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種植技術
(1)播種量。每667m2播種50 ~ 100g白蘆筍和100g綠蘆筍。
②整地施肥。選擇土壤疏松、肥水條件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砂壤土。挖深約30厘米,每667米施基肥2000-3000斤,將肥料翻入土中,整平地面後,做東西向邊框,邊框長10-15米,邊框寬1.2米,壟高20厘米。
③播種期。5 cm土層溫度達到10℃以上即可播種,保護地育苗。70天左右即可播種,根據不同的茬口,從春季到秋季均可播種。
④種子處理。蘆筍種子皮厚而硬,蠟在外面難以吸水,播種前必須浸泡加速發芽。方法是:先用冷水將種子浮起,去掉皺縮的種子和蟲蛀的種子。然後在3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2 ~ 3天,每天換水2 ~ 3次。種子充分吸水後,將水過濾,放入鍋中,在20 ~ 25℃下加速發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 ~ 2次,防止種子腐爛,約10%的種子發芽時播種。
⑤母豬。播種前,要用濕氣澆灌腳底。水滲出後,按照10 cm的株距做壹條直線,將已經發芽的種子播在種植地點,覆蓋2 cm厚的細幹土。
⑥地膜覆蓋。播種後立即用地膜覆蓋,可提高地溫,保持濕度,有利於出苗,但應在滿苗後及時揭去。
⑦苗木生長過程中應註意地下害蟲的防治。
(2)殖民化。
①栽培地點的選擇。對栽培場地的要求與育苗場地相同。
②整地、種植開溝、施肥。清園深耕後,按白蘆筍1.8m,綠蘆筍1.5m的行距做壹條直線,沿線挖種植溝,深30-40cm,寬40-50cm。溝底施基肥,每667米施農家肥5000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地面覆土至距地面7 ~ 10 cm。
③種植時間。種植應在休眠期進行,春種應在3 ~ 4月。
(4)育苗。蘆筍苗可在地面種植3莖以上,起苗時要帶土坨,防止傷根。在溝內以30cm的間距種植幼苗,使幼苗的根盤低於溝面12 ~ 15cm,並沿溝同方向托住鱗芽組的壹端,以便日後培土。覆土約5 cm後,蓋上根盤,略壓,使根盤與土壤緊密相連。然後澆水,緩苗,結合中耕,覆土兩遍,每次3-5cm,使根盤埋入土下10-15cm。
(3)現場管理。
(1)水。蘆筍慢栽後,要根據土壤墑情澆水。
②追肥。7月中旬和8月中旬,每667 m2追肥30公斤,追肥後及時澆水。
③10 ~ 15cm 10月中下旬澆水後,保墑保溫,有利於苗木安全越冬。
(4)培土。白蘆筍應在種植後第二年的春季栽培,在抽水軟化嫩莖前先培養嫩莖。土壤栽培應在收獲前10 ~ 15天,10 cm土壤溫度達到10℃以上時進行。太早,因為地溫上升慢,出筍晚;如果為時已晚,壹些嫩莖已經出土,遇光會變色。土壤宜在土壤幹濕時的晴天中耕,中耕土壟的寬度要大,厚度在土下25 ~ 30厘米。
綠蘆筍收獲前不需要培土,但地下莖上方有15 cm的土層。
(4)收割。
(1)前壹年春天種下的蘆筍,可以收獲竹筍40天左右,然後每株留三個母莖生長,再生竹筍繼續收獲夏筍30天左右。
②對於前壹年夏季種植的蘆筍,第二年春季每株留3-4個母莖,然後采摘筍50-60天。
③成熟筍田,壹般春季采筍60天,6月中旬每株留2-3個母莖生長,其余筍連續采至8月上旬,停止采收。
④壹般采收後,應有3個月左右的生長期,為第二年的竹筍制造足夠的營養。營養生長期,要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⑤收割方式。白蘆筍每天早晚切1次。當發現土壤表面有裂縫或濕圈時,可以定位竹筍,挖下來,在17 ~ 18 cm處切開,不要傷到地下的莖和鱗莖。收割後,用土填滿坑。產品立即裝箱並用濕黑布覆蓋,以防止幼筍見光變綠。
綠蘆筍壹般在早上采收,在地面或地下1 ~ 2 cm處切下高達21 ~ 24 cm的嫩莖。氣溫高的時候,每天收獲兩次,防止竹筍松散,組織老化。
(5)及時控制病蟲害。蘆筍常見的病害有莖枯病、根腐病、立枯病、菌核病、褐斑病等。害蟲有蚜蟲、薊馬、地下害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