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天然開胃藥的楊梅,吃錯了卻會傷胃 | 吃貨指南收好
有約君說
中醫認為“心主夏,心若緩,急食酸以收之”,因此,夏天適量多吃些酸味食物,不能增強消化功能,滋養肝臟,還有助降血壓、軟化血管、保護心臟。
炎炎夏日,已到了楊梅大量上市的季節,鮮紅欲滴的楊梅看得人垂涎欲滴。
楊梅:
解暑和胃有壹套
從營養成分來看,楊梅果肉的含糖量為12%~13%,含酸量為0.5%~1.1%,富含纖維素、礦質元素、維生素和壹定量的蛋白質、脂肪、果膠,以及8種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實中鈣、磷、鐵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
現代醫學發現, 楊梅含大量果酸,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從而具有促進食欲和助消化的作用 ,還可抑制糖向脂肪轉化,有助於減肥。果實中含有的黃酮類物質和類似黃酮類物質結構的花色苷,具有抗氧化、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和血糖的作用。
另外,楊梅含鉀豐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鉀元素在維持心臟功能、參與新陳代謝以及降低血壓等方面有明顯效果。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 楊梅甘酸,性溫,入肺、胃經,有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止吐止瀉的功效。
如有胃腸脹滿之癥,可以用楊梅腌食鹽備用,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
楊梅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其果實、仁、葉、皮均可入藥,果味酸甜適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楊梅幹、果醬、蜜餞等,還可釀酒。
但要註意的是,吃過量楊梅會損齒傷筋、令人發熱、發瘡致痰。痰濕、皮膚瘡瘍之人,不宜多食。果酸含量高,吃多了有可能傷脾胃,引起腹脹等現象。所以, 胃酸過多、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食。
楊梅挑選保存 有講究
挑選楊梅,註意以下幾點:
1 看顏色
應當挑選果面幹燥、顏色鮮紅的。青色、青紅色的楊梅還未成熟,不應購買。
2 手觸摸
3 看果肉
首選粒粒凸起的,癟下去的壹般都不新鮮。
4 嘗壹嘗
5 聞香味
挑好了楊梅,該怎麽清洗?
有些消費者發現,買回來的楊梅表明有“小白點”,甚至有白色小蟲子,還能吃嗎?
由於楊梅沒有果皮,且表面多縫隙,容易聚集灰塵,且可能藏有小蟲子。這些蟲子多為果實蠅的幼蟲,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通常不會攜帶細菌。
如果介意蟲子, 吃之前可以先放在清水裏浸泡壹會,再加上鹽浸泡 ,讓蟲子自己浮出來,再用清水洗凈。
楊梅的保存方式也有講究。
楊梅保鮮度較低,容易變質,宜及時新鮮食用,防止變質引起胃腸疾病。
如果實在吃不完,鮮楊梅不洗,及時分裝冷藏,可存3~7天。又或直接冷凍,可存約1個月。
楊梅試試這樣吃
楊梅除了洗凈生吃,還可以做成酸甜的湯或飲:
#1
冰鎮楊梅汁
材料: 新鮮楊梅500克,檸檬半個,壹把山楂幹,冰糖適量。
做法: 楊梅洗凈,淡鹽水浸泡15分鐘後沖洗幹凈。小刀在楊梅上劃幾道,充分露出果肉。檸檬(半個)榨汁。楊梅中加入檸檬汁和少量冰糖,拌勻腌制約1小時。所有材料入鍋,加入適量清水、山楂幹和冰糖,大火煮沸。邊煮邊打去浮沫,擠壓楊梅,直至擠出所有汁水。煮15到20分鐘後關火,過濾果渣,放涼冷藏後即可飲用。
#2
解暑楊梅冰
材料: 楊梅250克,山楂100克,烏梅200克,檸檬半顆,幹桂花100克,陳皮5克,甘草5克,冰糖適量。
做法: 楊梅、山楂、烏梅、陳皮、甘草加入鍋中,倒入約4升水,水開後中火煮10分鐘,放入適量冰糖(視個人口味),冰糖化開後放入幹桂花,蓋上鍋蓋,小火煮15分鐘,擠入檸檬水(半個),5分鐘後關火。放涼後入冰箱冷藏,或倒入冰棍格冷凍。
#3
楊梅蓮芡筍鴨湯
材料: 鮮楊梅果、鮮春筍各150克,蓮子、芡實各30克,廣陳皮10克,水鴨1只(約750克),瘦肉250克。
做法: 水鴨去除內臟,洗凈,斬大塊,和洗凈切好的瘦肉塊壹齊放進加有陳皮(或柑、橘、柚葉)的沸水中稍焯,撈出用冷水沖洗幹凈;楊梅用清水洗壹遍,倒入鹽水中浸泡30分鐘後,撈出用清水沖洗幹凈;春筍洗凈切厚片,用開水煮5~10分鐘,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左右。然後,連同洗凈的其他食材壹齊置於砂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白酒少許,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1.5小時,精鹽調味即可。
點評:味道酸甘可口,湯性清涼,清補兼備,既能清熱消暑、除煩止渴、開胃消食、理氣化痰,又可補益脾腎、益氣養血、滋陰生津。適宜於炎夏酷暑時節壹般人群服食。
提醒:勿吞食 楊梅核
“楊梅連核壹起吃有清腸解毒的功效”——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楊梅的確有很多食療功效,但是, 楊梅連核壹起吃能清腸排毒沒有理論依據 。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楊梅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止渴、祛痰、止嘔等幾個方面,楊梅核仁也可入藥,有利水消腫等作用。但諸多中醫著作中都沒有提到楊梅能清腸排毒的功效,更沒有推薦連核壹起吞食的做法。
過量食用楊梅核,除了可能引發 腸梗阻 外,還可能引發 胃石癥 等情況。特別是兒童把核吃進去,壹旦刺破胃黏膜,有可能造成 胃出血 ,脾胃本身就虛弱的人這樣吃楊梅更危險,所以吃楊梅連核壹起吃的做法是不可取。
整合自廣州日報、 健康 有約
部分資料據人民網、中國中醫藥報、廣州中醫藥大學壹附院公眾號、 美食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