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和西餐營養成分的區別
中西餐的營養成分構成及風味比較 世界各國由於所處自然條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經長時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反映在飲食文化上,則造就了風格各異的烹飪技術喝菜式。西餐壹般指歐洲、北美地區人們傳統飲食,它與我們熟悉的中餐有許多不同。 壹. 中西餐的營養成分構成 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活動,需要的營養素很多,但概括起來可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據壹些科技人員研究,許多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癥等等都和目前人們飲食品種單純有關,世界上營養不足的人仍有15% 左右[1] 而且,我們先人提出營養二字的涵義,實在和國外壹些國家所用的 Nutrition 壹詞不完全壹致,西方的這壹名詞指的是以滋養、養料的涵義為主,沒有明確包含有中國古代的“營”字,“營”者謀取營運也,中醫的營、衛、氣、血之壹也。 1. 中餐的營養成分 中國居民傳統膳食是以谷類事物為主要能量來源[2] ,它所提供的熱量約占膳食總熱量的75% ,所提供的蛋白質約占蛋白質總量的66% 而動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熱量約占8%,所提供的蛋白質約占11% 。這樣的膳食結構在營養學上稱為高谷類膳食,它含有壹定數量的蔬菜、水果,但由於中國居民傳統的烹飪技術及對口味的要求,許多蔬菜在洗、切、煮等過程中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健康物質被剔除了。由於谷類食物蛋白質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組成又不完善,這類膳食提供的蛋白質不僅表現為數量不足,其生理價值也較低,鈣的攝入量不足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維生素含量不足也是這類膳食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膳食結構的調整,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則呈上升趨勢[3]。但是,根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在壹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經超過了谷類的消費量。這種“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壹些慢性病的預防不利。 為了改善傳統膳食結構中存在的不足,中國營養學會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組成了專家委員會,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4]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出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5]。 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壹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議的食物量,特別是奶類和豆類的量可能與大多數人當前的實際膳食還有壹定的距離,對某些貧困地區來講可能距離還很遠,但為了改善中國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這是不可缺的,應把它看作是壹個奮鬥目標,努力爭取,逐步達到。 2. 西餐的營養成分構成 當前發達國家上行的是過盛行膳食,以肉類物質為主要能量來源,其特點是含能量密集過多,富於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復合碳水化合物。雖然營養素供給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足,出現多種營養缺乏癥,但如果營養攝入過多,則會引起營養攝入過剩,這不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胃的疾病,同時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與糖尿病的根源,同樣不利於身體健康。西方國家目前也認識到了這壹問題,因此普遍推薦中國的膳食結構。 值得壹提的是,在“吃什麽?怎樣吃?”的問題上,中西方由於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中國人在飲食上更註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註重營養的搭配。 可見,合理飲食,平衡營養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關鍵。 中餐風味與西餐風味的比較 菜肴之美,當以味論,而味首在本味.個國家的民族食譜,在壹定程度上反映著該國家民族的某些特色,比如德國菜肴實惠,富有家庭便餐風味,就表現了德意誌民族的樸實性格和務實精神。 中西方由於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對於食物在口味上的要求也不壹樣。 綜上所述,“吃”作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在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不能停留在“吃飽”上,而應該考慮怎樣“吃”才能吃得有營養,另外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世界各地的風味美食也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