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是什麽做的
原料配方 瘦肉100公斤 醬油22公斤 白糖3公斤 黃酒4公斤 茴香120克 生姜1公斤
制作方法 1.原料肉的處理:除去骨、皮、脂肪、筋腱及結締組織等,然後將瘦肉順其纖維紋路切成肉條後再橫切成3厘米長的短條。
2.煮肉及炒幹:把切好的瘦肉放在鍋中,加入與肉等量的水,然後分三個階段進行加工。
第壹階段:把瘦肉煮爛。用大火煮沸後,撇去上浮的油沫,直至肉爛為止。如肉未爛而水已幹時,可以酌量加水。當用筷子夾肉,稍加壓力,肉纖維即自行分離,則表示肉已煮爛,此時可以把調料加入,並繼續煮至湯快幹時為止。
第二階段:即炒壓階段。用中等火頭,壹邊用鍋鏟壓散肉塊,壹邊翻炒。註意不要炒得過早或過遲。因炒壓過早,肉塊未爛,不易壓散,工效很低;炒壓過遲,肉塊太爛,容易焦糊,造成損失。
第三階段:即炒幹階段。火頭要小,連續勤炒勤翻,操作輕而均勻,在肉塊全部松散和水分完全炒幹時,顏色就由灰棕轉變成灰黃色,最後就成為具有特別香味的金黃色肉松。
將剛加工的肉松趁熱裝入預先洗滌、消毒和幹燥的玻璃瓶內,放在幹燥處,可以保存6個月不變質。裝入防潮紙或塑料袋內,亦可作短期貯藏。
太倉肉松
太倉肉松,太倉食品壹絕,中國食品壹絕。 太倉肉松,老少鹹宜鹹喜,聞名海內海外。
太倉肉松歷史久矣,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太倉昭忠祠旁即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因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對肉松美味稱贊有加,故太倉肉松遂成為官禮物品,馳譽四方。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甲級獎,乃享譽壹百多年的著名特產。
太倉肉松
據《太倉州誌》載:“肉松制法創於倪德,以豬、雞、魚、蝦肉為之。德死,其妻繼之,味絕佳,可久貯,遠近爭購,他人效之弗及也”。
倪德,字鴻順,原籍常熟支塘,精於菜肴烹制,清光緒十年(1884年)移居太倉。因其烹飪技術壹流,常被太倉大戶人家請去掌勺。其拿手絕活壹是燒五香燜肉,甜而不膩,入口即化,故大受食客青睞。
相傳,有次太倉狀元陸增樣家宴請賓客,請倪德去主勺。倪壹時分心,竟把五香燜肉燒過了頭。倪德見湯汁燒幹,肥瘦分離,不成塊狀。因宴席急等上菜,倪德靈機壹動,索性將鍋中之肉剔骨去皮,再反復揉炒,這將錯就錯的壹試,竟創制出了壹種黃燦燦、毛茸茸、蓬松的全新食品。賓客因此菜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且風味獨特,皆追問菜名,倪德急中生智,脫口道:“此乃肉松”。
肉松自創制後,深受歡迎,食客不絕,倪德遂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太倉昭忠祠旁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後因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對肉松稱贊有加,太倉肉松成了官禮物品,馳譽四方。此後,太倉肉松在國內獲各種金獎、金杯數十項,成為太倉著名土特產。
太倉肉松因其易消化,含膽固醇低,且甜中帶鹹,鹹中帶鮮,吃口酥松柔軟,綿而不膩,余香悠長,故老少皆宜。不但成為酒宴上常規冷菜之壹,還成了旅遊、休閑之佳品。又因開發出了魚松、雞松、蝦松等多種品種。且既有軟包裝,又有盒裝、罐裝,以及高檔禮品裝,因此太倉肉松已成為人們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福州肉松
福州肉松是用豬瘦肉、紅糟、白糖、醬油、熟油精制成的細絲狀食品,食之酥甜脆,油而不膩,入口自溶,鮮美可口,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壹。
肉松相傳是福州壹位官廚補錯救急而發明的。清鹹豐六年(1856年)福州鹽運使劉步溪的廚師林鼎鼎,在烹調時不慎把豬肉煮得太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