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信息
廈門島是廈門的主體,面積約132.5平方公裏,南北長13.7公裏,東西寬12.5公裏,面積約128.14平方公裏,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廈門港是海峽中條件優越的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裏。港區外有零星島嶼,港區內群山環繞。港灣又寬又深,終年不凍。是海峽中條件優越的天然良港,歷史上壹直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約265438±0℃,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約為65,438+0,200毫米,每年5月至8月降雨量最大。風力壹般3-4級,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的溫差氣流,平均每年受4至5個臺風影響,多集中在7至9月。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1。思明區、鼓浪嶼、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行政區域歸思明區管轄。二、杏林區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3.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管轄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五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下轄思明、湖裏、集美、海滄、同安、翔安6個區。
全市人口多為漢族,還有回、滿、壯、畬族、苗族、高山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這裏有許多歸僑、僑眷、廈門華僑和港澳臺同胞。
廈門是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壹,現轄思明、湖裏、集美、海滄、同安、翔安六個區,講閩南話。相傳古代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金太康三年(282),設同安縣,屬晉安縣,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大同場設在南安縣西南,五代後於唐四年(933)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隸屬清原軍、平海軍、泉州軍。元屬泉州道。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廈門城”——國樓大門建成,“廈門”之名從此載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鄭成功駐廈,十二年(1650),駐思明府。康熙十九年(1680)廢止;二十三年(1884)在臺下設駐防道,道隱駐臺(雍正六年,臺府改為臺道),二十五年(1686),泉州府分設防禦廳,雍正五年(1727)設興泉道。光緒二十九年(1903),廈門鼓浪嶼成為“租界”。民國元年(1912),同安縣、金門、大榭縣的嘉禾裏(廈門)位於思明縣。九月升為四明府,廢之。
193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簡稱“福建人民政府”)設立廈門特別市,後被撤銷。同安、思明兩縣屬於第五行政監察區(在同安)1934。1935年4月,在廈門設立廈門、鼓浪嶼等7個島嶼,撤銷寺右縣鶴山特區。與同安縣同屬於第四行政監察區(同安境內),5月1938至6月1945。1949年9、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為第五區(1950年改泉州區、晉江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6月廈門市設立開原、思明、鼓浪嶼、廈門。同安縣集美鎮1953隸屬廈門市管轄。1958,1年撤離赫山區,設置為郊區。8月,同安縣被錦江區劃入廈門市。1966年8月,開原、思明區更名為東風、向陽區(10月更名為1979)。1970年2月,同安縣歸錦江區,1973年6月,歸廈門市。杏林區成立於1978年9月。1987新增湖裏區,郊區更名為集美區。1997同安縣劃區。至此,廈門下轄鼓浪嶼、思明、開原、杏林、湖裏、集美、同安。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1。思明區、鼓浪嶼、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行政區域歸思明區管轄。二、杏林區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3.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管轄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五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下轄思明、湖裏、集美、海滄、同安、翔安6個區。
2004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467731,比上年增加50152。其中,城鎮人口910424,占戶籍人口的62.0%;島內思明、湖裏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3.9%,島外人口占56.1%。出生率為10.27‰,死亡率為4.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0‰,比上年增長1.33‰。分性別來看,男性742215,占比50.6%,女性725516,占比49.4%。性別比102.3(女性100),比上年下降0.27。平均每戶3.23人,比上年增加0.01人。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1。思明區、鼓浪嶼、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行政區域歸思明區管轄。二、杏林區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3.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管轄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五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下轄思明、湖裏、集美、海滄、同安、翔安6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