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是什麽?
開封的工業在第壹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受益於國家的投資。機械廠、化肥廠、儀器廠、熱電廠和制藥廠等大型企業在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投資,空氣分廠、閥門廠、牽引廠、無線電廠、玻璃廠和毛紡廠等企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投資。國家的持續支持為開封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
不可否認,開封工業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面對民營經濟的競爭,以及諸多因素的影響,開封工業放緩了發展步伐,壹些企業甚至消失了。這種情況讓人感嘆。
"妳知道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嗎?"5月15日,記者來到位於汴京路東段的蔚藍加州小區。市民李女士帶著兒子在小區散步。面對質疑,李女士壹臉不解。當記者告訴她這個小區建在原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的舊址上時,她恍然大悟。原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曾是原機械工業部大型企業,是全國最大的拖拉機和內燃機制造專業化企業。河南省汽車拖拉機電氣設備質量檢驗監督中心也設在該廠,主要產品多次獲得部、省優秀產品,並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授予“首批汽車零部件推薦產品”稱號。
原開封柴油機廠擁有國內先進的柴油機生產技術。從1970到1985,該廠生產凱豐牌X195的12馬力以上柴油機和K1100的15馬力以上柴油機。現在已經看不到企業的痕跡,很多商品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新曹路宏達東方花園小區和勞動路東方風情小區分別是原開封無線電壹廠和原開封光學儀器廠。新曹路凱豐軸承有限公司門外還掛著公司的牌子,大門外掛著的“綠標單位”牌子似乎在訴說著工廠的繁華。
現在鐵門緊閉,門外掛著“搬遷區閑人勿入”的牌子。在原開封博大電機廠的工地上,工人們正忙著建高層和小高層...
這些只是我們城市東部重工業區的幾個“鏡頭”。在我市其他地區,壹些曾經的工業企業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原來的玻璃廠、原來的火柴廠。人們樂於住進新房,老人們看到自己年輕時經營的生意即將消失時發出感嘆。
舊工廠變成了居民區,舊工業的痕跡逐漸被抹去。雖然感情上無法接受,但現實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房地產商為什麽看這些老企業?國家保護耕地,紅線不可逾越。在土地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老工業場地往往面積巨大,地塊整齊。除了解決職工安置問題,不涉及太多房屋征收事宜,可以保證開發收益,是房地產開發的理想用地。采訪中,壹位房地產企業老總談了自己的看法。
保護和發展是矛盾的。目前我市住房需求仍然是剛性的。老廠空置多年,也沒產生多少經濟效益。部分企業職工存在吃飯和安置問題。城市發展迫切需要解決住房問題。拆除大面積的工廠建房子,既能賺錢,又能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使用
“工業旅遊”是壹種新的旅遊產品。
時間不長,不是歷史文物,也很難立法保護,但具有文物的屬性。如果它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們要保護工業遺產和工業遺跡嗎?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時間是不可逆的,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註定成為歷史。相對於歷史悠久的歷史文物,工業文物的保護是否有價值?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市發展的總趨勢。無論城市是落後還是先進,未來都壹定會經歷工業化階段。工業遺跡是工業化過程中留下的痕跡,保護好它們也能給後人留下完整的歷史軌跡。
開封是壹座老工業基地城市。近年來,我市工業崛起步伐加快,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但壹些老工業企業退出市場後,隨著企業實體的消失,其歷史只能存在於地方誌中。如果它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後人進行了修舊如舊的開發,其價值也很難與保存下來的相提並論,還不如原來的。在書中存在是壹回事,但在現實中存在不是更有意義嗎?“老工業基地”的痕跡是無法完全抹去的!
