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秋季養生 - 國語.吳語》壹卷文言文

國語.吳語》壹卷文言文

1. 《國語·吳語》的文言文翻譯

“您何不也以人為鑒,不要只是用水作鏡子。過去楚靈王不行君道,臣下的告誡勸諫都聽不進去。他在章華這個地方建造臺榭,鑿石為槨,引來漢水,仿效舜的陵墓。他使楚國疲憊不堪,還窺伺著消滅陳國和蔡國。他不修內政,卻想越過鄰國去征服東方的諸侯,他化了三年時間才渡過沮河和汾河,想征服吳越兩國。他的民眾再也忍受不了饑餓勞累的痛苦,全軍在乾溪發動了叛亂。楚靈王只身逃亡,惶惶不安地流竄於山林之中,三天後才碰見侍衛的涓人疇。楚靈王向他呼救說:‘我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了。’疇趕快走到靈王面前,靈王枕著他的腿就在地上睡著了。靈王睡著後,疇用土塊代替枕頭抽身離去。靈王醒後不見疇,就自己爬著想進棘城的大門,棘城的人不接納他,最後總算被申亥收容。靈王上吊自殺,申亥背著靈王的屍體回到家中,用土把他埋在屋內。這些應該牢記的事,難道很快就被諸侯們遺忘了嗎?”

“現在您改變了當年鮌和禹治水的功業,築臺修池以享樂,使民眾為修姑蘇臺而疲憊不堪。上天又用災荒奪去了我們的食糧,都城邊邑連年饑荒。您違背天意而去攻打齊國,吳國的民眾都要離棄妳了。國家的傾復,就像壹群野獸那樣,壹個野獸中了箭,整群野獸都會逃去,您還有什麽方法收拾局面呢。越國人必定會來侵襲我們,那時您即使後悔,還來得及嗎?”

吳王不聽勸諫。在他執政的第十二年起兵攻打齊國。齊國與吳國軍隊在艾陵交鋒,齊軍戰敗,吳國暫時取得成功。

2. 《國語吳語》的翻譯

原文: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知越國之政。”

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於吳。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

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

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

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

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禦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裏,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生丈夫,二壺酒,壹犬;生女子,二壺酒,壹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誌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誌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

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 *** ;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敗,又郊敗之。

遂滅吳。 譯文;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後,就向全軍發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大夫文種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壹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

就如蓑衣鬥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壹定要用上它的。現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後,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麽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壹起商量滅吳之事。

隨後,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對吳王說:“我們越國派不出有本領的人,就派了我這樣無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對您大王說,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說: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願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

並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將率領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壹切聽從大王的指揮。如果您大王認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末我們將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壹起投到江裏,然後再帶領現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壹死戰,那時壹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於是拿壹萬人的軍隊來對付您大王了,結果不免會使越國百姓和財物都遭到損失,豈不影響到大王加愛於越國的仁慈惻隱之心了嗎?是情願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化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壹下,哪種有利呢?” 吳王夫差準備接受文種的意見,同越國訂立和約。

吳王的大夫伍子胥勸阻說:“不行!吳國同越國,是世代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國家,三條江河環繞著兩國的國土,兩國的人民都不願遷移到別的地方去,因此有吳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國的存在,有越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吳國的存在。

3. 國語·吳語 部分翻譯

吳王夫差於是對大夫們說:“我將要實行征服齊國的宏大誌向,為此我將允許越國講和的請求,妳們不要幹擾我的考慮。假如越國已經改弦更張,我還要求它什麽?假如越國不改正,從齊國返回後,我還可以整頓軍隊教訓它。”

伍子胥勸告說:“不可以允許越國的求和。越國並非真心與吳國友好,也並非害怕懾服於我們軍隊的強大。越國的大夫文種勇敢而善於謀略,他是想玩弄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實現其野心。他本來就知道您崇尚武力,好勝心強,所以就用委婉動聽的話來放縱您的意誌,讓您貪圖中原各國的安樂,以自取敗亡。使我們的軍隊疲憊,兵器損耗,民眾背棄逃亡,國力日趨衰竭,然後安安穩穩地收拾我們的殘局。越王重信義,愛民眾,四方的人都歸附於他。那裏年年豐收,國勢隆盛。現在我們還有力量戰勝他,好比壹條小蛇,不打死它,長成了大蛇可怎麽辦?”

