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西漢誰說的?
原句應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於的功績 。這句話是誅殺完再說的而不是誅殺前所說。
全句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釋義:“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壹定要殺掉他們。”
是指漢代賦家的民族意識源於儒家的民族思想,受到《詩經》民族意識的浸潤。武帝的《西極天馬歌》將漢賦的"民族意識"導入更深層的領域,那就是宣揚聲威,使四海臣服。漢代賦家的民族意識突出了漢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反映出壹種深遠的政治襟懷與戰略視野,顯示了漢人博大宏放的氣度。司馬相如、嚴助等賦家為漢武帝打開了南夷、西南大門,為漢帝國的大壹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壹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
1、父歿不喪
陳湯少年時喜歡讀書,作文思路開闊,但因家庭貧困,有時靠乞討度日,所以陳湯不為鄉裏看重。後來他流浪到長安,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張勃覺得他很有才能。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
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件事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於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
2、出使西域
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百度百科-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