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食之都是哪四個?
燕窩——正確的譯法是SWIFLETS NEST,壹向被認為滋補品,是壹種生長於東南亞、印尼、新加坡和泰國壹帶海域、喜歡群體棲身於海南懸崖峭壁的石洞內,壹種叫“金絲燕”的雀鳥,利用苔鮮、海藻和柔軟植物織維混合他們的羽毛和唾液膠結而成的燕窩,作為藏身之所。人們把這種燕窩取下來,經過提煉、選揀就成為名貴的燕窩。
“金絲燕”每年結巢三次,第壹次結之巢厚而潔白,由於金絲燕經過漫長的冬季,有較長時間休養生息,體內儲存了足夠的養份,唾液質素較優,所以築起來的巢較優較厚,形狀特佳,而成盞形,故名為燕盞,是燕窩中之極品。 到了六月,金絲燕又再次築巢,由於相距時間較近,體質未能完全恢復,故築起的巢質素較差,且身薄而多毛,與第壹次相比顯然稍次。到了九月,金絲燕又作第三次築巢,壹說正因金絲燕正頻臨生產期近,又因時間迫促,體力和唾液未能得到充分補充,又亟需哺養雛燕,體力消耗極大,故第三次的巢窩,肯定比前兩次差了,因此要選用較多的羽毛和雜質混合才能築液不足,連血也吐了出來而成為血燕,這種說法是不足信。燕窩中有壹種名為“血燕”的,很多人誤以為因燕子築巢缺乏唾液連血亦吐了出來築巢,故成為血燕雲雲。其實血燕是壹種名為“棕尾金絲燕”所築成,這種燕子可能飲用的水質不同,又或因所食的飼料可能含有礦物質等因素,引至其唾液呈現紅色,故築出“血燕”巢。
血燕以泰國的羅蘭巖山、康士山、宋卡山等地出產為多,實非如傳說因燕子嘔出之血所形成。根據資料顯示,血燕質素其實比白燕逍遜,香氣和浸發所得成份亦不及白色的燕窩,血燕只不過是近年備愛推奉才名貴起來。
另壹種名為“白燕”,多產於印尼,還有壹種叫“毛燕”的多產於汶菜及波羅洲。此種毛燕身較薄,色較暗,多羽毛和雜質,主要由壹種名為“灰腰金絲燕”所築巢而成,其他含雜質和羽毛太多的統稱為毛燕。
資深的江潤祥博士分析,燕窩能促進細胞分裂(不會分裂癌細胞),刺激淋巴腺細胞,促進腎臟發育,有免疫抗菌作用,維護青春活力。燕窩無論產地、無論級數都有同等功效。燕窩最好用脫皮的老雞燉食是最佳配搭。燕窩還有“家燕”和“屋燕”,是聚居於古老大屋中築巢而成的。燕窩在元朝才入藥,燕窩能透過皮膚保持青春,燕窩含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灰份、磷、鈣、鐵、鉀等營養成份,是愛好滋補的人士所喜愛的清潤極品。
魚翅,就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鯊魚屬軟骨魚類,鰭骨形似粉絲,但咬起來比粉絲更脆,口感要好壹些。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魚翅(即軟骨)並不含有任何人體容易缺乏或高價值的營養,所以吃魚翅是壹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由於中國地處溫帶冬季寒冷,旱澇天災頻仍,內陸地區距海洋比較遙遠,故食品保存技術十分發達,幹燥水發工藝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幹蝦、海參、鮑魚、魚翅、燕窩、魷魚、香菇、玉蘭片、黃花、木耳都是這種方法的應用實例。在這個幹燥水發的過程中會有物理和化學的變化,食品的質地和味道有時會優於鮮品,還能除去壹些有害物質。其中魚翅的炮制和烹調工藝十分復雜而專業,幾乎不容業余者染指,這不僅為魚翅羹的高昂價格提供了理由,更奠定了吃魚翅堪稱中華文化奇芭的地位。如果這些技術因不吃魚翅而失傳,無疑是中華文明不可估量的損失。
魚翅是海味八珍之壹,與燕窩、海參和鮑合稱為中國四大“美味”。它是由鯊魚的胸、腹、尾等處的鰭翅切成絲幹制而成,不僅是有名的“美味佳肴”,而且據說還有多方面的食療價值。中國傳統認為食魚翅可益氣、清神、去痰、利尿、開胃、潤膚、養顏;能夠補五臟、長腰力、解肝郁、活氣血、潤肌理。
