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春天有哪些節氣?

春天有哪些節氣?

春天是四季的開始,通常在陽歷的二月、三月和四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二月的立春和雨水,三月的驚蟄和春分,四月的清明和谷雨。因此,春天有六個節氣。

壹.立春(2月3日至5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是春天的第壹天。立春說春天來了。在古代,立春對農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壹天,也就是說,從這壹天開始,溫暖的東風取代了凜冽的北風,冬天的冰雪逐漸解凍,河水又開始汩汩流淌,大氣上升,植物樹木綠意盎然,昆蟲螞蟻蠢蠢欲動,整個地球逐漸蘇醒。

立春之日距上壹年的最後壹個節氣約十五天,壹般發生在農歷正月初壹,但有時也發生在前壹年的十二月底。也有立春恰好是元旦的情況,比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十五年(1810),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所以俗語說:“百年難遇春。”二十四節氣是農民壹年耕種莊稼的歷法,所以立春在民國以後被政府定為“農民節”。

在古代,春天開始時有許多有趣的節日和儀式。

這壹天,古代皇帝要齋戒沐浴,帶領數百文武百官舉行儀式,壹是迎春,二是勸農,鼓勵他們在新的壹年裏搞好農事。他們祈禱天氣晴朗,千萬不要下雨,因為晴天預示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雨天則預示著氣候異常,五谷不豐。

南北朝時,立春之日,人們將彩綢剪成燕子的形狀披在身上,表示春天隨著燕子的歸來降臨大地,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宜春”二字。

立春還有“打春牛”的習俗。打春牛是壹種鼓勵農耕的儀式。我怕牛歇了壹個冬天會變懶,就用五顏六色的鞭子棒打它,叫“打春牛”。春牛通常是土生土長的土牛。人把牛弄斷了,提前藏起來的另壹頭小母牛在牛肚子裏露出來了。這時,周圍的人都在爭先恐後地搶斷了彈簧的牛。據說春之角上的土可以使農田豐收,牛身上的土適合家裏養蠶,牛眼的土還可以入藥治病。在城市裏,甚至有更多的小販在賣“小春牛”。土犢立在彩紙雪柳包裹的柱座上,還有數百個用土犢裝飾的雜耍人物,讓人愛不釋手。

明清時期,除了江蘇徐州人,各地的人都在開春時玩春牛。徐州人相信,如果立春撞上壹頭春天的牛,他會被蠍子咬死。

在北方,立春在這壹天吃生蘿蔔或春餅,這被稱為“咬春”。大街小巷整天都是賣生蘿蔔的小販,半夜還能聽到他們咳嗽和賣“打酥梨”的聲音。

經過這些熱鬧有趣的慶祝春節的習俗,如打春牛、迎句芒神、咬春天,每個人都知道春天來了。

二、雨(2月18-20)

雨是正月和壹年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大地正吹著溫暖的春風,山上的積雪融化,雪水從山上流向平地,水分更多,濕度更大,自然降雨也更多。因此,立春後的節氣稱為雨,連續的春雨是常見的景象。

雨水是農民最希望從上帝那裏得到的禮物。春天,密集的雨水預示著今年將是豐收的壹年。陽光和雨水是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農民壹年到頭春天犁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如果春天沒有足夠的雨水,他們將無法順利耕種,今年的收成將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此時此刻,只有密集的雨水才會帶來豐收的希望。

中國古代把雨水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雷克斯祭魚;第二,等鴻雁來;三等草萌。”

雨季的時候,水獺開始捕魚,把魚放在岸上,好像先獻祭,再吃掉;五天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太陽的精神在草木中處處升起,開始萌芽。從此,地球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季,天氣多變,是全年寒潮最多的季節之壹。對已經發芽變綠的農作物、森林、水果的生長和人們的身體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在重視農作物、大棚蔬菜、公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還要註意個人衛生保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性疾病的發生。

下雨不是節日,所以普通人在這個下雨天沒有任何節日的風俗習慣。對於農民來說,最好是下雨天種水稻,移栽橘子。因此,農業諺語說,“雨種子落入水中(水稻)。”還有:“雨節,拾橘。”

第三,驚嚇(3月5日至7日)

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在這期間,氣溫上升,大地紛紛解凍,桃花即將開放,樹上的鳥兒開始鳴叫,春雷乍響,各種冬眠了壹個冬天的動物和昆蟲被喚醒,開始往外活動,所以這個節氣叫驚蟄。

