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栽培平菇具體配方
據測算,每100公斤玉米芯可生產鮮平菇,生物轉化率為100-150公斤。
材料選擇和加工
選擇新鮮無黴變的玉米芯,在太陽下暴曬2-3天,不用過篩,粉碎成玉米粒大小。
培養基的制備
參考配方:玉米芯79%,豆稭15%,石灰4%,石膏1%,過磷酸鈣1%,尿素0.3%。制備方法:先將石灰和尿素溶於水中,然後混合成料,水料比為1: 1。材料混合均勻後,堆放2小時。堆積發酵。地面鋪塑料薄膜,堆成寬1.5m,高1m,長度不限的堆,從堆頂隨機鉆幾個穿底孔,然後蓋上塑料薄膜或草簾進行堆發酵,1天後測堆溫,如果達到60℃以上,翻堆6小時,外料內翻,內料外翻,再堆起來。
裝載和接種
當物料溫度降至30℃以下時,即可裝袋,用50× 25cm的聚乙烯鼓形袋按三層物料、四層菌種接種的方法進行接種,即兩端壹層菌種、中間兩層菌種按3: 2: 2: 3的比例接種,播種量為物料重量的65,438+00%-65,438+05%,接種後的物料袋紮口。
菌絲培養
播種後兩天,物料溫度開始上升。每天註意物料溫度的變化,2-3天後翻堆壹次,6-7天後再翻壹次,防止物料溫度上升到35℃以上。當物料溫度上升到32℃時,應及時打開門窗向地面噴水,以降低堆積高度,排空菌袋,使袋內熱量迅速散發,降低物料溫度。菌袋的料溫應控制在25℃左右,10天左右旋轉菌袋180度,使底部積水後滲,以利於菌類均勻生長,然後20天左右倒袋。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30天左右菌絲就能長滿菌包。
蘑菇生產管理
當物料表面布滿白色菌絲時,可解開袋兩側的捆綁口,袋口向外翻卷,以加強通風,保持室溫在14-18℃,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蕾期不要噴水。當幼菇出現時,噴少量水。當它們長到蠶豆大小時,應增加噴水次數,保持空氣濕度在90%,在10-25℃下5-7天即可采收。第壹茬蘑菇收獲後,將殘留的蘑菇碎塊割幹凈,再次噴水使料面如前密封,以保持室內空氣略幹,促進菌絲生長和營養積累,加強通風透光,第二茬蘑菇成型後進行正常管理。蘑菇收獲2-3茬後,可噴施0.2%-0.3%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整個生長期溫度控制在10-25℃,濕度控制在80%-95%。
挑選
平菇從種子到收獲大約需要40天。蓋八時,子實體最重,產量最高。采收時,握住菇柄,旋轉取出,或用刀從基部切開。不要用力拉,以免損傷料面,影響下壹茬蘑菇產量。整個生長周期可收獲5-6茬蘑菇。
平菇壹次出菇新工藝
所謂平菇出菇新技術,是指采用配套技術,在其頭潮菇出菇時強制壹次性高產出菇。這是對“工廠化栽培技術”的進壹步完善和加強。實踐表明,效果很好,可以推廣。這項技術主要有五個環節。
1,無病毒處理菌株。當菌株在試管中無限期儲存和無限期生產時,可能會出現諸如性狀退化或自然攜帶病毒和細菌的問題。因此,利用尖端分離技術和早期組織分離技術,分離出病毒和病菌的純菌絲,然後通過調節貧、富培養基的生長條件和高低培養溫度,進壹步增強和提高菌株的抗性和適應性。當培養生產數量較少,不值得進行特殊脫毒處理時,可引進無病毒菌株,直接生產。
2、調配基料營養。研究發現,基質營養的豐富程度直接制約著菌絲的數量、菌絲的強度和出菇的數量,尤其是在菌絲抗性方面。近年來,將基質營養的合理配置作為壹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並制備了“食用菌立體營養精”。該產品可分為兩種用途,即混合型和噴霧型。前者直接與基料混合,後者直接噴塗在菇體上。兩者結合,壹般增產效果在30%左右,是目前增產明顯、效果穩定的科技產品。
3.註意養殖環境的消毒處理。在栽培棚外,可以在清理環境的基礎上噴灑多菌靈、硫磺合劑、敵敵畏等藥物,而在栽培棚內,則使用全病、農藥等藥物進行預防性用藥。如果在蘑菇中發現病害,則根據病原菌的種類和發生程度進行抑制或殺滅,以達到預防和消除病害,保證綠色產品的目的。
4、盡可能延長發菌時間。延長產卵時間可以使菌絲體分解並從基質中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積累更多的生物能量,為爆菇生產創造豐富的物質條件。出菇以菌絲的數量為依據,菌絲的數量以基料的營養和其出菇時間的長短為依據。同等條件下,若延長出菇7天以上,增產效果可達20-30%。
5.實施肥料噴灑。給食用菌噴灑立體營養劑,可以有效解決營養不良的問題。使用方法:在每個噴頭中加入1袋水,調節水溫至25-32℃,在瓶蓋直徑2厘米左右時直接連續噴三次,達到增產的目的,大大增加瓶蓋的厚度,增強其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