吳王說:“子胥大夫何必把越國講得那麽強大,越國難道會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嗎?如果越國不存在,那麽春秋兩季閱兵時,我向誰去炫耀我們的軍威呢?”於是就答應了越國的求和。

兩國將要舉行盟誓時,越王又派諸稽郢推辭說:“妳們認為盟誓有用嗎?先前盟誓時留在嘴邊的血跡還沒有幹,足夠表示結盟的信義了。妳們認為盟誓沒有用嗎?君王可以放棄武力威脅,親自來役使我們就行了,何必看重鬼神的威力而看輕自己的力量呢?”吳王於是同意了,達成了講和的口頭協議而沒有舉行正式的 盟誓。

4. 《國語

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

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 *** 供養他們。就像蓑笠壹樣,雨已經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後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恐怕太遲了吧?"

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又有什麽晚的呢?"於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壹起商量。終於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原文: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知越國之政。”

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出處:《國語·越語》——左丘明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國語》全書二十壹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壹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

《齊語》壹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采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晉語》九卷,篇幅占全書三分之壹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壹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

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鄭語》壹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吳語》壹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百度百科——勾踐滅吳

百度百科——國語·越語

5. 《國語·魯語上》原文及翻譯

《國語·魯語上》又名《春秋外傳》《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

原文:

長勺之戰,曹劌問所以戰於莊公。公曰:“余不愛衣食於民,不愛犧牲玉於神。”對曰:“夫惠本而後民歸之誌,民和而後神降之福。若布德於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財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能使***祀。

數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今將惠以小賜,祀以獨恭。小賜不鹹,獨恭不優。不鹹,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將何以戰?夫民求不匱於財,而神求優裕於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曰:“是則可矣。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

譯文:

魯國將和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交鋒,曹劌問魯莊公憑什麽來作戰。莊公說:“我對百姓從不吝嗇衣服和食物,對神靈從不吝嗇牛羊和玉器”。曹劌回答說:“只有從根本上樹德施惠百姓才會歸附,百姓齊心然後神靈才會降福。如果妳能向百姓廣施恩德並公平地處理政事,使君子熱心於協助治國,小民熱心於貢獻力量;

同時妳的舉動不違背時令,耗費不超過常度,這樣百姓的日用就不會匱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靈。所以妳動員百姓沒有不聽從的,求神降福沒有不應驗的。現在妳只是到了臨戰關頭才給百姓施點小惠,獨自向神靈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獨自供奉也不可能豐裕。

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會歸附,供奉不豐,神靈不會降福,妳還憑什麽去作戰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匱乏,神靈所求的是祭品的豐裕,所以不可以不從根本上著眼。”莊公說:“我處理百姓的訴訟時雖然不能做到體察壹切,但總是力求以情理判斷。”曹劌回答說:“這就可以了。假如內心確實為百姓考慮,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壹定能達到目的。”

擴展資料: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相傳為春秋末魯國的左丘明所撰,但現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認為是戰國或漢後的學者托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壹部國別體史書,凡二十壹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

相較《左傳》,《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壹定的文學價值。《國語》按照壹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國語》全書二十壹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壹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

《齊語》壹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采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晉語》九卷,篇幅占全書三分之壹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壹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

《鄭語》壹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吳語》壹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搜狗百科-《國語》

6. 《國語

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 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

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 *** 供養他們。就像蓑笠壹樣,雨已經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

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後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恐怕太遲了吧?" 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又有什麽晚的呢?"於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壹起商量。終於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原文: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知越國之政。” 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出處:《國語·越語》——左丘明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國語》全書二十壹卷,《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

《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壹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 《齊語》壹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采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

《晉語》九卷,篇幅占全書三分之壹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壹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 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

《鄭語》壹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

《吳語》壹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百度百科——勾踐滅吳 百度百科——國語·越語。

