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食譜大全 - 100字60年照明變遷資料。

100字60年照明變遷資料。

解放前,我小的時候,大部分農民都點著豆油燈。豆油燈是陶瓷做的。白天是櫃子上的裝飾品,晚上放在炕桌上。大人在燈下做針線活,小孩在燈下看書。

冬天天不亮,朋友們就提著小油燈早早去上學。至今我還記得朋友背的壹首歌謠:“黎明前雞叫兩聲,手拿油燈去上學。詩讀了幾十遍,老師誇我學習好。”

後來有了煤油燈,底座上裝了壹個瓶子。瓶口扣著壹個鐵圓蓋,裏面嵌著壹根細鐵管。管子裏有根燈芯,煤油滲了上來。然後有壹個罩燈。我是1953參加工作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辦公室仍由罩燈照明。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汽車很少,長途運輸主要靠膠輪車。晚上,人們走夜路,使用防風安全燈。壹些富裕家庭也有安全燈,用於夜間清潔草地花園和庭院。

20世紀40年代末,壹些學校在晚自習中使用蒸汽燈。農村劇團晚上通常在舞臺上放兩三盞蒸汽燈。我記得最清楚的是1949年的秋天,北海中學的師生列隊到皇城西館外的南門路,歡迎許將軍指揮的解放長山島的人民子弟兵。道路兩旁排列著歡迎各界人士,每個單元都有壹盞蒸汽燈掛在用三根桿子綁著的架子上。在明亮的蒸汽燈光下,可以看到威武的炮兵站在炮車上,向歡迎的市民致敬。炮車後面是英勇的步兵。今晚不是節日而是節日。掌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

20世紀50年代初,在黃縣建立了壹個發電廠。改革開放後,城鄉人民逐漸用上了電燈。“耕田無牛,照明無油”成為現實。

/style/tj.js">