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支教劄記(二)印象
充足的雨水,讓這個季節的江水渾黃、焦急、不安。站在江邊的堤岸線上,腳下是翻騰著憤怒的漩渦,浪花飛濺,時而回轉,時而咆哮。沿江兩岸鋪設著平整光滑的石板路,碧綠挺拔的旅人蕉、柔美浪漫的鳳尾竹、大朵大朵的扶桑花安安靜靜地站在石板路旁,更多的熱帶樹種:大葉榕、小葉榕、木棉、大青樹伸展開來,路兩旁的枝葉頂端在天空上握手言和,形成了天然的“遮陽傘”。
這條長約五公裏的江邊林蔭路,是六庫人文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地標。
每當夜幕降臨,綿綿沙沙的雨聲輕叩窗欞,遠處的群山環抱著半山腰上星星點點的燈光,伴著雨聲入睡,壹夜香萌。
怒江的環境宜人,屬於亞熱帶山地森林氣候。海拔在800-3000之間,負氧離子含量較高。我的支教學校海拔在826米。現在的季節,白天日照充足,溫度較高,溫度為28度左右;夜晚涼爽舒適,氣溫在21度左右。
清晨,總是被窗外的鳥鳴聲叫醒。旺盛的雨水、濃烈的陽光給了這裏的樹木花草以無盡的力量,也給了鳥兒快樂飛翔的空間與時光。
我會第壹時間把頭探到窗外,努力地呼吸著清新自然的氣息,而眼前的群山,雲霧彌漫開來,潔白,如玉般美麗。
踩著清新自然的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每壹個早晨,我都是滿懷著快樂的心境走在校園的小路上。耳麥裏面清透自然的輕音樂按摩著我的心跳,周遭的安靜與遠處的風景也讓我不舍得離開。
當太陽慢慢地從雲端裏露出微笑,輕輕地推開薄薄的雲絲,也是我收斂心情準備工作的時候了。
傍晚,壹定是去江邊散步,感受少數民族地區獨有的文化氛圍。
壹條怒江把六庫分成江東、江西兩個區段,於是就有幾座鋼索吊橋連接兩岸。向陽橋旁的傈僳族舞蹈、民間團體的自由歌唱,依舊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他們不分年齡與性別,音樂響起,就會不約而同地牽起手來,踢踏踢踏地載歌載舞。
怒江,這個多民族聚居地,漢族只占百分之八,少數民族有傈僳族、白族、怒族、普米族、獨龍族等十幾個民族,他們的姓氏也很有趣。比如學生:密小棉、怒小紅、娜春梅、勞力……
怒江的飲食結構比較簡單,米線、洱絲、洱塊、豌豆粉、粑粑等民族特色的主食依然是大街小巷的主力軍。剛剛到怒江的時候,按照高德導航的指引,我找到了美食排名第壹的“孔雀傣鄉”,品嘗正宗的傣族風味。
正值午飯時間,這裏已經坐滿了人。矮矮大大的餐桌,四角小木凳,擠擠挨挨地,壹大家子人,桌子上擺著叫不上名字的吃食。我湊過去,好奇地問詢它們的名字,壹位笑瞇瞇的老人家喃喃地說了好多,雖然聽不懂,我還是微笑著看著她。
點了肚撒、帕哈煎蛋、檸檬魚、米線,和泰國菜的味道壹模壹樣。
傣族是泰國、老撾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傣族在中國境內***有126萬人。
怒江的大街小巷裏,很難得見到踩單車的人。這裏的道路和建築都是依江相伴,而兩岸就是巍巍的高山,平坦寬闊的空間極少,路窄坡陡。初到此地,我在壹處陡坡上遇到塞車,傾斜60度狹窄的小巷裏,我不停地踩油門,以防溜坡,緊張得手心裏都是汗水。
在這裏走路時,也是在陡坡上行或者下坡。開始時,會導致小腿肌肉酸痛,做過手術的腰椎也很不舒服,但是,由於上坡時的拉筋動作,我經常在夜晚小腿抽筋的毛病消失了。
出了學校的大門,左轉,就是排路壩的芭蕉河。壹年四季都有清澈透明的山泉水疾馳而過,嘩啦嘩啦地沖刷著河底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濺起壹朵朵白色的水花,而岸邊就是壹個小集市。
雨水豐盈的時候,每天都會有山裏人在路邊擺上壹袋袋剛剛采來的蘑菇出售,也有傈僳族的老奶奶用籮筐盛著熱熱的玉米粑粑。蔬菜水果都是天然生長,不施農藥,綠葉子上面都會有壹些小小的蟲洞。
由於沒有大片平整的地面,這裏的農作物品種不多。當屬玉米、土豆、紅薯等主食最為好吃了。而這裏的豆制品原汁原味的豆香,也遠近馳名。妳可以想象,壹塊熱氣騰騰的水豆腐,上面撒滿本地的小香菜碎、香蔥末,拌上芝麻油、生抽、陳醋,青白欲滴,秀色可餐。
周末時候,幾個珠海來的同事會結伴出遊。末了,再品嘗壹下當地的特色美食。比如,傈僳族的“彩虹飯”:
手抓飯和同心酒,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禮節。手抓飯用大米與包谷砂、或豆米、蕎米混合在壹起煮(蒸)熟,盛在簸箕上,蓋上烤乳豬肉、雞肉塊、雞蛋、臘肉、竹葉菜、菌子、木耳、花生、涼拌野菜、洋芋、洋絲瓜等各種肉和蔬菜。
當然,怒江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特點,使這裏的某些地方從原始社會直入現代社會的彈跳式進化,所以,各個方面千頭萬緒、任重道遠。
珠海對於怒江的幫扶工作,屬於全方位覆蓋。企業、醫療、教育、政府部門都有各自的人員組成扶貧工作隊,還有大批扶貧專項資金跟進。
[雲南支教劄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