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狂人開啟林下種植竹蓀新時代。
近年來,為了傳授竹蓀栽培技術,高跑遍了5省8區15個縣市,鄉鎮不計其數。現在,他的足跡布局還在不斷擴大。
竹蓀栽培的林下年齡
2065年4月30日是高忙碌的壹天。下午五點,他剛從南平市回到大瀝鎮。還沒來得及回家,他馬上沖到張發貴家,和他壹起進了竹林。
近年來,在高的帶領下,張發貴壹夜暴富,成了他的忠實“粉絲”。因此,當高推廣種植林下竹子時,張發貴帶頭種了7畝。
揭開塑料薄膜,高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壹幕。竹蓀已經長出了雪白的菌絲,很粗。
在高所在的大瀝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少數農戶種植竹蓀。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2003-2005年大理鎮竹蓀畝產達到100kg ~ 200kg的高峰。巨大的利潤讓很多村民開始種植竹蓀。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田種植的竹蓀產量會逐年下降,到了第四年,畝產甚至不到40斤。此外,在田地裏種植遮蔭棚和茅草屋頂的成本為每畝3000元,許多農民轉向種植煙葉。2013年春季,大理鎮竹蓀種植面積只有80畝,不到10年前的20%。
竹蓀的大田栽培遇到了瓶頸。難道要看到過去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就這樣荒廢了嗎?
高想出了壹個主意:竹蓀竹蓀屬於野生食用菌,經過人工馴化,成為野生品種。竹蓀竹蓀現在可以從地裏“搬”到樹林裏栽培嗎?於是,從2007年開始,他開始研究林下栽培竹蓀。
2012在高試驗林進行了竹蓀套種試驗,選擇了3種不同林地進行示範。他的第壹個選擇是嘗試在杉木林下種植約1畝土地。因為光線太暗,土質沒選好,產量不高,但它們又大又粗,質量又高,這無疑給了高希望。
2013,高再次實驗。示範場竹蓀6月份開始采摘,可采收2 ~ 3批,畝產41.5公斤,產值1.2萬元。
2014年,高經過多年試驗,宣布林下栽培竹蓀技術獲得成功,林下栽培的竹蓀品質比大田栽培明顯提高。以2013為例。當年高試種的林下竹蓀收購價至少達到壹公斤300元,而大田竹蓀還不到240元。
順昌林業局退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永青說:“林菌模式可視為林下經濟的最佳模式之壹。以竹蓀為例,竹蓀的生長需要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而樹木的光合作用則相反;此外,栽培竹蓀的培養料是竹片等。,還可以供應給樹木(www.Cyone/)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高在林下種植竹蓀研究成功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原來的種植戶紛紛返回。對於農民來說,這意味著每畝地將節省3000元的建蔭棚成本,按照2014的收購價,農民在林下種植竹蓀每畝可獲得7000元的純利潤。
從農經幹部到“土壤專家”
說到順昌的“竹蓀狂人”,當地人都知道是高。
高原系大瀝鎮經濟管理站農業經濟師。十多年前,他在參加壹次技術咨詢活動時,聽到壹位農民抱怨竹蓀栽培技術欠缺,便開始潛心研究竹蓀栽培技術。
2000年前後,高開始嘗試在自己的地裏種植竹蓀,利用竹企的竹下腳料代替鋸末,探索開發出竹蓀生態栽培“三增、築堆發酵”新技術,創下了畝產100公斤的高產紀錄,使竹蓀增產120%以上。經省市食用菌專家組鑒定,高的“三加壹堆發酵”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原來竹企要花錢請人清理廢料,變成了香噴噴的饅頭,成功變廢為寶。這樣,既發展了循環經濟,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此後,高到周邊縣市甚至到江西、浙江等地義務傳授竹蓀栽培技術,接待了壹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農民和朋友們親切地稱他為“竹蓀專家”。
除了實踐經驗,高的理論知識也極其豐富。作為第壹起草人,他制定了《福建省竹筍栽培技術規範》地方標準,填補了竹筍栽培技術規範的空白。同時,他參與編寫了《竹蓀》壹章。在《中國食用與藥用微生物學》上,又寫了《竹蓀的栽培》。靠農林下腳料致富”,被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範系列。此外,他還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順昌縣竹蓀產業升級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曾經半路出家的“土專家”,如今成了種筍第壹人。
科普營銷超市
高在有很好的聲譽。經常有人來找他學習,或者寫信詢問技術信息,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田裏指導農民。外地農民沒了氣,既費錢又費時。
為了方便農民咨詢,高在農歷每周六開設“科普產銷超市”,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服務。
在高的指導下,大瀝鎮農民關建清來高價種植竹蓀,每畝純收入6000多元。關建清說:“我沒種過竹蓀,但這麽好的產量和收入,全靠高耐心指導,不僅教我們種,還幫著賣產品。我們歡迎這樣的‘科普超市’。”
壹次,高從網上得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聯系公司引進法國細刀豆種植310畝,並在“科普營銷超市”發布信息。菇農紛紛種植刀豆,采取菇豆連作增加收入。李墩村番地組菇農鳥齊說:“壹畝地幾十天收入就有500元,多虧高牽線搭橋。”
為了讓“科普產銷超市”更有活力,他經常邀請市縣的專家來坐講座,舉辦柑橘、蓮子、養豬等技術講座。,還邀請當地養殖專家和流通大戶發表意見。
“我的夢想是把我的技術變成農民口袋裏的錢。”對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