7. 《國語》壹書以什麽為主 A.記人 B.記言 C.記事 D.評論

《國語》壹書以(B.記言)為主。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是中國古代的壹部國別體著作,左丘明所撰。《國語》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往往通過言論反映事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壹定的文學價值。《國語》按照壹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擴展資料:

《國語》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全書***二十壹卷:

(1)《周語》三卷,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至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

(2)《魯語》二卷,則著重記載魯國上層社會壹些歷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這個禮義之邦的社會面貌。

(3)《齊語》壹卷,主要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采取的內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導思想。

(4)《晉語》九卷,篇幅占全書三分之壹強,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壹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的政治歷史,從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時間長,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國語》稱為“晉史”。

(5)《鄭語》壹卷記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繼替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靈王、昭王時的歷史事件。

(6)《吳語》壹卷、《越語》二卷記春秋末期吳、越爭霸的史實。

百度百科-國語

8. 文言文修什麽意思修、在文言文中意思要所有的意思順便帶上句子 愛問

1、形聲。

從彡(shān),攸(yōu)聲。“彡”有裝飾義。

本義:修飾,裝飾。 2、同本義 [embellish;decorate]。

修,飾也。——《說文》 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禮記·禮運》。註:“猶飾也。”

美要眇兮宜修。 ——《楚辭》 以修敬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又如:修容(整飾容貌);修詞(修飾詞句。亦指作文;文辭);修飾邊幅(形容註意儀容、衣著祳惱);修娖(整理修補)。

4、整修;修理 [repair]。 古不修墓。

——《禮記·檀弓》 修櫓轒辒。 ——《孫子·謀攻》 修守戰之具。

——漢· 賈誼《過秦論》 吾妻死,室壞不修。——歸有光《項脊軒誌》 5、又如:修娖(整理修補);修完補輯(修葺整治;補綴損缺);修月(古代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6、興建;建造 [build]。 鐘鼓不修。

——《呂氏春秋·先已》 乃重修嶽陽樓。——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修堤梁,通溝澮。

——《荀子·王制》 7、又如:修立(修建);修治(制作);修構(修建);修廢(興復廢業);修營(修建);修辟(修整開墾)。 8、[學問、品行方面]學習、鍛煉和培養 [study]。

修武之德。——《國語·晉語》 束發修學。

——《漢書·敘傳下》 壹善易修。——唐· 韓愈《原毀》 忌者畏人修。

怠者不能修。 9、又如:修省(提高道德修養,不斷反省自己);修省退悔(修身反省,退而自悔);修己(自我修養)。

10、修行 [practise Buddhi *** or Taoi *** ]。如:修積(行善積德);修服(指道教的修煉服氣。

服氣,即吐納);修持(持戒修行);修真(道教指學道修行為修真)。 11、整治 [put in order;administer] 管子修之。

——《史記·貨殖列傳》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三國誌·諸葛亮傳》 修之於朝廷。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12、又如: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備);修文(采取措施加強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禮樂教化等);修近(整頓內務);修言(統壹號令);修事(治理政事)。 13、實行;從事某種活動 [practise;carry out]。

食土不均,地之不修,內有辱於國。——《國語·吳語》。

註:“墾也。” 修其宗廟。

——《禮記·中庸》。註:“謂埽糞也。”

14、又如:修全(補救;變通);修削(進攻;砍殺);修禊(古代習俗,在三月三日到水邊遊玩,以祓除不祥)。 15、編纂;撰寫;寫 [pile]。

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北史·序傳》 16、又如:修撰(編輯又指掌修國史的官);修文郎(稱陰曹掌著作之官);修劄(寫信)。

17、設。置備 [be ready]。

修其簠簋。 ——《國語·周語》。

註:“備也。” 18、又如:修名(修刺。

置備名帖,以作通報姓名之用);修饌(準備飯食)。 19、循;遵循 [follow]。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0、又如:修今(拘守現狀);修古(遵行古道);修本(猶溯源);修名(循名,依照名稱)。

21、通“休”。休整;休養 [rest]。

如:修攝(保養;調護);修鱗養爪(喻保養、積蓄戰鬥力)。 22、修訂,修改,改正 [revise;amend]。

欲自修改。——《世說新語·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