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現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賞月以及月宮的傳說等多種風俗事項匯合而成的,它起源於先秦,最後定型於唐朝。
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周禮·春官宗伯·典瑞》鄭玄註:“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記·孝武本紀》裴骃集解引應劭語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現在北京的月壇,原名夕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秋分祭月的場所。
由於秋分的晚上不壹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壹定圓,未免大煞風景,於是民間漸漸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
八月中秋正是收獲季節,古人要舉行祭祀土神的儀式,叫作“秋報”“秋社”。《白虎通·社稷》載:“仲秋之月,擇元日,命民社。《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獲禾,報社祭稷。’”夕月、秋社,可視為中秋節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