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與繼發性消化不良的鑒別診斷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出現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的壹組臨床綜合征。經檢查,癥狀可持續或復發,病程壹般定義為1個月以上或12個月以上。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據癥狀分為兩種類型:
①上腹痛綜合征:主要癥狀為上腹疼痛和與進餐有關的灼熱感。
②餐後不適綜合征:正常餐後出現上腹脹、早飽、噯氣。
繼發性消化不良:
由消化性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肝臟(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膽囊(慢性膽囊炎)、胰腺(慢性胰腺炎)等腹部器官疾病,以及兒童缺鋅、糖尿病、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抑郁癥等全身性疾病引起。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尚未完全闡明,相關因素包括酸、Hp感染、脂肪飲食、心理因素等。
1)酸:
酸在這種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大部分FD患者胃酸分泌正常,胃黏膜對酸或十二指腸內容物的敏感性並不異常,但抑酸療法確實可以緩解少數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
2)幽門螺桿菌(Hp)感染:?
流行病學研究未能證實Hp感染與疾病之間的密切關系,但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排除兩者之間可能的因果關系。但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癥狀在根除Hp後有所改善,因此壹般認為Hp感染仍是本病的病因之壹。
3)脂肪飲食:
高脂肪餐後消化不良癥狀往往會加重。
4)心理因素:
有證據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在內臟高敏感性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精神不集中時,機體對胃腸擴張的敏感性降低,而註意力集中或處於焦慮等精神緊張狀態時,往往會加重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和診斷
臨床上往往找不到能解釋癥狀的病理解剖或生化異常,如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呈慢性持續性或復發性,累及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和/或大腸、肛門等。
但由於缺乏器質性疾病(如胃炎、腸炎等。)或其他證據,壹般人群中精神因素的發生率為80%。這些癥狀包括上腹痛、上腹部飽脹、早飽、噯氣、惡心、嘔吐等。,且在過去半年內至少有三個月出現餐後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羅馬ⅲ標準);
①有1或以上癥狀:飯後飽脹,早飽,上腹痛,上腹部有灼熱感。
②胃鏡及相關檢查未見器質性異常。
分為:
亞型1:餐後不適綜合征(PDS);
亞型2:上腹痛綜合征(EPS)。
這兩種亞型在臨床上經常重疊,有時難以區分。
診斷前出現癥狀≥6個月,近3個月符合診斷標準。
需要註意的是,這種疾病只有在臨床檢查報警癥狀後才能確診:
有以下警示癥狀和體征:45歲以上,近期出現消化不良癥狀,如消瘦、貧血、嘔血、黑便、吞咽困難、腹部包塊、黃疸等。,消化不良癥狀逐漸加重。必須徹底檢查,直到完全排除器質性疾病和其他器官疾病。
45歲以下無報警癥狀體征者,基礎檢查可排除。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肝功能和腎功能。
3)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學檢查。
4)X光檢查和超聲波檢查。
5)電解質和無機元素的檢測。
6)胃液的檢測。
7)心血管檢查。
8)內鏡檢查:如電子胃鏡、腸鏡、內鏡檢查可發現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
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檢查。
動詞 (verb的縮寫)FD的鑒別診斷
功能性消化不良應與下列器質性疾病變相鑒別:
1)消化道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潰瘍。臨床上消化性潰瘍還可表現為上腹痛、飽脹、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而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可發現突入胃壁的不透明光影,胃鏡可直接看到潰瘍病竈的大小和潰瘍周圍炎癥的嚴重程度。
2)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癥:
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癥患者常出現右上腹疼痛、飽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部分患者可有反復發作的急性上腹絞痛史(這稱為膽絞痛)。診斷通常可以通過腹部b超和膽囊造影結合反復發作的上腹絞痛。
3)胃癌:
胃癌早期往往沒有特異性癥狀,只能通過胃鏡和病理檢查才能發現。但隨著腫瘤的不斷生長,胃的功能受到影響時會出現類似消化不良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但胃癌的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並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所謂的“警報”癥狀,提示惡性腫瘤。通過胃鏡和活檢不難做出診斷。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許多癥狀與慢性胃炎非常相似。在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30% ~ 50%伴有慢性胃炎。但炎癥病變的程度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的嚴重程度並不平行,許多“慢性胃炎”患者可通過改善運動功能,如給予促動力藥物等,使癥狀明顯改善甚至消失。因此,有學者主張將經內鏡診斷並經組織學證實的胃炎納入本病範疇,但未得到認可。
