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縮寫為20個字。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初,盛行於宋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和世界各地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又稱月亮節、月光生日、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月亮節、月亮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秋節的習俗包括:祭月、賞月、吃月餅、玩燈籠、猜燈謎、賞桂花、喝桂花酒。我認為中秋節有四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中秋節習俗之壹:祭月?
祭月是中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從古至今,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都有在中秋節晚上祭拜月神的習俗。
在秋分,這是壹個古老的“月亮節”。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祭月”。中秋節流行於漢代,這是壹個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共同傳播。唐朝以後,中秋節在中國北方流行。北宋時期,中秋節已成為壹個流行的民間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祭月儀式是壹種古老的儀式,表達了人們祈求月神保佑人間的美好願望。“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漢代的文獻中,寫於漢代(周公旦傳世,實際寫於漢代之間)的李周。相傳先秦時期就有“中秋迎寒夜”、“中秋獻好衣”、“秋分月明(拜月)”等活動。作為中秋節的重要儀式之壹,祭月從古代延續下來,逐漸演變成壹種賞月、贊美月亮的民間活動。月下,把“月神”牌位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
中秋節是秋季季節習俗的綜合,其中包含的節日習俗大多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流行於漢代,這是壹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異地文化交流共同傳播。根據文字記載,在漢代,中原地區有在中秋節或立秋時尊敬和贍養老人並給他們粗餅的活動。晉代也有關於中秋節的文字記載,但不是很普遍。晉代的中秋節在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不是很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可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朝,當時中秋節的習俗在中國北方流行。《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北宋時期,中秋節已成為壹個流行的民間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習俗之二:賞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放松的娛樂和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它也指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觀看滿月。據說這壹夜月亮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飲酒賞月的習俗。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現存的賞月文字記載,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盛於唐代。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詩,宋明時期賞月的宮廷和民間活動規模更大。在中秋節,月亮通常是圓的。
“中秋月明”,中秋的月亮最亮。農歷的七月、八月、九月在中間,八月15的滿月稱為“中秋月”,是中國的中秋節。中秋節通常是收獲的季節。春暖花開,秋收碩果,這是自然的內在規律。古人認為豐收是風調雨順的結果。豐收之後,他們會拜天地以示感激。在古代,祭祀月神以慶祝中秋節逐漸成為壹種習俗。在中秋節,月亮通常是圓的。這也衍生出賞月的習俗。
對於宋朝的人來說,中秋節還有另外壹種形式,那就是世俗的歡樂的節日:“中秋前,各店新酒,貴家裝飾亭臺,百姓爭酒樓戲月,歌聲遠聽,戲壹直到天明”(《東京夢中華》)。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壹年四季都有明月,為什麽要在中秋節賞月呢?歐陽湛在《戲月》詩的序言中試圖解釋這個問題:“月為樂,冬霜太寒,夏蒸雲太熱。雲遮月,霜侵人,有害於玩。秋來時,冬則夏來,秋則八月來,季節起止於孟,十五在夜和月中。望天則忽冷忽熱;取月數,則圓。”他從天氣的角度給出了解釋,從今天的科學角度來看是合理的。到了中秋,北方幹冷的氣流迫使夏季壹直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打轉的暖濕氣流向南退去,空氣中的水汽減少了,天上的雲也少了,所以秋高氣爽,夜空如洗,所以月亮特別亮,從月到中秋都讓人覺得特別明亮。
壹年中人們選擇中秋節前後賞月,除了自然原因,還有歷史原因。早期的月亮祭祀是在秋天舉行的,這時人們的註意力都集中在月亮上,可以充分欣賞到平時錯過的月亮之美。這時候,上層階級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他們逐漸將滿月作為壹種美麗的自然景象來欣賞。這就是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我們可以從歷代賞月詩中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花樹、大白兔和嫦娥是常見的意象,這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時尚的強大影響。
?中秋節習俗之三:吃月餅?
月餅,又稱月餅、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
月餅作為祭拜月神的供品,歷史悠久。“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
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以壹句詩贊美月餅,“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內有餡”,由此可見宋代的月餅已有酥油和糖餡。
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明沈浜《萬部雜註》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子,大小不壹,名曰月餅。”《議事錄》說:“八月,宮中賞海棠玉簪花。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到了十五,家家戶戶都提供月餅,瓜果。如果還有月餅剩下,要收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分開用,叫團圓餅。”
元明以後,中秋節吃月餅送人的習俗日益盛行,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意義。從清朝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狀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蘇味、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獨特的節日食品,也是四季都有的精致糕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月餅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當時的月餅是菱形的,與菊花餅、梅子餅、五仁餅並存,而且“隨時供應,想叫就叫,不要錯過顧客”。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中秋節才吃。至於月餅壹詞的由來,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依據。?
?中秋節習俗之四:玩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早在北宋時期,在《老武林故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把“小紅”燈放入河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佛山的秋節,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糠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等。,這些都很神奇。
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柚子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掏空,刻上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裏面點上蠟燭,很優雅。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雖然簡單,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歡迎。壹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放入池水中進行遊戲。廣西有壹種簡單的家用秋燈,是用六根竹簽紮成壹個燈籠,上面蓋著白紗紙,插上蠟燭。它可以掛在祭月桌上供祭月之用,也可以供孩子們玩耍。現在兩廣很多地區把元宵節安排在中秋之夜,制作用電燈照明的大型現代燈籠,各種塑料制成的新燈籠供孩子們玩耍,但缺少了舊燈籠的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