中國古代把驚蟄分為三個階段:“桃花開時;二後蒼耕(黃鸝)明;第三只等待的鷹變成了彩虹。”據描述,現在是桃花紅、梅花白、黃鸝鳴、燕子來的季節,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春耕階段。在喚醒各種蟄伏在土中冬眠的昆蟲的同時,冬天的卵也會開始孵化,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的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又是九月的好晴天,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除了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冬季景象,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已經上升到零攝氏度以上,華北地區的日平均氣溫為三到六攝氏度,江南地區的平均氣溫在八攝氏度以上,西南和華南地區達到了十到十五攝氏度,已經是壹片和諧的春天了。因此,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驚蟄節氣,把它當作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中有雲:“壹場小雨帶來新花,壹聲驚雷起。田家閑了幾天,種田開始了。”還有壹句農業諺語“春耕不能歇,過了驚嚇節”“讓我們壹起盡最大努力培育花開,壹起幹農活”。此時,華北的冬小麥開始返青,土壤仍是凍融交替。及時耙平地面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而不耙地,似蒸去氣”,這是當地人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江南的小麥已經拔節,油菜已經開始開花。對水肥的要求很高,要及時追肥,幹旱多雨的地方要適當灌溉。南方雨水壹般能滿足春季蔬菜、小麥、綠肥作物的需要,防止濕害最重要。俗話說“麥壟三管,博弈如倒糞。”"如果妳想收獲油菜籽,妳必須勤奮地管理犁溝."要繼續做好清溝排水工作。華南早稻播種要抓緊,同時要做好稻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升高,茶樹逐漸萌出,應及時進行修剪,追施“促萌肥”,促進更多枝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樹、梨樹、蘋果樹開花前要好好施肥。

四、春分(3月20日-21)

春分是二月中旬,古代也叫“日中”、“晝夜分”。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壹。在中國古代,立春、長夏、立秋和立冬被用來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在每個季節的中間。春分那天,太陽直射赤道,不僅晝夜長短相同,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也壹樣。這壹天正好把春天分成90天,所以叫春分。過了這壹天,白晝漸漸比黑夜長。

中國古代把春分分為三個時期:“壹是等待元鳥的到來;二、等雷乃發聲;第三,等電。”也就是說,春分過後,燕子會從南方飛來,下雨的時候天空會電閃雷鳴。

據說春分時下雨,秋天會有好收成。春分前後,農民盼望下雨,所以會有“春分下雨,家家忙,先種小麥,後插秧”的農諺。如果春分的時候不下雨,說明節氣出了問題,不僅秋天收成不好,人也容易生病。

春分過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有句農業諺語“春分麥起,時時刻刻值千金”。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上升,但壹般沒有降雨到春分那麽快。3月下旬,華南北部平均氣溫多為13至15攝氏度,華南南部平均氣溫多為15至16攝氏度。高原大部分地區冰雪已經融化,十天平均氣溫在五到十攝氏度左右。中國南部山谷的溫度最高,平均約為18至20攝氏度。南方除偏遠山區外,日平均氣溫平均七八年穩步上升到12攝氏度以上,有利於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

但春分前後華南地區往往會有壹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下降明顯,最低可低至五攝氏度。有時壹股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日的低溫陰雨天氣,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

動詞 (verb的縮寫)清明節(4月4日至6日)

清明是季春三月的第壹個節氣。時間序列到了季春,春光明媚,草木蔥蘢,大地欣欣向榮。不僅所有的生物看起來都很幹凈清晰,所有的景物都給人壹種清明美好的感覺,所以稱之為清明。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種樹,不過比清明”的農業諺語。後來,隨著清明和寒食的日子臨近,寒食是人們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合二為壹,寒食成為清明的別稱,成為清明的壹種習俗。清明,煙花未動,只吃冷食。

清明習俗豐富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徒步、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禁止吃冷食。為了防止冷食對人的傷害,每個人都應該參加壹些體育活動和鍛煉。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它既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這也是壹種徒步旅行和親近自然的儀式。

不及物動詞谷雨(4月19-21)

清明節後十五是谷雨,是春末三月的精神。谷雨,這兩個字有雨生谷的特殊含義。

中國古代把谷雨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平聲開始的時候;第二遍,明洪刷羽毛;第三等是戴勝倒向桑。”谷雨過後,降雨量增加,浮萍開始生長,然後布谷鳥開始提醒人們播種,然後桑樹上就能看到戴勝鳥。

谷雨是春天的最後壹個節氣。俗話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是北方春季農作物播種和出苗的重要節日。谷雨過後,氣溫回升較快,農業生產進入繁忙期,降雨量開始增多,谷物長勢良好。谷雨期間,天氣溫和,池塘裏開始出現浮萍,桑樹也長出了綠葉。江南很多地區開始采桑養蠶。農民們已經在田裏種下了種子和幼苗,他們需要大量的雨水來滋潤田地。只有充足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生長。谷雨期雨水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適量的雨水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在古代,所謂“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對古代農業的影響。但雨水過多或嚴重不足往往會造成危害,影響後期作物產量。漁民特別希望能下谷雨。據說如果這壹天下雨,那些年魚會大豐收。

在江南,牡丹花又被稱為“谷雨花”。因為它在谷雨中綻放,所以有“谷雨三代訪牡丹”的諺語。凡有花的地方,文人騷客都去參觀,設宴賞花,稱為“花節”。在山東、陜西等地,人們常把蠍子貼在墻上,說:“谷雨日,谷雨日,請號召壹般的谷雨。三杯茶,三輪酒,千裏成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