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帶香包……”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端午節獨特的習俗,引起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初步的興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我園於6月xx日上午開展了“粽葉飄香,情系端午”節日系列活動。
首先,我們進行了有趣的體育遊戲活動“賽龍舟”與傳統遊戲“玩皮筋”。在“賽龍舟”遊戲中,孩子們在歡聲笑語裏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遊戲中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而皮筋遊戲分為小朋友的跳皮筋與大朋友的下腰過繩遊戲,小朋友們不斷地挑戰不同的高度,感受傳統遊戲的樂趣同時鍛煉了身體平衡感。而在大朋友下腰玩過繩遊戲時,小朋友們熱情地為他們加油,歡笑聲充滿整個活動現場。
接著,我們的老師還為小朋友們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通過課件觀察討論,了解了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端午節習俗。小朋友們回答問題可積極了,我們還壹起學習了唐代詩人文秀的古詩《端午》,感受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氣氛和民間節日的快樂。
然後,大家又來到了我們的美工室,進行我們的“我愛大朗,我愛我家”百米長卷繪畫活動,在繪畫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們各顯身手,他們將內心的喜愛之情,濃縮在手中的畫筆上。繪畫內容豐富多彩,畫風多樣、色彩明快、形象生動,洋溢著童心童趣,讓小朋友們在繪畫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體驗親子創作的快樂。
本次端午節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幼兒知道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初步了解了端午節的壹些風俗和來歷,同時體驗到了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氣氛和民間節日的快樂,得到了家長們的壹致好評。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2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為了讓孩子進壹步了解端午節的壹些風俗和來歷,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20xx年x月x日,xx幼兒園開展了端午主題活動之快樂包粽子活動,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師壹起親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則自由參觀,有的小朋友還積極參與進來呢,大家都體驗到了包粽子的快樂。
活動前幾天,老師們就已經給孩子們講解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習俗。孩子們被老師講述的故事感動著,其中最為孩子們津津樂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過老師的講解,孩子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意義,了解了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及文化。
幼兒園裏的老師們也早早的準備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們認識了粽葉、糯米、黑芝麻餡料、火腿腸等材料,然後在老師的帶領下準備包裹粽子。
代老師先給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們認真地傾聽著。演示完畢後,孩子們也迫不及待的行動起來,只看到壹雙雙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壹張張翠綠欲滴的粽葉間”,幾分鐘後,在孩子們辛勤的努力下,壹個個形態各異的粽子躍然桌上,雖然不成樣子,但蘊含著孩子們甜甜的心血。
我們開展這樣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小朋友們都知道了農歷五月初五是壹家人團聚的日子,有吃五黃、掛五端、染紅蛋、佩香包、賽龍舟、品粽子的習俗。
在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裏學習了包粽子,既鍛煉和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獲益匪淺。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3端午節是我國的壹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白艾、掛菖蒲、飲抹雄黃酒等。利用端午節,開展主題活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節,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
壹是教師、家長、幼兒壹起收集資料有關端午節的新、老照片及相關聲像資料,了解端午節有關的知識和風俗習慣。並通過宣傳欄、家園聯系欄、網站等多種宣傳形式,讓師生進壹步感受到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增強幼兒熱愛祖國之情,鼓勵、引導幼兒走進生活,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二是通過搜集有關端午節的詩詞、民間傳說,搜集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跡,在班內分組交流學習,表達我們對他的懷念、崇敬、愛戴。三是倡導熱心家長給與幼兒包粽子的指導。幼兒自己動手制作“粽子”,感受著民俗文化。食堂幫忙煮好。讓幼兒品嘗、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四是制作並相互贈送端午節賀卡,鼓勵幼兒動腦的同時也多動手,並互相傳達節日的問候。五是結合“六壹”慶祝活動,各年級組組織幼兒舉行“繪美麗祖國”繪畫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通過“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過節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壹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4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節日的到來前,周圍的人們都像過節壹樣。包粽子、鹹鴨蛋、每家門口都系上艾草、種上菖蒲。但是班上幾乎沒有壹個孩子知道,我們為什麽要過這樣壹個節日、為什麽要包粽子、為什麽要掛艾草等。為讓孩子了解我國傳統的民俗活動,更好地融入立項課題活動中,所以我創設了此活動。
活動過程中,幼兒表現積極主動,有的小朋友提出了許多問題,這讓我意想不到。幼兒對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是那麽陌生,甚至於許多小朋友還以為這僅僅只是壹個放假的理由。
經過這次的端午節活動活動中,幼兒對端午節的由來有了壹個很全面的認識,並且知道了許多端午節的習俗,比如: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掛艾草、菖蒲等。許多幼兒還自己設計了自己端午節當天的活動。通過此活動,我們很好的把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傳播到幼兒身上,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傳承。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5首先我通過播放歌謠《端午節》帶領幼兒排小火車拍頑固節奏進入場地,壹下就集中了孩子註意力;隨後我出示香包,設疑提問、引發思考:“這是什麽?有什麽味道?為什麽要佩戴?端午節是怎樣來的,有哪些習俗?”從而引入課題;緊接著通過觀看動畫視頻,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動畫的播放壹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形象生動的理解了故事;接著我又播放自制的課件,讓孩子了解到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當地特有的習俗,收集的圖片色彩鮮艷,比起傳統的說教,壹目了然;最後我又通過劃龍舟遊戲再次讓孩子們體會到傳統節日的快樂,進而引出下壹課題“下節課我們再壹起來制作品嘗美味的粽子,好嗎!”,整節活動的設計,動靜交替、環環相扣,通過討論、觀看動畫、幻燈片、朗讀兒謠、律動遊戲等辦法,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了解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