去年5月17日上午,開封日報“中原之夢”中原經濟區18城市發展銀行采訪團來到古都洛陽,探訪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區,這裏的蘇聯工業風格建築和蘇式建築以及中國易拓等國家“壹五”重大工業建設項目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區以主廠房、廣場和中國易拓廣場前的中軸線為核心,有前蘇聯援建洛陽市重點工程時修建的大量廠房和生活區,包括大量蘇式廠房、設備、流水線和蘇式住宅區,至今仍真實完整。
洛陽也是老工業基地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壹些老企業正在消失。
圍繞工業記憶,洛陽成功開發了“東方紅工業旅遊”景區,擁有10多個工業旅遊景點,還建成了東方紅農業博物館,全方位展示農業文化和產業化。
洛陽日報的同事自豪地說,澗西工業遺產街區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遺產的特點,是中國工業化史上極其重要的物質遺產和城市記憶,是新中國城市工業化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情感價值。“東方紅工業旅遊”景區也成為全國首批工業旅遊示範點,建西工業遺產街區也成功入選2011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東方紅工業遊”也成為洛陽工業旅遊的領導品牌,被媒體譽為洛陽旅遊的新名片。
留下工業記憶,洛陽不僅開發了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升華了其文化價值,也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資金來源。
3月13日,開封日報“全國巡講副中心城市建設體驗新聞調查”采訪團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我們參觀了青島啤酒博物館。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中國首批“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是“青島啤酒工業之旅”的主要線路。博物館建於百年前的青島啤酒老廠房內,以百年歷史和工藝流程為主線,濃縮了中國啤酒工業和青島啤酒的發展史,集文化歷史、生產工藝流程、啤酒娛樂、購物餐飲於壹體,具有知識性、娛樂性和參與旅遊性的特點。博物館分為三個區域:百年歷史文化區、啤酒生產線區和多功能娛樂區。在這個博物館裏,遊客不僅可以了解啤酒生產的全過程,還可以品嘗啤酒的原料,喝熱紮啤,在“醉屋”裏體驗真正的“醉”的感覺。
體驗工業遺產的時間記憶,感受現代工業的獨特魅力。聰明的青島人讓“工業之旅”變得有吸引力和獨特。如今,青島啤酒工業之旅年客流量超過60萬人次,旺季平均每月接待遊客超過65438+萬人次,每年盈利超過10萬元。
事實上,我們必須小心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城市。寧波人也非常重視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他們將舊城改造中的破磚瓦視為珍寶,用在寧波博物館的建設中。3月19日,開封日報“全國副中心城市建設體驗新聞調查之旅”采訪團來到寧波,寧波博物館特殊的建設理念吸引了我們。與2008年的新建築相比,這座建築除了其新潮的設計外,看起來就像壹座古董。寧波博物館外墻由“瓦墻”和“竹模混凝土”組成。“瓦墻”使用的是寧波市拆遷中回收的數百萬塊舊磚瓦。墻上是古老的街道和現代的建築,這使得寧波博物館的外觀濃縮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本身就成為了歷史展品。
寧波市文化廳的同誌陪同,文化是城市的根和脈。磚瓦是寧波老祖宗給我們的吉祥禮物。是地域文化經過歷史風雨洗禮後留下的永恒之火,是我們每個人的情感記憶、價值尋求和審美寄托。寧波博物館古樸的風格讓後人從壹磚壹瓦中找回記憶,尋找壹條造夢的歸途,在斯裏蘭卡出生長大。
鏡頭
《窯洞屋》記錄了創業的艱辛。
我們的舊工業遺產並沒有完全消失,許多東西仍然存在。文明社區的“窯洞屋”很獨特。
從松門沿宋新路向東,在益農中街南口向北拐,妳會看到壹排低矮的窯洞式建築。這些城市裏的“窯洞”被那個地區的居民稱為“窯洞”。
5月14日上午,記者探訪了“窯洞屋”。
走在狹窄的街道上,映入眼簾的是大面積的“窯洞房”,壹個個“窯洞房”由半米厚的磚墻連接,上下都是紅磚,屋檐拱起,門窗破舊,甚至有的房子因為很久沒人住,連門窗都沒有。爬到屋頂,壹眼望去,“窯洞屋”如滾滾波濤壹般壯觀。如果中間沒有低矮的屋脊,這將是我們城市建築史上的壹個奇跡。
