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上的不健康反應?
有本世紀十大疾病之壹抑郁癥癥狀的學生占18%-44%。這種癥狀表現為過度抑郁,感覺無望,經常自責和自嘲,容易哭泣,無精打采,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這些條件都不能忽視。另壹個有很多問題的癥狀是適應不良,表現為不喜歡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不適應現在的學校生活,不適應現在的社會氛圍,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家裏的生活環境等等。
此外,還有許多中學生——大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因素
如今,如果用神聖、神秘之類的詞語來裝點高校,手裏的筆就成了飯。不難發現,在各種潮流的沖擊下,大學生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已經越來越融入社會,他們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都被卷入了開放大潮的清洗之中。面對繽紛世界的巨大誘惑,許多大學生變得迷茫,甚至迷失了方向。
▲畸形的消費觀
某大學對本校部分學生進行了消費調查。統計顯示,學生的月平均消費在500元以上,但實際上,很多學生不止於此。這麽高的消費,錢都去哪了?
有的同學在為明天的早餐發愁的時候,有的同學扔了幾塊錢。在大學裏出去吃壹頓飯是很常見的,並且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開生日會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妳收到匯款單,每個人都會有壹份。如果有老鄉來拜訪妳,請妳吃飯。有獎學金,有異性朋友,是最好的借口。其費用從幾十元到壹千多元不等。捏來捏去抹他的嘴,捏平父母的口袋。
在學校,妳總能遇到時尚前衛的同學,有的甚至不穿名牌。有壹次看到壹個男生,腰間別著壹個小打火機,問他多少錢。他瀟灑地掰著手指頭說:“不貴,才三百多壹點。”壹個“才華”字,讓人聽了就心動。300塊錢不多,但可能是壹個貧困生壹個多月的生活費。
據該報報道,某大學曾規定,不允許出租車進入校門。後來學生強烈反映,這個規定不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結果,該規定在壹個月內夭折。也有男生說:“出門擠公交在跌價,科技解放了人的腿,所以壹定要用科技。”此外,化妝品、香煙、零食、電影和“感情投資”也是大學生消費的主要項目。
▲荒廢的學業
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沖擊很大,繼續考研和托福收費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但仍有部分學生存在“天之驕子”“皇帝女兒不愁嫁”等殘余思想。他們通常都說教授的課是最好的催眠曲,不如在宿舍來壹場“拖拉機戰”和“鬥地主戰”。考試的時候走後門,或者在考場上鋌而走險,壹次次抄招,蒙混過關。幾年下來,打牌的技巧大增,學業荒廢。更有甚者,考場被抓,連學位都丟了。
有些同學有自己的電腦,花點錢作為智力投資是好事。但是把錢花在歪門邪道上就是另壹回事了。據了解,並不是所有擁有電腦的學生都在用電腦學習有用的東西。玩遊戲、看色情光盤已經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有的甚至連上了網絡,整天沈浸在虛擬的世界裏,對周圍的事情視而不見,上課做作業似乎是壹件很遙遠的事情。
▲預付費生活
越來越多的學生深夜回到宿舍或在外過夜,因此提前享受生活已經在他們的價值觀中得到認可。懷疑從某學生宿舍下水道撈出多少避孕套,但沒有證據。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貞操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們提倡活著就是為了享受。
在社會呼喚真愛等待的時候,校園同居卻愈演愈烈。高校校園裏安全套售賣機的出現,似乎在某種程度上給了他們壹個暗示:社會已經承認了我們的行為,雖然這件事在媒體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誰也不能否認它給大學生帶來了不良影響。
高校是壹個小社會,成員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學前教育和家庭環境決定了他們性格和素質的差異,容易犯錯誤。記得有人說過,青春沒有什麽不可原諒的,除了犯罪。揭露缺點不是為了嘲諷。年輕人需要社會的幫助和理性引導。表現直接或間接說明他們心理健康有壹定問題。比如和別人爭論太多,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就是偏執;有的同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大喊大叫,亂扔東西;人際關系差,過度緊張敏感;有時候會焦慮不安;老師、家長、同學忽冷忽熱,學習動力忽高忽低;感覺學習壓力特別大,壹提上學就討厭。經常被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不服氣,心理不平衡等等。這些行為雖然不具有普遍性,但確實存在於很多孩子身上,甚至非常嚴重。
造成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除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家庭環境、生活環境、學校教育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老師認為現在中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特殊的環境使他們從小養成了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這壹代孩子的父母大多趕上了文革,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導致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過高的期望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同時,他們也認為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素質,因為這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當然,有不正之風的孩子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驚慌。他們應該有壹個正確的態度,在生活中逐步改善人際關系,多參加壹些有意義的活動,多聽壹些感人的故事,多看壹些有深刻哲理的書。閑暇時去郊外走走,休息時幫媽媽做點家務。在學習上,既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又要有具體的學習目標;磨煉妳的意誌,樹立妳的自信,克服妳的自卑,對自己說“我可以!”無論發生什麽?我相信明天永遠是美好的。如果以上方法都失敗了,妳不妨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試試吧,健康壹定會回到妳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