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艾灸的常用穴講解

艾灸的常用穴講解

《黃帝內經》提倡:夏天要養陽,秋天要潛陽,冬天要養陰。

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調,喝冰鎮冷飲食物,熬夜...... 不僅沒養陽,反而還消耗了大量的陽氣;那麽冬天我們要消耗的大量陽氣哪兒來?!

如果秋天和冬天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繼續養陰,不然肯定陰陽失衡! 因此,現代人在秋天壹定要溫補陽氣,以備整個冬天的使用

艾灸核心點

1,秋天用艾灸溫陽,用食物養陰;

2,艾灸時間縮短為每個穴位15-20分鐘。

立秋艾灸培補元氣4穴位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

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

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太白穴:

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

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癥狀

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關元穴:

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

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

《扁鵲心書》裏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圍繞關元穴順時針方向按摩。

氣海穴:

扶正固本、培補元氣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

”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

怎麽養陰?

有的人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會大汗淋漓,濕透床單,艾灸壹次出壹次大汗,有許多顧客很顧慮,如此出汗身體是否會虛脫?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無需顧慮繼續施灸,隨著施灸的藥力不斷增強,排出的濁水、濁氣、濁物越來越多,臟腑逐漸恢復功能。

有的艾灸,覺得汗流的太多了,心裏上會有壹種不踏實的感覺,怎麽辦呢?

實際上,這時我們在繼續艾灸的同時,再增加2個止汗的穴位“合谷穴、復溜穴”,這樣就安心了!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壹定時間和數量後,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之火聯合作用,使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

艾灸常用的五大養生要穴介紹

利用艾火長期溫灸五大養生要穴,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扶養壹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

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

下面就詳細介紹艾灸最常用的五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足三裏、神闕、中脘。

關元穴:

又名丹田,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壹。

主治:

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後出血、陰挺等婦科常見病; 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 各種疝氣、浮腫、中風脫證、壹切虛勞損傷、四肢厥冷等。

命門穴: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

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癥。

足三裏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壹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壹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神闕:

位於腹部臍中,有調理脾胃、祛寒壯陽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醫學入門》說:"凡壹年四季各熏壹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

具體方法:以藥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壯,藥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姜片等。

可以配中脘穴:

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

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癥等壹切胃腸病癥,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癥侯。溫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會。

最後介紹壹下

中醫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中醫認為,濕邪是導致人體疾病的壹種病因,當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濕邪就會侵犯人體,無論是外濕還是內濕,都會讓人產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脹、嗜睡、犯困等癥狀,而艾灸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能夠治療濕邪帶來的疾病。下面我們看看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可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足三裏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壹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5、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註意運動、飲食,提高身體抵抗力,拒絕濕邪的入侵。

傳遞健康!傳播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