海參屬棘皮動物門,海參綱,是生長海洋底層巖石上或海藻間的壹種棘皮動物,又名海黃瓜、沙噀。種類很多,全世界約有1100多種,我國有100多種,可供食用的品種有梅花參、刺參、烏參、光參、瓜參、玉足參等20多種。海參品種因地而異,我國西沙群島,海南島盛產梅花參、烏元參等;福建、浙江出產肥皂參、光參,而北方海產唯有刺參,它是食用海參中較名貴的品種。
特征特性
刺參特征特性:又名沙巽,刺參科。體長20-40厘米。體呈圓筒形,背面隆起,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寡隨生活環境而異,生活於巖石底和水溫較低海區的個體,肉刺較多且大,體壁較肥厚,體色為黃褐或深褐色。棲息於水深3-15米處。活動能力較弱,餌料為泥沙中的有機質和微小的動、植物。如矽藻、原生動物、腹足類以及石蒓等。不耐高溫,夏季休眠,冬季行動活躍,產卵期隨水溫而異。壹般從5月中旬至7月上旬,產卵水溫在18-20℃。受精卵發育成稚參約需20余天,水溫超過20℃時,即開始夏眠,移至較深的巖礁陰暗處,停止攝食和運動。刺參的再生能力很強,
梅花參,刺參科,是海參中個體較大的壹種。背部肉刺較大,腹面管足多而密擠。背面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觸手20個,呈黃色。生活於3-10米的少數海草的珊瑚礁沙底,其泄殖腔內常有小魚***生。我國產於南海。體大肉厚,供食用,也供藥用,藥效同刺參,其營養價值僅次於刺參。
營養價值:
海參是名貴的珍饈海味,性溫,味甘微鹹,功能補腎益精,生肌止血。名列於八大海珍之中。肉色青潤,質地細嫩,含有高級蛋白質及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很早以前,就被人們視為滋補珍品。每百克幹品含蛋白質76.5克,脂肪1.1克,糖類13.2克,鈣、磷、鐵、碘等有益礦物質4.2克。海參是唯壹不含膽固醇的動物性食品。此外,海參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藥書記載,海參具有補腎益精,對治療肺結核咯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等都有壹定療效。海參體內含有壹種酸性粘多糖,對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受到人們青睞。
鮑魚,同魚毫無關系,倒跟田螺之類沾親帶故。它是海洋中的單殼軟體動物,只有半面外殼,殼堅厚,扁而寬,形狀有些像人的耳朵,所以也叫它"海耳"。螺旋部只留有痕跡,占全殼的極小部分。殼的邊緣有9個孔,海水從這裏流進,排出,連鮑的呼吸、排泄和生育也得依靠它。所以它又叫"9孔螺"。殼表面粗糙,有黑褐色斑塊,內面呈現青、綠、紅、藍等色交相輝映的珍珠光澤。鮮鮑經過去殼、鹽漬壹段時間,然後煮熟,除去內臟,曬幹成幹品。它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鮑、參、翅、肚",都是珍貴的海味,而鮑魚列在海參、魚翅、魚肚之首。鮑殼是著名的中藥材--石決明,古書上又叫它千裏光,有名目的功效,因此得名。石決明還有清熱、平肝息風的功效,可治療頭昏眼花和發燒引起的手足痙攣、抽搐等癥。全世界約有90種鮑,它們的足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我國渤海海灣產的叫皺紋盤鮑,個體較大;東南沿海產的叫雜色鮑,個體較小;西沙群島產的半紋鮑、羊鮑,是著名的食用鮑。由於天然產量很少,因此價格昂貴。現在,世界上產鮑的國家都在發展人工養殖,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培育出雜色鮑苗,人工養殖獲得成功。
素稱“海味之冠”的鮑魚,自古以來就是海產“八珍”之壹。鮑魚名為魚,實則不是魚。它是屬於腹足綱、鮑科的單殼海生貝類。因其形如人耳,也稱“海耳”。遼寧大連沿海島嶼眾多,礁石林立,氣候溫和,餌料豐富,很適合鮑魚棲息和繁衍。這裏所產的鮑魚占全國產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