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50字簡介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50字簡介

端午節快到了。在慶祝節日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背後的故事。以下是端午節的由來,僅供參考。

端午節起源於龍舟節,最初是古代先民為祭拜龍的祖先,祈求辟邪而創立的。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飛龍過天”作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將“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註入夏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慶祝端午節。

據史書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春秋時為楚懷王大臣。屈原本名平,其實姓“糜”,不姓“屈”。

相傳,屈原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有,並力主聯合反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廢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憂國憂民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下最後壹首詩《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屈原投河後,當地群眾立即劃船施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端午節習俗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或稱“粽子贊”,俗稱粽子。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餡料,並用箬葉(或柊葉)包裹成各種形狀,如尖角和四邊形。粽子歷史悠久,最初是作為祭奠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小米(北方產)制成,稱為“角粟”。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味道上來說,粽子可以分為鹹粽子和甜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最有影響、最廣泛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並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放風箏

風箏是將紙或絲貼在竹條等骨架上,拉壹根系在上面的長線,在風的作用下可以放入天空,屬於只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孩子們在端午節時放風箏被稱為“飛災”。

系五色絲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行的五種顏色“藍、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線紮手臂曾是壹種流行的節日習俗。傳給後代,它發展成為許多美麗的裝飾品,如長壽縷,長壽鎖,香囊等。,其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在端午節,孩子們要在手腕和腳踝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線來辟邪。傳統上,紅色、綠色、黃色、白色和黑色的粗絲線被擰成彩色的繩子,系在孩子們的手臂或脖子上。從5月5日開始,直到七夕“齊”的生日,他們才被解開,和金俊壹起焚燒..還有壹種說法是,在端午節後的第壹個下雨天,把五顏六色的線剪下來扔在雨裏,意味著河水會把瘟疫和疾病沖走,意味著可以辟邪惹災,帶來壹年的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