* * * *知識的空白,得到了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教授等專家的高度評價。在5438+10月底剛剛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腫瘤高峰論壇上,由醫學會作為學術支持者,聯合蔡教授及多位腫瘤領域專家共同編撰的《腫瘤藥物常見不良反應指南》漫畫版也正式發布。
今後,醫學會在艾滋病、慢性腎臟病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將陸續發表。我們堅信,要想真正發展互聯網醫療,就必須紮實做好學科建設。不容易。壹個新載體或者壹個新資源的學科建設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頂尖的頭腦和頂尖的醫學認知,但是我們不能著急,更不能著急。
時至今日,醫聯體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它跨越了許多挑戰,承載了許多期待。程書軍院士鼓勵我們,從利用信息推動醫療革命的角度來看,醫聯體未來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希望能借助互聯網和信息學的發展,促進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
這與我們今年4月組織架構升級時提出的“延長全人類健康壽命壹年”的新使命不謀而合。要肩負起這樣的使命,就要堅持大病醫療的戰略方向。醫療的本質是延長人類的健康壽命,疾病控制和管理的質量決定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尊嚴。醫聯體並不想只是壹個簡單的在線問診、在線咨詢、信息傳播的平臺。我們想參與到真正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醫療環境中,這也是我當時選擇創業的壹個核心出發點。
我們深知,走向疾病全流程管理的深水區,意味著更深的服務模式、更高的技術門檻和更高的整合難度,最終要對患者的結果負責。我們迫切需要討論的是,互聯網醫療資源經過多次突破後,如何與傳統醫學和權威認知融合,如何將優質的醫療供給、檢測供給、篩查供給、營養供給等資源集結起來,放在管理流程的相應位置。這註定不是壹條快速平坦的路,而是需要我們堅守初心,與所有合作夥伴和整個行業攜手共進。
幸運的是,我們的戰略和堅持贏得了醫藥、商業等各領域頂級合作夥伴的認可和支持。我院學術委員會由程書軍院士和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主席、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劉教授領銜。第壹批專家還包括數十名多年從事各種疾病研究的學科帶頭人和專家教授,涵蓋腫瘤、內分泌、感染、心血管、眼科等多個學科。自2014以來,我們得到了紅杉、騰訊、中電數據、中投蔡中、中國生物制藥等資本合作夥伴的支持。我們去年投資的梅森醫療致力於建立數字化治療的中國模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已經獲得了100多家學術醫院的正式認可。
不積跬步,則千裏之外;不積小流,不成江海。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引下,我們期待與更多的行業夥伴* * *壹起,推動中國醫療行業壹步步從以“治療”為主,向以“健康預防和疾病管理”為主轉變。未來,我們也希望聯合各種學術力量,分享醫聯體過去在患者在線管理系統建設、院外標準化管理流程、學科建設等方面的經驗,與社會各界共同探討、推動、促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規範化發展,以互聯網醫院便捷、可及、智能的優勢,更好地賦能醫生、服務患者。
#互聯網醫療# #醫療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