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愛爾蘭的馬鈴薯晚疫病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麽舉例說明
引起這場人類歷史上罕見饑荒的罪魁禍首是什麽?表面上看是以下三個因果關系的銜接,即連陰雨天氣引發了馬鈴薯晚疫病———晚疫病導致馬鈴薯減產———馬鈴薯匱乏引發饑饉。似乎氣象因素是導火索,果真如此,我們就可以報怨老天了。
現在讓我們先看看馬鈴薯是如何變成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食品的。大家知道,歐洲歷史上傳統的農作物是各種麥類,傳統農作物的品種和種植方法使歐洲人獲得雖然不多但比較穩定的收成,人口數量也是比較穩定的。馬鈴薯是16世紀才從新大陸引進到歐洲的。1553年首先引至西班牙,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馬鈴薯被第壹次帶到英國。在很長階段馬鈴薯都作為可觀賞的奇花異草和牲畜飼料,法國大革命前夕,皇室用薯花作飾品而不敢食用。當時的英國是壹個窮國,糧食短缺,湊巧愛爾蘭的氣候也適合馬鈴薯種植,於是馬鈴薯在愛爾蘭被廣泛種植。到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同時使得愛爾蘭人口從1672年的110萬增加到1801年的520萬,再到1846年的830萬。這種短時間的人口增長在歷史上是空前的。然而,作物物種單壹化種植潛藏了糧食安全生產的巨大風險。
連年和大面積連片種植壹種作物必然為某些寄生物提供豐富的營養和流行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這是晚疫病流行的物質基礎。另壹個更深層的問題是關於遺傳方面的。追溯16世紀末歐洲的馬鈴薯引種工作,發現當初從南美洲引種的馬鈴薯只有兩個無性系,引入愛爾蘭並逐步發展成主要作物。當地絕大部分種植的品種都是那兩個無性系的後代,遺傳背景相當狹窄。考察發現,在馬鈴薯的原產地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晚疫病經常發生但從來沒有像在愛爾蘭那樣嚴重。這是因為馬鈴薯群體中具有復雜多樣的個體,蘊涵著豐富的遺傳基因。正是這種多樣性寄主又培養了同樣多樣的病原物,它們其中的任何小種都不可能顯著地超出其他小種,獨自壯大,因為它們所能克服的植株僅僅是巨大群體中的壹小部分。設想歷史上可能有過壹些能夠大量侵染的小種,但它們引發病害會減低被感染植株的數量,反過來又限制了那些小種的發展。而農田裏缺乏這種自然平衡機制,人工引種的偏差往往是爆發病蟲害的壹大根源。(作者系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高級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