慢性胃炎在內鏡下分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兩種基本類型。國內學者重視輕度黏膜改變,常占80% ~ 90%。根據對大量健康人的普查,淺表性胃炎常存在,但臨床上可無癥狀,所以往往不需要治療。
消化不良是壹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據報道,我國消化不良患者占消化內科患者的52.6%,其中半數以上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臨床上常見壹些治療有效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病例。治療後復查胃鏡,胃鏡和病理檢查結果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這表明有癥狀的輕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屬於同壹概念。所以醫生壹定要向患者解釋清楚,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是顯微鏡下診斷,而臨床診斷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七。FD的治療
(1)壹般治療
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憂,癥狀可能會減輕,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就醫。飲食調整:避免吃引起腹部不適的東西,如高脂肪飲食、咖啡、辛辣食物、酒精等。壹些潰瘍樣FD停止或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對於運動障礙性消化不良,吃易消化的食物可以減輕癥狀。
(2)藥物治療FD患者以對癥治療為主,用藥應個體化。
1,促動力藥物:
胃腸運動障礙是FD的主要病因,尤其是運動障礙型FD,因此促進胃腸動力已成為FD的主要治療手段。
2、消化類藥物:
藥物幫助消化,含有消化液中的成分或促進消化液分泌的藥物。包括復合消化酶、健胃消食口服液、胃蛋白酶等。
3、酸抑制劑:
還有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PPI)。雖然認為FD患者沒有胃酸分泌增加,但大多數醫生仍然使用酸抑制劑,主要用於上腹痛綜合征。
H2受體拮抗劑主要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
PPI在治療潰瘍樣癥狀方面可能優於H2受體拮抗劑。常用的PPI有奧美拉唑和蘭索拉唑。
4、抗Hp治療:
FD患者根除Hp沒有強有力的指征,療效不好時可嘗試其他方法。根據2015幽門螺桿菌意見,推薦含鉍四聯療法。
5、粘膜保護劑:
常用的有硫糖鋁、膠體鉍、蒙脫石散。通過保護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緩解FD癥狀。
6、消腫藥:
是指能消除胃腸道內氣體,緩解腹脹的藥物,也稱消泡劑。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二甲矽油粉;
7.益生菌:
能改善宿主的微生態平衡,發揮有益作用,用於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腸道功能障礙,包括復方嗜酸乳桿菌片、雙歧桿菌活菌膠囊等藥物。
8、抗抑郁藥:
療效差,焦慮、緊張、抑郁等癥狀明顯者,可嘗試抗抑郁藥物,消除病理性抑郁,改善情緒,但效果較慢。臨床上可選擇三環類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或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抗抑郁藥(如氟西汀),從小劑量開始,使用時註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9、中醫:
四逆散、加味逍遙丸、疏肝理氣丸、保和丸等。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FD癥狀,效果與西沙必利相似。針刺中脘、足三裏、內關、合谷、舒威、脾俞、關元、舒天可加速胃排空。
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預防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睡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煉;特別註意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
1,吃飯的時候要保持輕松的心情,不要急著吃,不要咽下去,也不要站著或者邊走邊吃。
2.不要泡飯或用水吃,不要在飯前或飯後立即喝大量液體。
3.吃飯的時候不要討論問題或者吵架。子曰:食而無言。
4.吃飯時不要喝酒,飯後不要馬上抽煙。
5.不要穿著束腰的內衣吃飯。
6、吃飯要定時。
7.避免暴飲暴食,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飲食。
8、有條件可以在兩餐之間喝壹杯牛奶,避免胃酸過多。
9、少吃甜鹹食物,吃太多糖果會刺激胃酸分泌。
10,不要吃太冷也不要吃太熱。
如何區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常見的胃腸道疾病?
1
慢性胃炎
特點:有吃飯激勵,受情緒影響小?
慢性胃炎的癥狀主要是上腹部不適、疼痛和上腹部脹滿,常發生在飯後,或飯後加重,伴有噯氣、早飽、食欲不振、上腹部隱痛或灼痛、惡心嘔吐等。,且常反復發生,其癥狀和體征與FD難以區分。但慢性胃炎的癥狀可由飲食誘發,受情誌因素影響較小。有些患者有長期使用損害胃黏膜的食物和藥物的歷史。
這類患者最好做胃鏡檢查。如果胃黏膜出現明顯充血、糜爛或出血,甚至腫脹、糜爛、萎縮性改變,應診斷為慢性胃炎。
2
消化性潰瘍
特點:多為周期性、節律性發作?