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我十分註重使用鼓勵性評價,及時肯定孩子的參與,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激發孩子活動興趣;並能靈活的駕馭課堂,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求自己在課堂活動中語言親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親近的朋友,因此在整節活動中孩子們情緒積極,註意力集中,參與性強,思維活躍,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達到了預期作用。
不足之處:
因為園內多媒體室電腦反應不太靈敏,活動中我沒能親自操作,由其他老師幫忙播放。以後在這方面要不斷學習進步。
我在社會教育活動中頻繁應用以下幾種教育辦法:實踐練習法:這是典型的做中學的辦法。例如說《小小值日生》《我會疊衣服》等這些內容都可以通過實踐練習法來進行。參觀法:在教學活動中,我頻繁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參觀。如:《我心中的小學》《小小郵局》《理發店》《特殊的工作人員》等都可采用參觀法。參觀法的運用能使孩子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壹些行為習慣的判斷對錯,頻繁會請大班孩子進行情景表演,讓孩子們通過情景再現,做出正確的判斷。講解法:如《特殊用途的號碼》,通過講解向孩子說明三種號碼的用途,使孩子了解規則及其意義。此外我還頻繁使用講述故事、學習兒歌使孩子懂得壹些傳統的民族文化及行為規則;通過表演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通過談話法、討論法激發孩子對已有生活經驗的總結,豐富孩子的社會認知。當然這些辦法並不是獨自存在,而是依教學要求,靈活組合使用,從而避免空洞的說教,使我們的教學作用達到最佳。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6重新站上講臺,壹切都是新的。第壹次在新的學校裏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壹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致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壹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壹課壹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著的壹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鑒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壹、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鑒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壹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7即將到來的端午節,讓孩子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從而敬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初步知道了端午傳統的民俗活動: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掛菖蒲、掛艾草等。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粽子,孩子們對包粽子頗感興趣。但是,由於地域關系,其他的習俗在我們這邊不多見。孩子們的經驗相對來說比較缺乏。
由於本次活動是屬於知識系列的活動,為了讓幼兒對活動感興趣,活動前期我就給孩子們講述了關於屈原的故事,以及為什麽端午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都很感興趣,活動中我還準備了兩段關於端午的動畫視頻,還準備了粽子,香包、艾葉實物展示給幼兒,讓他們印象更深刻。活動前部分我利用幼兒熟悉的粽子導入活動,幼兒都能和我很好的互動,看視頻動畫環節卻沒有我預想中的好,我想是因為故事動畫對於小班幼兒過深奧,而我認為對幼兒前期經驗鋪墊得還不錯,但實際小班幼兒還不能記住,所以之後的提問就沒有幼兒能回答出來。我想不是所有看視頻的效果會比口述故事好,因為在口述故事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調整講述故事的節奏,還可以在講述中與幼兒互動,以便掌握幼兒的理解情況。端午習俗較多,也都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只需幼兒了解,不需講得太細,由於時間原因,我省略了學習端午兒歌部分,這是壹個很好的和幼兒的互動機會,我想加上效果會更好。
通過本次活動,我認為任何有意義的活動都必須建立在了解本班年齡、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抓住幼兒感興趣的點,另外教師的組織語言及提問也更應貼近幼兒,讓幼兒更易理解,才會有課堂良好氣氛,達成活動目標。
大班社會端午節活動反思 篇8《端午節的由來》主要講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愛國、有才幹,並且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楚王卻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後來楚國被秦國占領,他感到報國無門,在萬分悲憤之下,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湧到江邊去呼喚、打撈,向江裏投食物,倒雄黃酒,希望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所傷害。因為那天剛好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這壹天,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都會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這個教學活動時,覺得故事情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有點深奧,怕引起不了孩子的註意力。因此就采用了提問教學法,讓幼兒壹邊看圖片我壹邊提出相應問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壹、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麽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麽做的?後來為什麽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註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著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壹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麽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麽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說是壹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