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端午安康,而不說端午快樂?
圖片|藍lan-攝
物道君語:
有人說,中國人壹直是壹個避兇趨吉的民族。
“千百年來居安思危的中國人將避疫、防疫意識巧妙地融入壹年四季的節慶之中,並將其上升為壹種儀式化、審美化的民族心理。”
端午節,便是壹個祛除病瘟、驅邪禳災的吉祥日。
/
端午,又稱五月節、端陽節。
在古人眼中,五月又稱為“毒月”、“惡月”。今人多只記得端午放假,要吃粽子。
但其實端午節的習俗遠不止於此,比如漢族人會插艾草、菖蒲於門前,四川小涼山彜族人會進山采藥,廣西羅城仫佬族要擡紙船到田,請巫師趕走害蟲,藏族人會上山采花,用泉水擦拭眼睛、沐浴全身?
追根溯源,端午節不是粽子節,也不只是壹個慶祝的節日,它是驅毒避邪,禳災納吉的節令。
圖片|火星上的土豆-攝
圖片|恩揚-攝
端午,是夏天的儀式感
豐子愷曾回憶,兒時的端午節就很有講究。比如,提前壹個月,他的大姐就開始給家族中的孩童縫制“老虎頭”。
那天清晨,母親會買來蒼術、白芷熏屋子。還要把蜘蛛放在雞蛋中,煨熟後取出,只給孩子吃蛋,據說可祛病避邪。
圖片|cocacolakulo-攝
圖片|_Alan·阿瀾-攝
各人床頭上,掛著菖蒲與桃枝。夥計們在家中四處噴灑雄黃酒,在門上寫“王”字,給小孩塗肚臍眼兒。剩余的雄黃酒就留下來,日後若有人被蜈蚣毒蛇咬到了,就撈來塗抹,可以清毒消腫。
俗話裏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也有壹說是蜘蛛。
圖片|笨象仔-攝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
現在是陰陽變動的關鍵時刻,天氣多變潮濕,蚊蟲與五毒躁動,瘟疫瘴癘之氣滋長,容易引發疫病,人也常常覺得不舒服。
因此,端午節的重點在於驅毒避疫。它仿佛是壹次中華藥草的盛會,以美食,以佩飾,以裝飾,以香薰,以沐浴,護佑家人安康,讓我們迎來盛夏。
端午節,是提醒我們要更加警覺,以靜態保護為主,度過這個當下。
圖片|老海a-攝
圖片|LUCKY13-攝
端午,是對家人的關照
兒時壹看到家中長輩在洗粽葉、浸糯米,小嘴就開始流口水,眼巴巴地等著吃。
端午清晨,臉還沒洗幹凈,壹聞見那股清香,綿綿飄進鼻子間,顧不得燙就想吃。
圖片|_益鳴-攝
但阿嬤總是壹手把我攔住,非要先幫我用雄黃酒畫額,畫個“王”字,說是借猛虎避邪。戴上五彩絲線,細細叮囑我不可以扔掉弄斷。再給我壹個小香囊,叫我揣在兜裏,香氣沁人心神。
做完這壹切後,才允許上桌吃粽子。那時只覺得習俗細碎又麻煩,長輩們太講究了。
圖片|林__林-攝
梁實秋亦說每逢五月節孩子們只想著吃粽子,可是他家的老太太卻只記得:“把鐘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
對孩子來說,無論什麽節,有好吃的就是節。
可是,對祖父輩來說,每個節都是為了祈福家人順遂平安,尤其是端午,有大半習俗都是給孩子做的。
圖片|向日葵-攝
因為氣候的潮濕悶熱,對成年人來說都要忍耐著過,對小朋友來講,更需要護佑與關照。
中國人不太擅長表達愛意,但對家人、孩子的關心,往往就在這些傳統節日裏的習俗上,濃縮著壹點壹滴的照顧。
圖片|向日葵-攝
居安思危,是祖先流傳的智慧
《左傳》裏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居安思危,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智慧。
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先祖們深知,人當善待自然,順應天時而為,因此有了四時節日。
他們把對生活的思考,放進每壹個節日中。比如,春節飲屠蘇酒,“可祛壹年不正之氣”;立春吃五辛盤可“開五臟,去伏熱”。
圖片|momoeyes-攝
祖先們是在節日中,靠壹代代的傳承,告訴我們要怎麽度過當下,過好生活。
所以端午的祝福不是快樂,而是要說“端午安康”。
因為端午是古代的防疫節,它的本意是在提醒世人驅毒避邪防疫,護佑生命。
圖片|錢十柒-攝
尤其是今年,不知戴著口罩,謹慎防疫的日子還需要延續多久,但牢記老祖宗們的智慧,順應天時,趨吉避兇,方為上策。
“人在異鄉,不要生病,要好好吃飯,照顧好自己,妳健康,家人就安康。”端午安康,是最好的祝福。
提前向妳輕道壹聲:端午安康,願好人壹生平安。
圖片|燕山-攝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