臨床上,消化性潰瘍除典型的節律性上腹痛外,還可表現為上腹部脹滿、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並可多年復發。
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這些癥狀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交替時出現;還會有節律性,胃潰瘍發生在飯後半小時以上,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在空腹時多於飯前,或深夜淩晨空腹痛,與情緒等因素無明顯相關性。
如果有這種規律的腹痛,就要進行內鏡檢查。如果能觀察到潰瘍病竈,就可以確診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反復發作可能導致並發癥,如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嘔吐和隔夜進食提示幽門梗阻,腹肌緊張體征提示潰瘍穿孔,報警癥狀提示胃潰瘍癌變。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
三
胃癌
特點:常伴有消瘦、乏力、貧血。
胃癌早期往往無特異性癥狀,但隨著腫瘤的不斷生長,胃功能受影響時會出現類似消化不良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但胃癌的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並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所謂的“警報”癥狀,提示為惡性腫瘤。通過胃鏡和活檢不難診斷胃癌。
三
糖尿病引起的胃輕癱
特征:糖尿病史,胃排空延遲,自主神經損害。
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胃腸神經病變的常見癥狀。
臨床表現為慢性胃炎、胃無力和胃瀦留。典型癥狀為反復腹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體重減輕。癥狀通常在飯後更明顯。嚴重者飯後數小時仍可嘔吐大量食物。癥狀持續反復,不受情緒影響,癥狀可進行性加重,常伴有長期糖尿病史和其他系統的糖尿病並發癥。
x線鋇餐和胃鏡檢查可以沒有明顯的黏膜損傷,但可以有更多的食物滯留在胃裏過夜。
胃排空延遲和自主神經損害可以診斷胃輕癱。
四
胃粘膜脫垂
特征:反復間歇性上腹痛。
胃黏膜脫垂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上腹痛,其特征不是消化性潰瘍的節律或夜間疼痛。部分患者出現腹脹、惡心、嘔吐、體重減輕等癥狀。癥狀可反復出現,上腹痛也可因脫垂而間歇性出現。
這種病不能通過藥物抑制胃酸來緩解,但可以通過體位改變(左側臥位或床腳擡高)來緩解。
診斷主要依靠X線鋇餐檢查,顯示十二指腸球部有“蘑菇狀”或“傘狀”缺損陰影。
五
慢性肝損傷
特征:肝損傷史和癥狀。
慢性肝損傷是壹種常見病,往往沒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乏力、惡心、食欲不振、腹肋脹滿等。,且大多具有腹痛、上腹脹、早飽等消化不良的常見癥狀,後期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較高,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這些患者可能有飲酒、吸毒、肝炎等既往史。如果後期發展為肝硬化,會出現黃疸、肝掌、蜘蛛痣、腹水、腹部靜脈曲張等體征。,可以和FD區分開來。
肝功能和腹部b超可以輔助診斷。
六
慢性胰腺炎
特點:油膩食物後脂肪性腹瀉。
輕型胰腺炎可無明顯臨床癥狀或僅有輕度消化不良,而中、重度慢性胰腺炎可有多種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糖尿病等胰腺內分泌功能障礙及並發癥。體征顯示腹部壓痛與腹痛程度不相稱,多數只是輕度壓痛。
所以有時很難和FD區分,但這類患者吃油膩食物後經常腹痛腹瀉,腹瀉是脂肪性腹瀉,可以幫助區分。
胰腺增強CT和磁膽胰管造影有助於明確診斷。
七
慢性膽囊炎
特點:進食油膩食物後,胃脘痛明顯加重。
慢性膽囊炎可長期無癥狀,也可反復出現上腹部脹滿、惡心、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但大多伴有厭食和油膩食物。進食油膩食物後癥狀明顯加重,多為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有時在夜間或飯後出現右肩不適或右肩疼痛等癥狀,與消化不良不同。
腹部b超、口腔膽囊造影、CT等影像學檢查常可發現膽囊炎征象,可與FD相鑒別。
八
膽石病
特征:有膽結石史。
大多數膽石癥患者沒有臨床癥狀。如果並發慢性膽囊炎,可反復出現上腹部脹滿、惡心、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但多數患者有膽結石病史,其癥狀與油膩飲食有關,可引起急性劇烈腹痛,抗感染和控制油膩飲食有效,可與FD相區別。
腹部b超、口腔膽囊造影、CT等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膽囊結石和/或膽囊炎,可與FD相鑒別。
摘要
?總之,FD是臨床常見疾病,其診斷主要基於臨床癥狀的分析和必要的輔助檢查進行例外診斷。
這類患者的診治需要收集臨床癥狀、伴隨癥狀、病史、體格檢查等更詳細的信息,以便識別這類疾病,適當選擇輔助檢查進行鑒別診斷,最終確診疾病。
對於有“報警癥狀和體征”、年齡在40歲以上的,壹定要徹底檢查,直到找到病因,以免誤診漏診。
延伸閱讀
診斷FD,排除器質性疾病,40歲是分水嶺。
FD是壹種排除診斷的疾病。在臨床實踐中,要註意避免漏診器質性疾病。因此,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進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首先要判斷患者是否有以下器質性疾病的“警示癥狀和體征”。?
> 40歲,近期出現消化不良癥狀,如消瘦、貧血、嘔血、黑便、吞咽困難、腹部包塊、黃疸等。,消化不良癥狀逐漸加重。
那些有“報警癥狀和體征”的人必須徹底檢查,直到找到原因。
年齡小於40歲,無“報警癥狀和體征”者,從癥狀上可初步與器質性疾病相鑒別。
如果沒有提示器質性疾病,可以體驗治療2~3周,觀察癥狀。
如有相關器質性疾病提示,應選擇血常規、尿常規、便潛血試驗、血沈、肝功能檢查、胃鏡、腹部b超(肝、膽、胰)等有針對性的檢查,幫助明確診斷,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