“什麽是奇跡?又黑又潮濕,幾乎無法生存。”72歲的孫老人見記者對這些老房子感興趣,便和記者聊了起來,並把記者領進了她的“窯洞屋”。屋頂的頂部大約2.5米,2米多寬,3米長。唯壹的窗戶和門在同壹個方向,所以房間裏的空氣不能對流。屋頂和墻壁都是用沙子和灰粉刷的,用手摸會掉土。墻壁是磚砌的,拱形屋頂也是磚砌的。整個房間沒有鋼筋。由於沒有橫梁和檁條,整個房間除了門和窗之外,沒有任何木材。
“說‘窯洞房’都幾年了。”今年80多歲的梁說,這棟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化肥廠初建時蓋的。當時國家投資建設了開封化肥廠。由於材料短缺,所有的鋼筋和木材都被用於建造車間。建築商得有個住的地方。利用開封粘土豐富的優勢,我們只用磚塊、沙子和石灰建造了這些“窯洞”。
在蜿蜒曲折的“窯洞屋”區域,記者發現大部分房屋都是空置的。交談中,大家都表達了對這些古色古香的房子的強烈感情。當時,經過幾十年的戰爭,* * *和建國不久,國家處於非常緊急的狀態,進行了大躍進式的建設。工人頭腦簡單,沒人關心吃什麽住哪裏。大家夜以繼日地工作,就是為了盡快把企業建設起來。雖然生活有點苦,但是大家都喊著工作,唱著歌過日子。回想起來,他們的心裏充滿了甜蜜。
後來,隨著企業的發展,華凱有了生活區,工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仍有壹些老住戶住在“窯洞裏”。近年來,“窯洞屋”被列為危房,房子開始漏水。下雨時,水也會進入屋內,居民不得不在門口堆土堆,以防積水。年輕人覺得這裏條件差,或買房或租房,從“窯洞屋”裏“逃”出來。
“窯洞屋”區域也更加破舊。
文明小區裏,工作人員說起“窯洞屋”都是哭。為什麽?生活條件太差了。“窯洞房”區域有140多戶戶籍居民,房屋屬於單位公房。華凱社區黨支部書記高雲拿出壹疊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來信,稱居民在呼籲拆遷。
網上的網友也對此議論紛紛。他們說,“窯洞屋”陪伴了幾代文明人走過了50多個春夏秋冬,見證了建國初期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見證了老壹輩建設者為國家工業發展做出的貢獻和犧牲。“窯洞屋”承載了很多珍貴的時代信息,蘊含了壹代人的愛國情懷,是老壹輩建設者留給後人的寶貴歷史遺產。華凱建設時期,是國家加大支持開封發展的時期。以華凱為代表的許多企業形成了開封東部的重工業區,“窯洞”是我市工業發展的壹個縮影,值得珍惜。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獨特產物,記錄了人類窯洞的歷史。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人不再住在窯洞裏,壹些窯洞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被譽為中國黃土建築的奇跡,人類生活歷史的“活化石”。“窯洞”產生於建國初期的特殊時期,也出現在我國壹些老工業基地城市。但是由於當地老城區的大改造,很多都消失了。首都圈中心相連的“窯洞屋”開封很少見,有網友建議保留。
然而,居民的生活條件有待改善。這些記錄開封工業史乃至中國工業史的房子呢?各方面都需要統籌考慮。
記者手記
工業遺產的消失會留下遺憾。
我市要建設經濟文化強市,大力開展文物保護和開發,現代工業遺跡和遺產保護需要提高到壹定水平。
文化遺產可以增強壹個民族的認同感,也可以凝聚和鼓舞壹個城市的人民和精神。開封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積累了大量的老工業遺存。這些老企業建築和設備記錄了當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景象,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是這個城市新的歷史內涵,應該是壹筆寶貴的財富。如果亂拆,會刪除城市物化的歷史記憶,最終會留下遺憾。
國外經驗表明,了解老工業的文化價值,建設工業博物館,合理開發,形成新的旅遊項目,既能保證城市工業文化的延續,又能豐富我市的旅遊產業項目。就工業品而言,每壹個“河南第壹”背後都有壹個故事。目前,私營部門仍有壹些老企業產品。如果收集它們還為時過晚。還有少數企業水塔、領導人雕像、鐵路支線等。在我們的城市裏,哪些充滿文化內涵,值得未來的人們去品嘗。
然而,目前國內工業遺產的保護處於沒有法律依據的狀態。舊廠房不可能都留下來,哪些企業和建築要保護,沒有壹個標準。另壹個重點是對主體的保護。企業經營良好,可以得到企業的保護,但是那些已經破產的企業誰來出資保護呢?
工業文明是開封文化的壹部分,是我市老工業基地特有的,也是其他新興城市所缺乏的。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保存老工業基地的記憶,需要大家統壹認識,敢於嘗試。這項工作可以由政府、企業來做,市場化運作。但要根據客觀實際統籌考慮。
/kfrb/html/2014-05/20/content _ 16650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