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樹哪裏適合種植,產量高?
紅河縣棕櫚林
據悉,生活在雲南省紅河縣的哈尼族已有1300年的歷史,紅河縣的棕櫚業也有1300年的歷史。但解放前,紅河縣這麽豐富的棕櫚樹,並不能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產業。當地的哈尼族和彜族雖然世代種植棕櫚樹,但都是用棕櫚樹桿做屋架,搭建茅屋。麻纖維可用棕片制成麻纖維、背繩或棕繩,披在肩上幹農活時可防曬防雨;背繩是用來背柴火的;棕色的繩子可以系住牛馬或者捆綁東西。再說了,棕櫚也沒什麽利用價值。
1964年,紅河縣成立棕麻廠,開始利用豐富的棕片資源生產壹些棕制品,如背繩、繩索、掃帚、麻纖維、棕席等。,銷量有限,工廠加工能力小。而且棕麻廠生產的這些棕制品都是給紅河縣土產公司加工的,工廠只負責收加工費,雖然生產規模很大。
當地的哈尼族人正在剪棕色的邊。
1973年,全國商品交易會在廣州召開,紅河縣土特產公司和棕麻廠的領導帶了幾捆棕片和棕絲到廣州開會。當時因為紅河縣的棕櫚產品沒有形成品牌,同時因為展會要收取壹定的參展費用,所以紅河縣在廣交會上沒有展位。我該怎麽辦?紅河棕麻廠領導在集市門口放了幾捆棕片和棕絲。由於紅河縣的棕片又肥又寬,棕絲色澤好,韌性強,質量遠超展廳裏其他省份展出的棕制品,吸引了眾多客商在門口圍觀,專家對紅河縣的棕櫚贊不絕口。湖南長沙京港棕制品廠的企業家黃寅生師傅在紅河縣看了棕片,提出到紅河縣實地考察。黃寅生參觀了紅河縣棕櫚,還考察了棕櫚亞麻廠的生產工藝。他認為棕櫚亞麻廠太落後了,都是手工操作。他不僅幫助棕麻廠改進了生產技術,還從長沙引進了第壹臺棕抓機,後來又陸續引進了抽絲機、海帶苗繩坯機等機器。紅河縣棕櫚亞麻廠從手工操作逐步走上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哈尼族人曬著棕色絲綢
通過這次廣交會,人們逐漸認識到,紅河縣出產的棕櫚在雲南乃至全國都有壹定的影響力,紅河縣從此以“棕櫚之鄉”而聞名。
改革開放後,紅河縣棕櫚鎮在省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壹些浙江、成都、昆明、上海的企業家到紅河縣的棕櫚產區大量收購棕櫚片,使得過去價值幾毛錢壹斤的棕櫚片瞬間翻番。哈尼族和彜族人民高興地說:“改革開放讓我們的手掌變成了搖錢樹。”
紅河縣抓住機遇,以阿紮河為示範鄉,在全縣掀起了棕櫚發展熱潮。阿紮河鄉幹部黨員帶頭提出了“壹畝棕櫚種在黨員身上,帶領全鄉人民脫貧致富”的口號。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發展棕櫚。目前,全縣發展棕櫚面積37萬畝,其中阿紮河鄉達到9萬多畝,人均收入2畝。
縣委、縣政府在發展棕櫚種植業的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棕櫚產區群眾發展棕櫚產品加工業,從事棕櫚絲、棕櫚絲、棕櫚棕櫚絲、棕櫚床墊等棕櫚產品初加工,出售原料出售初加工產品,實現了大幅度增值。群眾高興地說:“過去我們賣原料多,錢少,今天賣產品少,錢多。”截至去年底,全縣12個鄉鎮有私營加工戶70余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年產各類棕制品10000噸,產值超過2億元。
加工過的棕色產品
2008年,紅河縣投資7000多萬元新建年產8000噸棕櫚纖維彈力床墊廠,標誌著紅河縣棕櫚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細加工發展。本廠生產的棕絲系列健身墊,采用棕絲纖維和乳膠科學配方精制而成,具有環保、耐腐蝕、透氣性好、不變形、冬暖夏涼的特點。產品上市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和好評。其中,該縣生產的“棕色纖維彈力床墊”已入圍雲南省名牌產品。目前,該縣正在擴大生產規模,努力提高質量和效益,使農民得到更大的利益。
加工過的棕色產品
1300年來,棕櫚作為紅河縣哈尼族的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終於在改革開放的歲月裏體現出了它的價值。
對紅河縣各族群眾來說,綠棕櫚喲不僅點綴了山地環境,美化了哈尼族家園,也成為群眾的“搖錢樹”和“致富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